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有意境再写诗 王一端 看到这篇文章的题目,也许有人会说:“写这篇文章是多余的,没有意境怎么会写出诗来呀!”这话是对的。但这篇文章主要是想探讨一下怎么营造意境。 前面我在《诗词欣赏悟真谛》一文中已经讲过,意境是指寄托了诗人情感的物象(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也就是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它包括景、情、境三个层面。 那么,我们怎么营造这种意境呢?我觉得,应主要做到五点: 一、品其景 景就是景象,也可以说是物象。例如“明月照积雪”(谢灵运《岁暮》)“大江日夜流”(谢眺《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中天悬明月”(杜甫《后出塞五首·其二》)“黄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等等,都属于景象,也就是作者所描写的景物。诗词创作中,首先就是观察景物。它是诗词创作的基础和起点。同时,边观察边“品”。这样,就能唤起作者特定的情感,就会获得新知,获得灵感,获得境界。 二、倾其情 观察与品味景物,关键是把自己的“情”倾注进去,把“发挥景物”与“舒写胸臆”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达到“情与景汇﹐意与象通”。王夫之曾说:“情景名之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又说:“景中生情,情中含景,故曰,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也!”。意思是说,在诗词的意境中,写景是为了抒情,是化景物为情思,也是化情思为景物,而不是机械地去模仿、描摹自然。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也说:“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他们的观点,实际上就是指事物的艺术再现,是主观范畴的“意”与客观范畴的“境”相结合的一种艺术境界。例如“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的《蝶恋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踏莎行》)等等,都是把自己浓厚的情感倾入了物象里。 三、融其境 这里的“境”是指意境。意境就是情与景、心与物融合统一的艺术形象,或者说是主观感情(意)与客观物象(景)的有机统一,是从本质上反映出的真实图景。从美学的角度来说,它是指在情景交融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美的境界。从哲学的观点来看,它是客观与主观相融合的产物,是情与景的结晶。实际上,它是作者创造出的一种新“境”,是作者在心中过滤、浓缩、升华、提炼后,具有深厚感情的一些景物和心态的综合体。意境的本质特征是“生命律动 ”,即展现生命本身的美。它有“两大元素”:意和境(或者说是情和景);“三大特点”:表真挚之情、状飞动之趣、传万物之灵。以上所说的品其景、倾其情,二者的完美结合,就是意境。所以,诗词创作中,要把“品”和“倾”完美融合起来。例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首诗是李白在流放夜郎国途中,突然遇赦返乡时所作,而在诗中无一字直接言情,都是景物的描写,却又无一字不在言情。头两句借绚丽的晨景写出了作者出发前的欢悦心情,三、四句借舟行之迅速烘托出作者急切思归的情感。特别是第三句中写到猿啼,自古以来猿啼给人以凄凉悲婉的感觉,但是由于作者心情缘故,却涂上了一层欢快的色彩。全诗皆为景物描写,而作者遇赦后那种欢快、振奋、急切盼望与家人重聚的心情,早已弥漫、溶化在景色中,很好地体现了诗歌的意境美。 四、用其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