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浅论新闻语言的平衡艺术

[复制链接]
与君渡 发表于 2015-4-11 16:42: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文写作培训班
浅论新闻语言的平衡艺术$ i  v/ _- O+ Y& z: G

初来学习,实在没有什么可以发表的文章。从网上转载几篇比较好的文章,也算分享吧。

【摘要】新闻语言既不同于文学语言,又不同于史传公文,既要做到准确、具体、简练、质朴,又要兼顾生动、灵活、优美、亲和。处理好新闻语言这两类风格的平衡艺术,防止单方面地强调一点的两极化倾向,就要避免“文”而不“实”、逐“新”而不害“真”、把握“实”“真”和“文”“新”的平衡。

【关键词】新闻语言;两极化倾向;平衡艺术

新闻语体作为一种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传统的或现代的新闻媒介向广大受众报道新近发生或发现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时所使用的语体,既具有各种语体普遍应有的共性特点,又有其独特的个性要求,它是同艺术语体、科技语体、政论语体、事务语体一样的独立语体,具有自身的个性化要求。罗远林先生认为:“新闻语体的特点应该是:准确具体,简洁平实,通俗新颖。”[1]这样的结论很好地概括了新闻语言中“文”与“质”之间的平衡关系。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语言表达方式不断创新。中外词汇的强力互渗和词汇量的爆炸式扩大等因素,对新闻写作的语言艺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语言作为承载内容的物质外壳,在内容传播性较强的新闻消息类文章中的作用不言自明。不同的语言风格会使同样内容的一则新闻给人完全不同的印象,进而在读者群中产生不同的阅读效果,也会极大地影响新闻传播和接受的效果。《论语·雍也》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深刻地道出了语言和内容、语言自身风格和作品传播之间的关系,历来都是备受重视。在新闻语言中平衡“文”与“质”的关系,做到“文”“质”并重,既不因为语言文采的华美而伤害到新闻语言的真实性与准确性,又不因为只强调新闻语言准确传达内容而不重视语言的文采与艺术性,使得新闻的语言质实统一,而避免让人读起来味同嚼蜡,这在新闻语言中尤其重要。因此,新闻的语言必须做到准确表达内容而又有恰当的艺术性,在准确性和艺术性之间找到恰当的平衡点,做到准确而不失艺术、艺术而不陷于浮夸是新闻语言必不可少的平衡艺术。而要达到这种平衡,则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避免“文”而不“实”

新闻的基本功能就是准确向公众传达具有时效的新闻信息,新闻的第一功用是真实客观地传播消息。新闻语言是“通过新闻媒介,向人们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传播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时所使用的语言”[2]。其基本要求也是准确,可以说准确是新闻语言的生命,准确传达信息是新闻语言的首要特性,但这并不意味着新闻语言的美就没有了价值。新闻语言要在求“实”的基础上追求新闻语言的“文”,在两者之间做好平衡,其主要原因如下:

(1)新闻自身时效性的要求。一则新闻的生命是很短暂的,也许今天所谓的“新闻”,到了明天就变得毫无价值了。这就要求一则内容很好的新闻,要在第一时间能抓住读者的眼球,让人产生阅读兴趣。这样才能加快其传播速度,实现其自身价值。要做到这一点,新闻语言就要对事件发生的时间和空间,以及事件的性质和事件涉及的人物等进行准确描述,不能为了追求文饰辞采,追求语言的艺术性,而把这些要素搞得似是而非,更不能含混不清。新闻语言可以有艺术性,但艺术性应以不影响真实准确传达新闻信息为最基本的限度,准确性当是新闻语言的首要要求。

(2)读者方面选择性的要求。在当前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读者要从海量的信息中,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有效的方式找到对自己有用的或者是自己感兴趣的新闻热点话题,已经变得越来越困难。人们越来越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也不容许读者有太多的时间去做这种选择。新闻报道要想赢得读者,就要以最简洁的方式传达给读者最多最需要的新闻信息,一篇新闻要是文辞堆砌、语言繁冗,读者阅读半天不知所云,就很难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抓住读者,失去读者的新闻也就失去了预期的传播效应。新闻对读者来说主要是求实的而不是审美的,好的新闻应该是字字珠玑,每个字都应该有实际的表达效应,能传达给读者想要的信息,每则新闻都力求用最短的语汇传达最丰富的信息,简洁充实是新闻语言的又一重要特征。(3)新闻媒体行业竞争性的要求。信息的发达、传播方式的迅捷和媒体竞争压力的增强,都对新闻写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语言要求。同样一则新闻,会有多家媒体在第一时间竞相进行报道,新闻生命的新鲜性正变得越来越短暂。延长新闻的生命力,拓宽其表现力,这对新闻写作者的写作功底及表达方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即新闻要针对不同的载体和传播途径选择适当的语言。就当下而言,新闻的传播包括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多种途径,或以语音为传播方式,或以文字为传播方式,或以画面为主配以文字说明或语音解说,每种传播方式对语言都有独特的要求。以语音为传播方式的新闻,其语言应该符合播报朗诵的要求,还要符合播报地域受众的语言习惯。同样,以文字为传播手段的新闻,语言要符合书面语言的要求,而且要根据载体的不同而区别选择适当的语言,新闻工作者在采写新闻时只有选择最适合自身媒体的语言并打造自己的风格,才能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4)语言本身的活跃性增强。当下人们的创新性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在新词汇的爆炸式扩大上,诸如“甄嬛体”“元芳体”“逆天”“神马”“浮云”“喵星人”等,人们接受新词汇的能力似乎已经赶不上新词汇产生的速度,离开网络一段时间,就觉得似乎有很多新词汇雨后春笋般地冒了出来,这样,及时更新语汇,用当下最新的语言反映人们对待事物真实的心态已经变成了新闻工作者工作过程中需要不断增强的能力。新闻工作者要不断更新语言,使自己的语言能跟得上时代和社会的发展,符合时代的进步。但是这些对新闻语言“实”的要求,并不是说新闻语言就不需要文采、不需要艺术,如果一味追求“实”而忽略“文”,新闻语言就会陷入枯燥、乏味的境地。新闻语言也不是要死守上述成规,也需要创新、需要适合新闻语言的艺术创造,否则就会变成陈词滥调。

二、逐“新”而不害“真”

新闻报道首先是要遵循客观真实的原则。但要在新闻报道中完全摒弃主观性是基本不可能实现的,这是因为:第一,报道一则新闻的主体是客观的现实世界中的具有主观意识的人;第二,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中对某一则新闻进行报道的这种选择本身带有主观性;第三,通过语言的外化使其在大众传播的过程本身带有一定的主观性;第四,语言本身具有的主观性(即subjectivity),“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感情,从而在话语中留下自我的印记”[3],这些因素的存在就使得一则新闻完全不带有任何人的一点点感情和主观色彩是不可能的;第五,不同的媒体面对同样的新闻一定会采用适合自己的语言;第六,时代在发展,语言也会更新。因此,我们不应该也不可能为了追求新闻语言的真实、客观,而完全摒弃主观性的评价和语言的创新式运用以及不同媒体对新闻语言的选择。因此,新闻语言在做好“实”和“文”平衡的基础上,还要处理好“新”和“真”的关系。

这里,我们认可新闻语言的个性化和创新与进步,但这些要以不损害新闻的真实性和生命力为前提。当前由于网络的普及,现代信息世界中的人们有了更加便捷快速的交流渠道,从而也给语言的革新带来了一个新的不可阻挡的浪潮。在这样一个平台上,很多网络新词汇一夜爆红,我们快节奏的生活方式甚至跟不上新词汇旺盛的生命力。同时,新闻点击率的要求给很多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跟上人们对新事物“三分钟热度”的新鲜感和关注度,一些从事新闻工作的人不惜滥用新词以吸引人们的眼球,从而出现了网络新闻“标题党”等现象,也让人们在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海量新闻中很难找到有用的、真正有价值的信息。新闻语言也追求创新和个性化的美感,但新闻语言毕竟不同于文学语言,虽然二者都要求有语言的美感,但新闻语言本身负载的传播最客观真实信息内容的要求,使它在语言的艺术性和想象力等方面有了诸多限制,可以说新闻语言追求的是一种有限度的美感与创新。例如,新闻语言强调多用具体性的动词,少用修饰性的形容词;要多用具有表现力的短句,少用曲折意义的长句;要尽可能地少用感叹句式和疑问语气,而多用描述性的陈述语气……这些都是新闻语言写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新闻工作者在写作过程中极力要注意的地方。同时,新闻工作者要以尽可能冷静的态度进行写作,尽量避免让文字背后含有更多褒贬的情绪化倾向,以免影响读者以自身的价值观对一件事情做出判断。因此,新闻语言必须遵循自身特有的文体要求,不能因为追求个性和创新,就放低对新闻真实性和客观性的要求,更不能滥用网络词汇,降低新闻自身的价值。一味求“新”求“异”,过犹不及的结果必将削减新闻的客观性。

三、“实”“真”和“文”“新”平衡,才是新闻语言的魅力所在

新闻语言的“实”“真”和“文”“新”两个方面,就像平衡木的两端,高超的新闻写作者,也必定是个平衡新闻语言的大师。任何一方翘起,必定会有另一方落下,只有两方平衡,才能取得新闻语言理想的“中庸”效果——而我国古人所追求的“中庸”,绝不意味着平庸、肤浅、无所为,它是一门平衡的艺术,启发人们执两用中、无过无不及。

在新闻语言中运用平衡艺术,才能达到“中庸”效果。新闻工作者只有明白这个道理,并运用在自身的写作实践中,才能避免上述两种倾向。

以第21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信义兄弟 接力送薪” 信义无声动神州》中的一段话为例:

回家的决定,是在看完天气预报后,一瞬间作出的。刚刚从外面回到天津租住处的弟弟孙东林有些担心地说:“哥,天这么晚了,你明天一早走不行吗?”

面对弟弟的劝阻,孙水林没有犹豫:“不行,如果明后天大雪封路就回不去了,家乡的兄弟们还等着我赶回去发工资呢。”

赶在大年三十前给农民工发工资,是孙水林作出寒夜出发决定的唯一理由,也是兄弟俩20年坚守的一个不成文的约定。孙东林没有再说什么。

而再次见到哥哥,已是三天后的上午。孙水林静静地躺在河南省lk县人民医院冰冷的太平间里。太平间外,大雪飞扬,积雪厚达10余厘米。一场车祸,让他30多年漂泊打工的步履永远停在了回家的路上,也让兄弟二人生死相隔。


% H/ l  X$ n) t) ^) Y+ R$ n' _& Q, J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

 

精彩评论1

正序浏览
老猫 发表于 2015-4-11 17:23:17 | 显示全部楼层
 
公文写作百法例讲
欢迎价值分享,但须注明原作者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0粉丝

3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