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23日) 科学谋划明年发展新思路
全面开启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
这次市委务虚会是在科学谋划明年发展、全面开启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和兴起南京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新高潮的关键时点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议题重要、意义深远。会议虽然只有一天时间,但是准备充分、安排紧凑、内容丰富、成效显著,是一次进一步研判形势、开阔眼界、廓清思路、落实措施的会议。通过交流和发言,进一步启发了思维,使我们对明年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全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总体形势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对南京经济社会和文化改革发展工作的任务措施有了更清晰的把握。今天下午和晚上,各位常委作了很好的发言,各位副市长的书面调研报告我也认真拜读了。特别是刚才建业、家宝、合林和绍泽同志讲了很好的意见,大家的闪光思想、精辟观点,让我深受启发。下面,我也谈几点认识,主要讲四个方面的问题,供同志们参考。 一、关于今年工作的总体评价 即将过去的一年,是南京发展历程中非常重要的一年。总的来看,这一年,全市上下沿着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绿色发展道路,朝着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迈进,形成了高度共识,形成了统一行动,形成了可喜态势,形成了良好开局。这是来之不易的局面,是令人鼓舞的一年。可以概括为“八个新:一是立足新起点、确立新目标。今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在新的发展起点上,我们顺利完成市委主要领导交接,成功召开了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了今后五年“办好青奥盛会、创成率先大业、建设人文绿都”的宏伟目标。二是谋划新战略、展开新布局。面对区域竞合发展的态势,我们提出要坚持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绿色发展的道路,全力打造“三都市三名城”,对事关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全局的战略思路进行全面部署,构筑适应发展形势要求的政策体系与工作体系。三是呼应新诉求、解决新问题。针对老百姓反映强烈的民生问题,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制度安排、更扎实的政策举措,全力开展为民办实事工程,全面深化为民解难题行动,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四是选出新班子、营造新氛围。市区县镇三级党委换届工作圆满完成,营造起团结和谐稳定、风正气顺心齐的良好氛围,形成了干事创业的强大合力。总的看,全市上下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宏观形势,解放思想谋发展,全力以赴抓推进,一着不让抓落实,实现了“十二五”发展的良好开局。预计实现GDP6140亿元,同比增长12%左右;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23亿元,同比增长20%;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100亿元,同比增长23.6%。今年主要工作呈现出许多新特点: 一是在创业创新方面。这是今年市委市政府着力推进的一项最主要工作,也是为南京未来发展谋篇布局的一项最重要举措。市人大常委会出台了技术转移和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法规,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1+8”政策文件,规划21个科技创业特别社区,形成以“321人才计划”为核心的政策框架,新增“千人计划”创新人才7名。同时,南京在科技创业创新方面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研发有效投入不足。去年南京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重达2.9%,表面看较高。但一分析,一是2010年南京 R&D经费总量为145.5亿元,比苏州少48亿元;二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R&D 经费支出所占比重仅有51.61%,相对较低(高校科研院所占比40.87%、军工单位占比7.52%)。同时,从科研成果转化的角度来看,南京高校的科研成果只有10%有可能应用转化。高校承担的国内科研课题中也只有20%直接面向市场应用。从人才的角度来看,南京现有“千人计划”55人,居全国第三、江苏第一,但我们的创业人才仅 6 人,加上“双创人才”9 人,也只有15人,而苏州50人中80%是创业人才。 二是在改善民生方面。今年是我们围绕关键指标、关键保障、关键工程、关键问题下大工夫抓民生的一年,也是民生投入最大,成效最明显的一年。出台了城乡居民收入双倍增计划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市区两级筹措资金 100亿元,将60万失地农民全部纳入城镇保障体系;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新增财政支出50多亿元;开工建设四大组团保障房849万平方米,竣工300万平方米。随着老百姓民生需求的多元化,民生和社会管理工作中还存在薄弱环节,如人才房建设和城乡居民收入没有达到序时进度,特别是维护社会稳定等工作亟待加强。 三是在产业转型方面。产业转型的认识更加统一、方向更加清晰、重点更加突出,创新型经济和服务型经济的发展主体地位上升到更高层面。预计今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1.7%,比去年增加1个百分点,软件产业完成业务收入1500亿元,增长50%,高新技术企业增加138家,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 3%左右。同时也要看到,服务业增速和投资增速出现双回落,房地产对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的贡献率高达25.9%。部分重大项目建设进度较慢,截至11月底,全市48个重大新开工项目完成投资额仅是年度计划的54.3%。 四是在城市建设方面。“十二五”规划项目全面铺开,以交通基础设施、重大功能板块、城市环境综合提升为重点的一批城建项目加速推进。老城南历史片区改造全面启动,青奥村、青奥中心前期工作基本完成。轨道交通、干线交通、过江交通和公共交通四大交通全面推进。同时,由于征地拆迁政策调整的影响以及资金制约,一批城建项目推进受到影响,尤其是青奥会的重大工程没有达到序时进度,30%以上的拆迁和实物工程量没有完成,迫切需要加快推进。 五是在环境保护方面。以铁的决心、铁的制度加强环境保护,形成了未来一段时期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的一揽子计划。全面开展“蓝天清水”工程,大气和水环境质量基本稳定。燕子矶地区66家化工企业的搬迁改造和第一批173家“三高两低”企业整治任务年底可以完成,北护城河、内金川河、外金川河的整治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复核顺利通过省级预验收。但是群众对环境质量的认同感不高,南京公众环境满意率仅为59.68%,环境投诉总量居高不下,特别是个别地区的环境风险隐患依然突出。 总体来看,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有望完成年初计划,但是发展中仍然面临着质量不够高、结构不够优、总量不够大、速度不够快的现实问题,与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必须进一步增强加快科学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努力推动明年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二、关于明年形势的基本判断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更需我们以宽广的视野、精准的眼光,科学分析形势,在把握大趋势中捕捉大机遇,在顺应新要求中谋求新发展。12月12日至14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明确提出了明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大政方针和主要任务。20 日至 21 日召开的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对做好明年经济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贯彻落实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要突出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省委对当前形势的分析判断上来,统一到明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要求上来,创造性地抓好各项任务的落实,努力实现南京又好又快发展。谋划明年工作,要突出强化“三个认识”: 一是强化对发展形势的认识。从国际看,世界经济下行风险压力加大。全球经济复苏面临诸多难题,欧洲债务危机走势并不乐观,美国经济政策和政治周期带来的影响具有极大不确定性,全球经济增长放缓,总体形势十分严峻复杂。近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再次下调全球经济增长预期,预测将全球2012年增速从4.5%下调到4%,将发达经济体增速从2.6%下调到1.9%,将中国经济增速从9.5%下调到9%。今年是中国入世第10年,国际形势的复杂多变可能带来结构性的市场萎缩、阶段性的动力减弱、整体性的速度放缓、差异性的路径选择,经济发展正进入一个新的调整周期。从国内看,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压力加大。中央强调,明年宏观调控的主基调为稳中求进,并提出要突出“四个牢牢把握”、推进“四个着力”,统筹兼顾做好各项工作。国内宏观政策环境总体向好,比如在货币政策方面,11月底央行已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在财政政策方面,进一步推进结构性减税,落实好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等。宏观调控的主基调,集中体现了进一步强化加快转方式、调结构的导向,集中体现了进一步强化扩大内需、增强发展内生动力的导向,集中体现了进一步强化加强自主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导向,集中体现了进一步强化全力稳定增长、增进民生幸福的导向。从南京自身看,在快转型中促快发展的压力加大。主要面临“四大压力”:一是总量速度压力。一方面,在省内和副省级城市两大坐标系中,南京正面对着标兵越来越远、追兵越来越近的双重夹击。2010 年南京 GDP 占全省的12.4%,居全省第三位(苏州为22.3%,无锡为14%;武汉为34.9%,广州为23.3%,杭州为21.8%)。2010年,南京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全省的12.7%,居全省第二位(苏州为22.1%,无锡仅次于南京,占12.6%;武汉为38.6%,广州为19.3%,杭州为13.7%);南京规模以上中小企业为2400 家,占全省规模以上中小企业的比重为 10.89%(苏州为42.75%,无锡为22.6%,南通为15.15%),提升城市经济首位度的任务异常紧迫与繁重。另一方面,南京面对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刚性约束,必须克服并扭转现代化整体进程落差与关键指标水平落差,发展速度不容放缓,发展质量必须提升。特别要突破城乡居民收入、生态环境质量和农业农村发展水平三大薄弱指标制约,需要在好字优先的前提下,打破常规发展态势,加快推进提速增效。二是结构质量压力。南京二元对比系数为23.7,尚未达到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发展中国家通常在31-45)。第三产业比重超过50%,但产业结构总体上呈现为重化工业比重过高、新兴产业比重过低,传统服务业比重过高、现代服务业比重过低的现状。全市轻重工业比例达到17.5:82.5(广州为40.7:59.3,杭州为54:46),高于可比的相关省会城市。2010年,八大新兴产业占工业经济的比重仅为27%左右,作为高新技术产业的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率仅为16%左右,优化结构、提升质量的任务十分紧迫。三是资源控制压力。与兄弟城市比较,南京地域面积狭小、土地空间有限,在副省级城市中列倒数第 3 位,人均耕地占有量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 66%、全国平均水平的 45%。现在国家下达的土地利用指标每年不到1万亩,发展需求与资源供给存在现实冲突。南京国有实际可用的建设用地只有130 平方公里,按照上个五年计划的建设规模,很快将面临无地可用的境地。四是环境约束压力。重化工业比重高的城市产业实际,多年积累给环境造成影响,环境容量受到挤压,城市环境成为未来发展的强约束条件。南京SO2排放量居副省级城市和省辖市的第1位、第2位,CO2排放量居副省级城市和省辖市的第3位、第2位;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居副省级城市和省辖市的第4位、第3位,环境形势严峻。同时要注意,明年南京发展将面临经济波动风险加大、地方财政收入增速回落、外贸出口形势严峻的挑战。因此,南京既有调结构、提质量的长远考验,又有应对宏观形势、完成重大年度任务的近期任务,必须认清形势,统筹兼顾,主攻关键,综合施策,形成突破。 二是强化对主要矛盾的认识。与发展形势紧密相关的另一个问题是关于主要矛盾的认识。前不久,我带队赴以色列、爱尔兰等国考察。所到之处,我们都有一种强烈的感受,即这些国家在经济总量和发展速度上无法与我们比较,但经济发展质量和综合竞争力却远远超过我们。(2010年以色列名义GDP为2179.51亿美元,同比增长11.3%,去年我省实现GDP合计为6124亿美元,同比增长12.6%)。这个经济总量不大的中东沙漠小国却被誉为“第二硅谷”,创造了研发投入占GDP比重(4.6%)、人均风险投资额等多项“世界第一”。由此,我们可以看出,GDP 总量高、增速快不等于经济结构和质量优,更不等于综合竞争力强。多年以来,我们一直在追求速度总量与结构质量之间纠结。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后,如何正确认识速度总量与结构质量的关系问题,至关重要。我认为,总量速度是表象反映,结构质量是深层症结;总量速度是阶段问题,结构质量是长期问题,南京发展不是简单的总量速度问题,也不能视为纯粹的结构质量问题,而是总量和结构都出现了亟待解决的问题,但根本上还是结构和质量的问题。简单提高速度、扩大总量难以为继。改革开放以来,南京经历了1992至 1996、2003至 2007两轮高增长期,连续 12年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实现高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可以每年拿出数以万亩土地进行开发建设和招商引资。事实已经告诉我们,这种靠土地等要素撑起来的速度和总量并不能持久。近年来,南京采取多种措施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在产业结构等方面仍然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结构性缺陷。从产业占比角度看,南京70%以上的工业产值来源于重化工业,四大支柱产业占全市工业经济总量的比重超过63%,其中,石油化工产业占30.6%,电子信息产业占17.1%,钢铁产业占8.2%。从附加值和利润角度看,据统计,南京中高技术密集度产业相对资本密集度为1.23,相对资本生产率为0.91,而相对资产利润率仅有0.78,资本的产出率和利润率均较低。从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角度看,全社会总耗能的80%左右集中在工业,综合能耗和万元产值能耗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二氧化硫污染负荷比重达到98%,排放基本全部来自工业;年度出让土地的80%用于工业。在现有产业结构下,如果我们一味扩大总量、提高速度,必然会助长追求短期回报、漠视长远发展的不良倾向;助长追求局部增长、漠视全局利益的不良倾向,进一步强化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必将为此付出更大的代价。加快优化结构、提升质量势在必行。今后五年,对照省定基本现代化指标体系,南京在人均GDP、服务业比重、城市化水平等多项指标上如期达标没有问题,但存在三大薄弱指标,这三大指标实际对应为人民群众生活、生态环境、经济发展“三大质量”。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本质上讲的就是质量和结构的现代化,比如产业结构可以决定环境质量和核心竞争力,人口结构可以决定经济结构和财富结构。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南京产业结构总体偏重、创新能力总体偏弱、创业热情总体偏低、高端人才总体偏少的内在结构性缺陷,成为导致南京发展不快、总量不大的关键内因。因此,当前的总量速度问题是在不合理的结构当中出现的总量速度问题,而关系长远的质量效益问题才是不可回避的主要问题。以结构优化、质量提升带动速度提高、总量扩张才是科学抉择。现在地区间竞争焦点已经转向,科技创业创新、新兴产业发展才是竞争的新趋势。从行业上看,传统低端产业遭受冲击,高端和新兴产业逆势攀升(像软件信息、服务外包等新兴产业同比增长超过 30%);从地区看,惯性发展区域举步维艰,先行调整区域态势强劲。现在真正有生命力、有增长能力的都是高质型产业,都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和服务型产业;越是结构质量优势明显的产业,越是市场竞争优势明显、增长优势明显的产业。因此,总量的扩大不会必然引起结构的变化、质量的提升,但结构的优化、质量的提升一定会带动总量的扩张。我们必须坚决摒弃传统的粗放型增长模式,坚持扩大总量以优化结构为基础,优化结构以扩大总量为目标,抓住主要问题,强攻薄弱环节,才能使扩大总量和优化结构相辅相成,使南京发展更具稳定性、更富竞争力。 三是强化对发展意识的认识。南京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紧密结合城市特点和发展阶段,准确把握战略方向和战略重点,走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科学发展道路。当前,要切实强化“两个意识”:一是超越跨越意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南京要真正建成科学发展率先、改革创新争先、和谐稳定领先的现代化,必须全方位提振精神状态、提升竞争标杆、提高工作标准,保持一个超出常规的增长速度和高水平的发展质量,努力在竞争制胜、跨越发展中 “脱颖而出”。同时要认识到,南京追求的跨越发展是遵循科学规律,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前提的发展;是坚持好字当头,建立在质量效益基础上的发展;是突出科技创业创新,能够惠及民生的发展。二是转型创新意识。据统计,南京GDP从1000亿元到2000亿元用了5年时间,从2000亿到3000亿用了4年时间,从3000亿到5000亿用了3年时间。这几年的跨越和突破,与南京推进产业转型和科技创新是密不可分的。与这三个阶段相比,今后五年形势在变化,新的跨越发展需要走新的道路,根本动力在转型创新。只有通过转型创新,才能解决内部问题、缓解外部压力;只有通过转型创新,才能释放内在潜力、抵御外在制约;只有通过转型创新,才能强化内生增长、应对外生变数。谋划南京明年及今后发展,要始终坚持创新驱动战略,全力推动增长动力从投资驱动为主向创新驱动为主、要素支撑从物质资源为主向人力资源为主、产业结构从一般传统加工业为主向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三大转变”,加速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历史已经证明,每一次危机和挑战,都是一次区域发展的重新洗牌。越是在困难的时候,越是“破旧”的好时机。困难的时候,往往是过去的企业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技术结构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充分暴露的时候,是对以往的发展方式深度反思、重新认识的时候,是破除旧有发展格局思想、认识成本与物质成本都比较低的时候,应该说是我们抓住机遇,低成本破除陈旧理念、摆脱困境的好时机。通过“破旧”,全面审视南京经济结构、科技创业创新体系、产业发展战略等问题,废除不适应科学发展要求的旧观念、旧思想、旧模式、旧制度,大力扫除阻碍发展的各种障碍。越是在困难的时候,越是“立新”的好时机。困难的时候,往往是新老更替、推陈出新、淘劣择优较为集中的时候,往往是孕育市场空间大、成长能力强、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品牌产业的时候,也是创新政策、创新机制的时候,更是集聚新能量、赢得新优势的好时机。从萌芽状态着手抓“立新”,就是要站在发展前列,抓住战略性要素、成长性要素,加大创新整合转化力度,尽快形成先发优势、赢得先机。越是在困难的时候,越是“跨越”的好时机。困难的时候,往往是共性矛盾、共性困难、共性约束普遍集中的时候,也是容易跨越突破、率先领先的时候,更是快转型、真转型的好时机。南京能不能实现跨越发展,关键看能否做到转型发展,关键看转型的深度和广度。通过超越常规工作思路、超越常态工作模式、超越常见工作举措,主动在“危”中寻“机”,全面调整、全方位转型,努力掌控新一轮发展主动权。 总之,只要我们头脑清醒、方向正确、措施有力;只要我们正确处理“好”与“快”的关系,坚持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就可以在全球化大潮中趋利避害,在区域竞争合作中发展壮大,在开放的市场环境中掌握主动权,不断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三、关于明年工作的总基调和重点任务 2012年是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年,也是全面贯彻落实省市党代会精神的第一年。面对经济发展总量偏小与质量偏低的双重压力,面对现代化进程指标和明年宏观调控目标的双重约束,面对青奥筹办和重大工程建设的双重考验,面对发挥自身优势和承担发展新使命的双重责任,做好明年各项工作,意义重大。根据中央和省委的统一部署,明年南京工作的总基调是:稳中求进、进中求新、新中求好、好中求快。一是稳中求进。这是中央和省对明年经济工作提出的指导原则。所谓“稳”,就是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大局稳定。所谓“进”,就是要瞄准率先基本现代化时序进度,在突破三大薄弱环节、构筑科技创业创新优势、综合改革和改善民生上求突破。总之,“稳”是前提和基础,“进”是目的和方向,要以“稳”求“进”,以“进”促“稳”。二是进中求新。这是做好明年及今后工作的重要法宝。所谓“新”,就是要追求发展理念之新、转型路径之新、产业结构之新、体制机制之新。要立足新起点、瞄准新目标,聚焦“四个第一”,实施创新驱动,大力发展创新型、服务型经济,走出一条创新驱动发展的新路。三是新中求好。这是明年稳增长、促持续的根本要求。所谓“好”,就是要在好字优先的前提下,在创新驱动战略的支撑下,把质量、结构和效益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提升发展水平,着力推动城乡之间、南北之间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四是好中求快。这是南京提升城市首位度、实现超越跨越的现实方法。所谓“快”,就是要立足于好,始终保持争先进位的责任感、紧迫感,抢抓机遇、率先发展,全力推动质量提高、发展提速,确保在省内第一批进入基本现代化行列。我们立足南京发展的特殊市情、特殊阶段和特殊要求,提出“稳、进、新、好、快”的总基调,这不是对上简单呼应,而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精神的具体要求;不是对过去简单重复,而是对“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创新;不是对自身简单强调,而是实现赶超跨越的全局设计;不是对外简单宣传,而是抢占发展制高点的重要原则;不是对下简单部署,而是针对问题聚焦突破的现实选择。全面准确把握24字的总基调,对南京做好明年各项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按照这个总基调,谋划明年工作要着力构建“三个关键体系”,实施“三大保障工程”,突出“五项重点任务”。 构建“三个关键体系”:一是构建以率先基本现代化为鲜明指向的指标调控体系。指标调控是推动发展的“指挥棒”。明年指标安排要咬住率先基本现代化的年度目标进度,突出坚持三条原则:一是确保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好于、优于、高于今年;二是确保 “十二五”规划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任务的序时计划全面和超额完成;三是突出把居民收入、环境质量、农村发展等三个薄弱指标和服务业增加值占比、研发经费占比、文化产业占比等三个优势指标作为约束性指标,将目标逐一分解落实到每一年、每季度、每个月,通过指标倒逼,形成工作机制,强化考核导向。二是构建以保民生促转型为聚焦重点的公共财政体系。财政管理机制改革是一项事关大局、触及痛处、影响深远的改革。各级各部门要大力支持、坚决贯彻,确保令行禁止、坚决服从服务全市大局。要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导向、杠杆作用和财政资金的带动、引领作用,对社会资本形成有效汇聚、有机整合的综合带动效应,进一步整合资源、优化结构、完善机制,引导和撬动各类社会资源更多地投入到创新型、服务型经济发展方面,投入到民生保障、农村发展、生态建设和文化建设等领域,加快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三是构建以保障转型升级为核心要求的土地保供体系。概括起来是“两个强化、一个优化”:强化土地资源保护,挖掘潜力盘活存量;强化规划整体管控,合理确定新增建设用地规模、结构、时序,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水平;优化土地供应结构,制定与南京城市地位和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工业用地最低保护价和单位投入标准,突出保障重大产业项目、创业特别社区、保障性住房、青奥会等重点项目用地。 实施“三大保障工程”:一是综合改革工程。推进综合改革工程,最迫切的是解决好宏观统筹与微观放权都不够到位的问题,整体提升综合改革的科学性、有效性。下一步,要充分发挥市场和政府两只手的作用,充分发挥市和区县两个积极性,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两个因素的功能,重点围绕国资做强、民资做大、部门放权、地方放活、科技放开等领域加强顶层设计,制定一个目标明、思路清、措施实的改革方案。二是实施党建工作创新工程。推进党建工作创新工程是争当“第二个率先”先行军的重要保障。要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以创建江苏党的建设“先进市”为目标,以制定并实施党建创新工程为抓手,全力推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全力打造“为民、清廉、务实”干部队伍,全面提高我老秘网市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三是实施法治建设工程。推进民主法治建设,对于巩固和发展心齐气顺、风正劲足的政治局面,凝聚科学发展合力具有重要意义。要高度重视政治文明建设,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民主权利。深入推进“法治南京”、“平安南京”建设,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夯实法治基础。 按照上述要求,要突出“五项重点任务”。 第一、科技创业问题。科技创业是把南京科教人才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一个根本举措。明年推进科技创业创新工作,要聚焦“五个新”:一是聚焦新产业。主动对接新技术、新产业发展方向和知识经济要素流动走向,紧密结合地方实际,鼓励和支持有利于科技创业,同时具有南京特色的新兴产业。二是聚焦新人才。重点推动人才工作由制定政策向实施政策转变,由确定目标向分解任务转变,精心组织建设“紫金人才特区”,大力实施南京人才“321”计划。三是聚焦新载体。加快建设紫金科技创业特别社区,搭建一批以加速器、孵化器为代表的创业载体和创业平台,全力提高创业创新的实效。四是聚集新功能。不断完善为科技创业的服务功能,包括建设人才公寓、创业基地和各类生产生活配套设施。五是聚集新机制。准确把握南京科技成果与科技人才正加速转化转移的特点,完善城市创新体系,进一步优化科技创业的体制机制,更大程度释放科教人才资源潜力与活力。 第二、产业升级问题。经验表明,经济增速放缓,往往是调结构、促转型的好时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基本途径是坚持存量调整与增量带动相结合,加快产业向高端化发展、产品向高附加值延伸。存量调整要突出补短、补缺,加大对原有产业的调整提升力度,加强技术改造步伐,促进产品和产业结构优化,使大量存量资产的潜力和活力充分发挥。要滚动推进“千企升级”计划,加大新一批“三高两低”整治和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力度,确保万元 GDP综合能耗比今年下降6.5%。增量带动要突出新项目、新产业,加速实施新兴产业“倍增”计划,选择需要大量依托科技教育人才的项目,选择需要科技教育人才引领的项目,选择代表江苏、代表中国产业水平的项目。突出抓好液晶十代线开工和“一谷两园”软件集聚区全面开发,确保完成软件业务收入 2000 亿元,增长 33%;八大新兴产业增速超过30%。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体现在五大领域:智慧技术、生命技术、绿色技术、文化创意技术、海洋与航空航天技术。这里我特别强调一下生命科学产业,从世界发展趋势来讲,发达国家研发经费的30%以上用于生命科学产业。南京发展生命科学产业有基础有条件。下一步,我们要顺应世界科技产业革命大趋势,充分利用自身独特优势,尽早布局,大力推动生命科学产业的发展。 第三、城乡统筹问题。统筹城乡发展是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现实需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根本就是要让农业强起来,实现现代化;让农村好起来,实现城镇化;让农民富起来,实现市民化。要围绕统筹为要的“六项工程”、“三个计划”,以重大功能性项目、重点功能区域为抓手,突出优化城乡空间布局,着力提升郊县发展水平,确保2012 年薄弱镇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所在郊县平均增幅20%以上。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效农业,加大郊县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取得新进展。建设高标准农田12万亩,新增高效农业15万亩,为率先实现农业基本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全面清除统筹城乡发展障碍,全面优化城乡资源配置,为我老秘网市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第四、城市建设问题。明年是全面推进“共建美好新南京,共享幸福新生活”千日行动计划的开局年。要按照“三城”同创的要求,围绕打造创新、文化、绿色和枢纽“四类新空间”,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品质。以建设河西城市新中心为重中之重,突出加快青奥板块(包括青奥村、青奥中心、青奥公园等),滨江风光带,金融、商务、科技、文体载体和基础设施、生活服务设施等四个重点,进一步优化提升城市功能品质。要加大数字化城管力度,加强城市交通保障、环境保障和安全保障,进一步推动城市长效管理。要全力推进绿色都市建设的“十大行动计划”,加快构建城市生态产业体系、资源保障体系、生态安全体系,提升生态绿化品质;实施创建细胞工程,健全生态建设工作的保障体系,进一步提升城市环境质量。 第五、民生保障问题。历史反复证明,谁真正解决了老百姓的民生问题,谁就会赢得老百姓的真诚拥护。明年,要围绕居民收入倍增计划以及保障和改善民生十大体系,着力解决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难题,确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比增长15%和17%以上。继续推进社会事业均衡发展,提升教育发展水平,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明年是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年,做好社会稳定工作尤其重要。要全面抓好维护社会稳定各项措施的落实,坚决防止发生危害社会稳定的重大事件,坚决防止发生社会反映强烈的重大恶性刑事案件和治安灾害事故,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四、关于扎实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工作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关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关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罗志军书记在省委十一届十二次全会上强调,要坚定不移实施文化建设工程,重点提升“六个能力”,着力推进“八大行动”,不断开创江苏文化改革发展新局面。我们一定要把思想认识高度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的部署要求上来,紧密结合南京实际,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努力把南京建设成为文化强市。南京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深厚的文化底蕴,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基础和环境优越。近年来,我老秘网市文化改革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文化综合实力、整体发展水平,与城市地位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到去年底,南京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 4%,长沙为10%,杭州为11.8%,深圳为7.6%。前不久,我和建业、绍泽同志分别带队赴深圳、天津、西安、常州等地考察,学习外地推动文化改革发展的先进做法。下一步,要用世界一流的理念和标准创造先进文化价值和品牌,借鉴外地经验,采取切实有力措施,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奋力开创文化建设新局面。重点要体现“四个性”,实现“四个新”: 体现“四个性”:一是整体性。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上,统筹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按照中央《决定》关于“三作为”、“两纳入”、“三一同”的要求,在办好青奥盛会、创成率先大业、建设人文绿都的同时,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开展“三争一创”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作为争当全省“第二个率先”先行军的重要抓手,把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文化改革发展成效纳入科学发展考评体系,实现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一同研究部署,一同组织实施,一同督促检查。二是创新性。即在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方面,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的要求,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的内容非常丰富,比如要继续深化经营性文化单位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推进文化宏观管理体制改革,推动管办分离、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真正建立科学有效的宏观文化管理体制和引导机制。三是均等性。即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上,坚持统筹城乡区域文化均衡发展。要按照体现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全民服务为对象、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努力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力争到2015年,基本形成公共文化产品生产供给比较充足、网络设施比较齐全、资金人才技术保障比较有力、组织支撑和运行评估比较完善、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四是竞争性。即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显著提升文化创意产业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要加快文化产业与良好资源的整合,加快文化产业与创新科技的融合,加快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联合,全力提高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重点要研究完善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大力引进海外文化创意、研发、管理高端人才,打造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努力走出一条金陵风韵与时代特征相融合的文化发展之路。 当前,我们正在就推动文化改革发展展开调研并研究制订相关文件。总的来看,要形成“1+1+1+4”文件体系,即“一个决定”(关于加快文化改革发展,建设世界历史文化名城,打造独具魅力的人文都市的决定)、“一个计划”(重点文化工程建设计划)、“一个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四个意见”(关于坚持文化为魂,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见;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意见;关于促进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并在此基础上把文化改革发展工程化、项目化、责任化。重点是实现“四个新”:一是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上取得新突破。文化是城市历史的积淀和城市精神的结晶,也是城市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作为天下文枢,南京面临着科学利用和严格保护的双重任务。要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严格实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严格执行紫线管理规定和古城保护强制性规定,实施历史文化街区和风貌区、明城墙、大遗址、古镇古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博物馆(纪念馆)建设“六个行动计划”,推进南京直立猿人化石、明故宫、明孝陵、石头城、阳山碑材、金陵大报恩寺、牛首山等大遗址保护,挖掘保护好六朝文化、明朝文化、民国文化和近代革命文化,全面体现南京历史的纵深感,进一步彰显南京文化的厚重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要与文化产业(旅游休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文化事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做到合理利用,一举两得,一举多得。二是在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上取得新成效。发展文化产业是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激发全社会文化创造活力的必要要求。要聚焦资源优势,打造特色品牌和骨干企业,全力实施产业振兴、园区提升、企业改造、重点文化工程延伸和大型活动延伸五大计划。要加快健全文化产业体系,大力发展文化创意,培育骨干文化企业,打造一批影响力强的文化品牌。做大重点文化产业,突出发展壮大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文艺演出等优势产业,大力发展文化创意、文化博览、动漫游戏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文化旅游、工艺美术等特色产业。做强特色文化载体,大力整合和合理布局文化产业园区,以创新理念打造创意产业园的品牌和特色。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培育一批民营文化企业,以龙头文化企业的发展推动全市文化产业的壮大。三是在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上取得新成绩。为了谁、依靠谁是推动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问题。要大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把保障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作为民心工程的重要内容,着力在解决重点难点问题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实施文化精品工程,组织文艺家努力创作一批优秀文艺作品,努力推出更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精品力作,奋力扩大南京的文化创作、文化传播的影响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强重点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不断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四是在铸造南京精神上取得新进展。今后五年,我们要面对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迫切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城市精神作引领。现在,我们正在根据省里提出的“三创三先”精神内涵,按照市党代会提出的弘扬“四创”精神的要求,与时俱进地提炼出新时期南京精神。铸造新时期南京城市精神,主要体现在城市的经济繁荣、生活幸福、社会和谐、环境优美上;主要体现在政府的行政效能、司法公正、执法力度、廉洁程度上;主要体现在市民的价值取向、守望相助、博爱博雅、诚信友爱上。通过铸造新时期的南京精神,全面提振南京干部群众的“精气神”。 现在,五年工作的大政方针和目标任务已经清楚,当务之急是逐年抓好落实。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着眼于更高的目标追求、更严的工作标准、更强的闯劲拼劲,以良好的精神面貌保障落实;要进一步强化工作组织力度、强化经济运行监控预警、强化解决突出问题的能力,以坚强的组织领导保障落实;要全面落实工作责任制度、全面强化监督检查制度、全面执行考核奖惩制度,以完善的工作机制保障落实;要加大政策创新力度,确保用足用好国家和省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确保研究制定更加优惠的配套政策、确保政策的落实和执行,以有效的政策措施保障落实,全力推进南京科学发展。 同志们,明年全市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十分繁重。希望大家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更加务实的工作作风,狠抓落实,埋头苦干,确保全面完成和超额完成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努力开创各项工作的新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