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熙全
清流与台湾有深厚的历史渊源,上世纪80年代中科院考古学家在清流沙芜狐狸洞发现的“清流人”古人类化石为“闽台同根”提供有力佐证。多年来,清流县充分发挥“五缘”优势,突出“六求”作为,立足资源扬优势,强化特色促发展,积极融入“两个先行区”建设,在密切对台交流合作上先行先试、勇当前锋。2006年7月经市政府批准设立清流台湾农民创业园,2008年1月升格为三明台湾农民创业园。目前,创业园内已引进青龙果蔬、嘉德农业、大丰山旅游、三合农渔牧等14家台资企业,涉及种植、养殖、旅游、农副产品加工等多个产业,同时在谈台资项目13 个,闽台合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发挥政策优势,在优化环境上先行先试。建设宽松和谐的政策环境是扩大对台交流合作的关键环节。一是强化发展意识求先行。清流与台湾血缘亲、文缘深、商缘广,是三明市唯一的台湾农民创业园,被列为海峡两岸(三明)现代林业合作实验区木材加工区,成为明台交流合作的示范基地和重要窗口,在对台交流合作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和良好基础。近年来,我县紧紧围绕省委“把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成为科学发展的先行区、两岸交流合作的先行区”的要求,积极作为、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努力把清流建成闽台合作项目的集聚地、农业产业化及农业科技孵化的示范地、两岸人民情感交流的重要平台。二是强化政策扶持求先行。紧抓中央台办《关于促进两岸农业合作惠及台湾农民的若干政策措施》、省推进闽台农业全面合作的24条重大优惠政策及市里加快海峡两岸(三明)现代林业合作实验区建设的优惠政策,积极争取台湾农民创业园列入省级、国家级创业园,更好地惠及台湾农民在我县投资兴业。同时,坚持“同等优先,适当放宽”的原则,根据创业园建设的需要和产业发展的重点,在用地、税收、金融、技术、人才等方面给予特别的优惠,促进我县在对台交流合作上先行先试。三是优化发展环境求先行。着力完善交通、电力网络,为闽台交流合作拉近空间距离、提供基础条件。围绕区域对接提升交通体系,重点加大永宁高速公路的前期工作力度,争取控制性工程早日动工;强力推进县道建设,进一步改善县、乡路网;加快推进沙芜至永安安砂县际公路建设,全力争取省道307线清流段的规划改线工作,积极推促建龙铁路等项目前期工作,努力构建快速、便捷的交通网络。同时,围绕产业发展构建电力体系,重点抓好220千伏龙津变电站等建设,进一步完善电力供应系统。 二、发挥园区优势,在平台建设上先行先试。一是完善规划。按照“立足特色、突出重点、注重创新、辐射带动”原则,进一步完善《关于加快三明(清流)台湾农民创业园建设工作的意见》,科学编制《三明(清流)台湾农民创业园发展规划》,积极邀请上级有关部门、科研院校资深专家,包括岛内的设计专家参与创业园的总体规划与设计,科学制定创业园各功能区的建设方案,加快推进各功能区建设,构建创业园核心平台。二是加快建设。围绕创业园总体目标,全力推进“五区一会”建设。力争到2010年,全县种植花卉5000亩、苗木5万亩,成为全省最大的苗木鲜切花种植基地。金星加工区,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规划开发建设面积10平方公里创业园金星加工区,逐步建设成为对台开放的前沿区、招商引资的聚集区,努力打造成为闽西北最大的台资企业工业区。名优茶果种植区,积极培育青龙果蔬、苏福茶业等茶果种植、加工龙头企业,进一步引进台湾茶果新品种和先进种植管理技术,加快名优茶果种植业的发展,力争到2010年建设优质茶果5万亩。特色养殖区,充分利用我县大水面资源,突出抓好三合农渔牧宝石斑和澳洲石斑名优鱼种网箱养殖、嘉德冷泉养殖项目,进一步优化渔业品种结构,提升产业化水平,力争成为全省最大的淡水鱼养殖基地。同时,加快区域特色养殖项目发展,突出抓好总投资2.8亿元的南江黄羊科技开发项目,打造全省最大的南江黄羊种羊扩繁和肉羊养殖基地。生态休闲旅游区,加大旅游资源整合、开发力度,促进“一湖”(九龙湖)、“一洞”(九龙洞)、“二泉”(温泉、冷泉)、“三山”(大丰山、灵台山、北斗山)、“四景”(毛泽东旧居、景秀园林、玄武岩、赖坊古民居)的温泉生态旅游格局加快形成。台商联谊会,鼓励台商在县城区规划建设三明市清流台商联谊会办公大楼,使之成为“台商之家”,成为招商引资、促进海峡两岸友好往来、推动两岸经贸合作的重要平台。三是强力招商。抓住当前两岸交流与合作升温的有利时机,盯紧台湾产业转移动态,围绕创业园及其五个功能区的发展,策划包装出一批科技含量高、辐射带动能力强、市场前景好的大项目、好项目。依托“6.18”、“9.8”、林博会等各类大型招商平台,广泛联系客商、宣传推介项目。同时,通过小分队招商,有目的地到台资企业密集地区开展定向招商,适时组织赴岛招商,吸引台湾有实力企业和农民到我县投资创业。特别是鼓励和扶持现有台资企业加快发展,实现以台引台、以商引台,吸引更多台商前来投资兴业。 三、发挥生态优势,在产业提升上先行先试。立足清流优越的地理、气候、土壤条件,特别适宜茶果、花卉等农业发展的优势,引进台湾新理念、新品种、新技术,不断促进传统农业改造、升级。一是借鉴新理念。充分发挥台资龙头企业辐射作用,学习借鉴台湾高优农业的高新技术,先进管理、营销模式,以及台湾农会先进的运作方式,建立完善水果营销协会、蜜雪梨产销协会、柑桔协会、绿化苗木花卉协会、豆制品行业协会、渔业协会及畜牧业协会等一批专业协会和营销组织,进一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提高产品竞争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二是引进新品种。通过引进台湾优良品种,促进生产品种良种化,实现了农业生产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化。广泛开展闽台渔业合作,引进了宝石斑、澳洲石斑、虹鳟、香鱼等新品种,11个水产品获无公害认证,清流成为全省内陆淡水渔业发展的典型,龙峰渔业公司千亩鱼塘被农业部授予“全国健康养殖示范基地”称号。三是推广新技术。先后引进推广了茶果单篱搭架、深度施肥、标准套袋、矮化修剪、疏花疏果、高位嫁接,红心地瓜低温膨化,水产高密度养殖等先进技术,以及在销售上分级包装销售等科学管理模式,推动了全县种养业、加工业的技术进步,提高了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及市场竞争力,也极大地促进了当地农民整体素质的提升。目前,全县从台资农业引进实用技术28项,推广面积1.1万亩。 四、发挥“两源”优势,在文化交流上先行先试。充分挖掘闽人源、客家源“两源”文化优势,大力促进清流与台湾传统文化交流,进一步寻找共性、增进了解、促进互信、实现共赢。一是加强“客家源”文化交流。清流是客家祖籍地之一,台湾族群构成中,客家人占了较大比例。调整充实清流客家联谊会的人员组成,通过组织参加了世界客属恳亲大会联、客属联谊大会等各类联络活动,凝聚客家亲情、增进乡谊友情。建立健全客家文化研究会,加强客家风俗、人文、历史研究,丰富客家文化交流内涵。以灵台山、大丰山为核心,建设客家人的“佛教名山”、“道教名山”,突显客家文化特色,适时筹办“客家朝拜大典”,持续开展宗教朝圣、刻字艺术节、温泉旅游节、商品交易会等具有一定影响的客家文化节庆活动,为两岸客家文化交流搭建新的桥梁。二是加强“闽人源”文化交流。1988年,清流沙芜狐狸洞发现的古人类化石被命名为“清流人”,被誉为“闽人之源”,与台湾最早的人类化石“左镇人”,同属中国旧石器时代南部地区的晚期智人。不断深化闽台古文化关系研究,筹建“闽人源”历史博物馆,增进“两岸同根、闽台一家”认同。三是加强宗亲文化交流。清流与台湾人民血缘相亲,每年都有大批台湾子裔前来清流朝拜客家先祖巫罗俊墓葬。通过举办祭祖活动、姓氏源流研究和族谱研究,开展宗亲文化交流活动,积极组织建立两岸宗亲研究人员互访机制,增进同祖同根同脉认同。继而以乡情为纽带,带动经贸、文化等各方面交流。 五、发挥服务优势,在机制创新上先行先试。始终把改善服务环境、提高行政效能作为扩大对台交流合作的着力点。一是创新领导机制。成立台湾农民创业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设立领导小组办公室,下设五个工作小组和一个筹委会。领导小组负责创业园建设工作的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协调,办公室负责整个创业园的项目总体规划、申报、考核、监督和协调等日常事务工作,各工作小组和筹委会负责五个功能区和联谊会的组织实施工作,促进创业园建设中的各个环节、各项工作有序开展、顺利实施。二是创新落实机制。结合项目竞赛活动,把对台招商引资工作纳入年度考评的重要内容,按照“一月一通报、一季一小评、半年一初评、年终一总评”的要求,强化考核评比,年终严格兑现奖惩,充分调动方方面面抓好对台招商工作的积极性。三是创新服务机制。认真执行《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台商投诉协调工作办法》等法律法规。建立领导挂钩联系制度,每个台资企业分别由一个以上的县领导和县直部门挂钩联系,定期或不定期深入台资企业进行走访、调研;建立完善台资项目协调例会制度,帮助台商协调解决生产经营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使台资企业留得住、能发展。在涉台部门设立台商办事绿色通道,对涉及台商和台资企业的相关事务提供“一条龙”服务,对新引进的台资项目,提供“快车道”服务,从快、从优、从简办理。探索建立台商权益保障联席会议机制,畅通沟通交流渠道,及时办理投诉案件,尤其注重强化机关效能建设,严格规范有关部门对台资企业的检查制度,切实维护台商合法权益。同时, 认真抓好台资企业周边治安环境整治,建立定期排查制度,对影响台资企业稳定、发展的矛盾纠纷隐患实行挂牌督办、领导包案责任制,进行认真排查、协调解决,有效保证台资企业的顺利发展。 (作者为中共清流县委书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