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仗是格律诗的基本要求 王一端 对仗又称队仗、排偶。它有两个基本含义:一是平仄的对仗;二是词语的对仗。词语的对仗即把同类或对立概念的词语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出现相互映衬的状态,使语句更具韵味,词语更具表现力。 平仄的对仗在以上平仄文章中已经叙述。从本篇文章开始,下一步主要讲词语的对仗。 对仗是格律诗的表现手法之一,也是汉语所特有的艺术手段。它可以使诗词在形式上和意义上显得整齐匀称,给人以美感。没用对仗的诗,就不是格律诗。 词语对仗主要包括词语的互为对仗和句式的互为对仗两个方面: 词语的互为对仗要求每一联的出句和对句之间,对应词的词性必须相同,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虚词对虚词,量词对量词。如同是名词,它们所属的词义范围要相同,词义必须同属一类,如天文、地理、宫室、服饰、器物、动物、植物、人体、行为、动作等等。同一意义范围内的词方可为对,如山川对山川,草木对草木等。另外,要避免同字相对。 句式的互为对仗要求相对的句子句型应该相同,句法结构要一致,如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述补结构对述补结构,单纯词对单纯词,合成词对合成词等。有的对仗句式结构不一定相同,但要求字面要相对。 对仗的运用有宽有严,因而出现各种不同类型,有工对、邻对、宽对、借对、流水对、扇面对等。在内容上则有言对、事对、正对、反对等名目。 我们知道,一首律诗,共有八句,分为四联,其中:第一、第二句为第一联,称为“首联”或者“起联”;第三、第四句为第二联,称作“颔联”;第五、第六句为第三联,称为“颈联”;第七、第八句为第四联,称作“尾联”或者“结联”。从诗文的写作结构来讲,文论界把这四联的关系总结为“起、承、转、合”的关系:“起”是起因,文章的开头;“承”是事件的过程;“转”是事件结果的转折;“合”是对该事件的议论,是结尾。 对仗的诗句,每联的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一般来讲,五律和七律,都要用对仗。它的对仗的位置放在哪里?“正例”(正规的体例)是放在中间两联,即颔联和颈联。一般的律诗,都是这样的。例如,南宋诗人高翥的《清明》诗:“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就是中间两联对仗。 但是,它也有多种例外或者变例情况: 1、四联全对。例如朱熹的《登定王陵》诗:“寂寞番王后,光华帝子来。千年余故国,万事只空台。日月东西见,湖山表里开。从知爽鸠乐,莫作雍门哀。”就是四联全对。 2、首联也用对仗的三联对仗。例如杜甫的《咏怀古迹》诗:“支离东北风尘际,飘泊西南天地间。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首联、颔联、颈联都对仗。 3、首联不用对仗而尾联用对仗的三联对仗。例如杜甫的《悲秋》诗:“凉风动万里,群盗尚纵横。家远传书日,秋来为客情。愁窥高鸟过,老逐众人行。始欲投三峡,何由见两京。”就是这种情况。 4、只有单联对仗。例如李白的《送贾至舍人》诗:“翦落梧桐枝,濉湖坐可窥。雨洗秋山净,林光澹碧滋。水闲明镜转,云绕画屏移。千古风流事,名贤共此时。”就只有颈联对仗。这种情况盛唐时期比较多见。它一般用在颈联(第三联),颔联则不用,诗评家称这种首联、颌联都不用对仗,直到颈联才出现对仗的诗为“蜂腰体”,谓其腰细,“若已断而复续也”。 5、诗中虽然存在两联对仗,但不是都用在中间,而是用在首联和颈联。有的诗评家称这种形式为“偷春格”,因其把本应在颌联出现的对仗用在首联,“如梅花偷春色而先开也”。例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就是首联和颈联对仗,属于“偷春格”。 总之,凡一首律诗中有两联对仗,而且这两联处于中间位置,即颔联和颈联的,属于正例。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其他地方(首联、尾联)用了对仗,仍属正例。但是,只要颔联和颈联有一处不用对仗,即为变例,这种变例唐以后是很少见的。现代人写诗最好不用变例形式。另外,在一首诗中,两联对仗是基本的,多则不限。 绝句只有两联,一般称为上联、下联。格律诗对于绝句,没有对仗的规定,可以完全不用对仗。当然,要用对仗也可以,用一联或两联都行,用上联或者下联都行。例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就是两联全用对仗。晚唐诗人高蟾的《上高侍郎》诗“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属于上联对仗。杜甫的《漫兴》诗:“肠断春江欲尽头,杖藜徐步立芳洲。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属于下联对仗。 律诗超过10句以上者,称为“排律”。排律没有没有固定的句数。它除了首联、尾联可以不用对仗外,中间不论有多少联,都要用对仗。当然,首联、尾联也可以用,特别是首联用对仗的十分普遍。
o+ o, J; a" ]. 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