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工作是以具体的人为对象的,是一门复杂而生动的科学,其规律隐含在人的需求与行为之中,隐含在前人的实践之中,隐含在人们生产、生活的现实之中。要探寻这些规律,不花一番功夫,不做深入细致的调研与思考,是得不来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我做了一个求教于优秀党员干部、党务工作者和非党社会人士的“百人访谈”,从他们那里学习做群众工作的好经验、好办法,了解了不少“窍门”。这些“窍门”看似细微,却如黄金一样宝贵。细微之处显功夫。做群众工作也是这样,真正的高手是那些掌握许多“窍门”的人,正是因为他们肯于、敢于钻研“窍门”,才能把人的工作做实、做深、做好。现选取其中一二,与广大读者分享。
党员干部在调查研究中,养成记民情日记的习惯是一个可以迅速掌握群众工作家底的好办法。2007年10月,我在四川省南充市某区调研“富民强村”工作。当地的“富民强村”工作办副主任给我们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坚持每天记笔记,几十年如一日。笔记记载了他所联系的农户的联系电话、住址,每户家庭每天、每月发生的故事,以及家庭发生的变化。这个方法看似很笨,却最巧,它是了解群众工作家底最管用的办法。
“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2008年,我在新疆伊宁市调研时了解到,当地干部从2001年起就在全市社区推行了“四知四清四掌握”工作机制。“四知”,即知道辖区住户的每个家庭成员基本情况及其社会关系,知道每个家庭经济状况,知道每个家庭成员的政治表现,知道每个家庭成员遵纪守法情况;“四清”即:辖区就业情况清,重点人员情况清,流动人口现状清,贫困群体状况清;“四掌握”即:掌握辖区基本情况及社情动态,掌握辖区宗教管理状况,掌握辖区居民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掌握辖区各类积极分子发挥作用情况。在伊宁市所有乡镇干部、村队干部以及大部分党员与农户结成“对子”,在走访农户的时间和次数上都做出了相应的规定,保证了干部经常性地深入群众,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做到对群众工作“台账清晰”“家底清楚”。
英国著名哲学家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这是从科学技术和认识的高度上讲的,是正确的。同时,在做人的工作方面,重复也是力量,因为重复产生经验和常识,这是产生力量的秘密。
在西部某地调研时,我听到过一个故事:一位曾在镇派出所工作了三十多年的老所长有一个防范“三股势力”的土办法。他的办法其实很简单,但很有效果,几乎每次都能做到提前预防、提前准备,最终将破坏社会稳定的各种企图消弭在萌芽之中。这位老所长有一个习惯,几乎每天早上他都会到一些固定的摊点上去买一种当地人爱吃的面食——馕。由于多年的坚持,他通过观察馕价格的变化,能研判许多重要的信息。比如,当馕急剧涨价的时候,他基本能判断有人会在近期搞事情,因为搞事情的人也要吃饭,而且他们知道一旦社会不稳定,食品会变得紧缺,于是都会提前收购食品,馕就会迅速涨价。表面上看,这位所长是从市场价格变化中分析各种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与信息,其背后则是他坚持30多年的习惯在发挥作用,是“重复”给他带来与“三股势力”斗争的经验与力量。
在基层关于群众工作的调研中,经常有一些基层同志反映说,个别领导干部在做群众工作时,也“做进”了家庭,但是效果却不是很好,原因是平时不闻不问,逢年过节才带点礼品、送点钱去问候个别贫困群众。这样做群众工作,尽管“做”了,却并没有“进”家庭,徒有表面形式,看似热热闹闹,却没有抓住群众的心。
2008年,我在西北某地挂职,其中一件事情令我记忆犹新。为了帮助当地少数民族提高教育孩子的能力,我们专门从北京请来一位家长教育专家。我告诉这位专家,不需要大讲特讲民族团结,因为他的行动本身就是民族团结的表现。那天的讲座在一个小学礼堂进行,结果来听课的家长(主要是当地少数民族)把整个礼堂都占满了,而且在礼堂的走廊还有不少人在听讲。讲座结束以后,许多人记下了专家的联系方式,希望今后能继续向他请教。那次活动给我的感受是:少数民族的老百姓非常关心孩子的教育,只要我们把这些工作做到他们家庭里去,一定能得到他们的欢迎,民族团结也可以依靠这个平台来实现。
在广西某地调研,当地的干部为我讲述了一个如何化解两个村庄冲突的故事。两村农民都种植一种叫香葱的调料品,由于效益好,双方都增加了播种量。在风调雨顺之年,双方相安无事。突遇一年大旱,两个村庄发生了争水的矛盾,最终大打出手,当地乡政府开始介入并加以引导和劝说,并没有效果。这个时候,一位乡干部想到一个办法,成功化解了矛盾。他急忙给每年在这里收购该农产品的销售商打电话,让他出面化解矛盾。这位销售商急急忙忙赶来以后,把眼睛一瞪,告诉农民,谁出手打架就不收购谁家的葱,农民一听傻眼了,纷纷住手。后来,经销售商和政府以及村民委员会的协调,最终化解了两个村争水的矛盾。
再次,恰当的身体语言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错误的身体语言容易让人误解和反感,甚至会给人一种居高临下或挑衅的感觉。因此,在干群沟通中我们的干部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身体语言对群众产生的负面情绪影响,尤其在手势上应戒除进攻式身体语言,学习尊重式身体语言。
两种手势给群众表达的信息和反应比较如下:
(作者:祝灵君,中共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