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古体诗词创作的困惑 王一端 也许古体诗词的年龄太大了,也许时代的变迁,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古体诗词的创作越来越降温,甚至出现了断层。目前,它成了少数人的爱好,成了少数小文化圈子的雅兴,成了少数环境里的应景之作。 我觉得,以上是它的社会环境因素,其实还有它的宏观环境因素:一是官方文体不再使用它,文化文体也吃不开,,使他成为一种闲散文体;二是伟人的导向作用,毛泽东一生酷爱古体诗词创作,但它不主张年轻人写古体诗词。三是文化、新闻载体的排斥,这类作品一般或者很少予以刊载。在这种情况下,进行古体诗词创作,面临的困惑越来越多,作者越来越少。 面临的困惑,主要有三个: 一是诗词格律的困惑。古体诗词在押韵、平仄、对仗等方面,毕竟清规戒律很多,加之现在语文教学在这方面的教育很少,致使很多诗词爱好者对这些格律望而生畏,却步不前。 二是古体诗词创作语言运用的困惑。写古体诗词,全部用现代语言,就显得似是而非;全部用古代语言,又脱离了现代读者大众,脱离了社会实际。所以,现在写出的古体诗词,语言往往不伦不类。 三是读者群的困惑。由于上述社会因素和宏观因素的原因,广大人民大众接收这方面的教育甚少,对此甚感生疏,所以作品写出来,让谁去看,只能在小圈子里让个别人欣赏。 对这些困惑,我都遇到过。也曾经有朋友规劝我,不要写这些东西,出力不讨好。但我一生钟爱于此,又难以释手,并对此观点难以接收。当时,我还用现代诗体,写了一首《笔耕古体诗词的思索》的诗,予以反驳: 也许/由于年龄的原因/也许/由于教育的基因/也许/由于个人的偏爱/我喜欢/古诗词/以致于/读得入迷/品得入迷/写得入迷/对仗压韵/平仄用典/选牌择律/拈字遣辞/血和于诗/诗融于血/辛勤笔耕/苦苦寻觅/不太厚的诗作/也曾出了几集/久而久之/对古体诗词/简直成了癖。 突然/有朋友批评我/旧体诗词/时代已经过去/现代人/有谁去读/有谁顾及/切莫/埋头案牍/耗费气力/由此/我感到悲哀/感到迷惘/感到迷离/我的付出/我的努力/不讨好却在费力。 对于现代体诗/我又那么陌生/总感到/句无成行/行无成句/却是诗的天地/写现代诗/一句话/可以分成三行、五句/两句话/可以分成八行、十句/但让我/将其凝缩为古体诗句/八行、十句/却挤不出一句。 细细推敲/古体新体/无可非议/古新一脉/都是文体/体为意用/意寄载体/综观古体/泱泱华夏/脉脉千年/几经冲刷/扬而未弃/应当说/旧瓶新酒/新酒旧酒/旧为新用/新寓旧体/也能唤起/振奋号角/美的回忆。 我大半生以来,就是在这种困惑中度过的,是沉默的古体诗坛里的沉默者。习近平总书记主政以来,对传统文化十分重视,使我心情十分激动。我衷心希望,文化界要给古体诗词以其他文体的同等待遇,不要舆论上压,教育上冷,载体上卡,使古体诗词爱好者,走出创作的困惑,也使古体诗词获得新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