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文明多样性 守护文化民族性 编者按 今年五四青年节在北京大学考察时,习近平主席曾和著名哲学家汤一介先生促膝长谈,了解《儒藏》编纂情况;在教师节前夕看望北京师范大学师生时,他又强调,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这些富含象征意义的细节,展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传统文化的关注与重视。而习近平主席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上的讲话以及发给全球孔子学院全体师生的贺信,则深入阐释了中国在继承、复兴民族文化上的态度与思路。这些系列讲话及其精神,需要每个致力于民族复兴的人深思、践行。为此,本报将发表系列学习文章以促其弘扬。 2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全球孔子学院全体师生致信,祝贺全球孔子学院建立十周年暨首个全球“孔子学院日”的来临。此前,习近平主席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出席了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并发表了讲话。这让我们联想到,他在教师节前夕看望北师大师生时对学习古代经典的评论,以及在五四青年节北京大学考察时与汤一介先生的促膝长谈。 作为民族之根、民族之魂,中华文明是华夏子孙必须继承、守护、光大的瑰宝;作为具有悠久历史且从未间断的独特文化传统,中国文化是世界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世界文明多样性、多元化的象征。在历史上,尤其是中国近代化的过程中,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曾发生过多次碰撞和交融。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中华文明与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互鉴,更是成为世界文明发展的重要课题、世界文明演进的重要推力。正如习近平在谈及民族文化时所强调的,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推进人类各种文明交流交融、互学互鉴,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各国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讲话深刻阐释了文化继承性与创新性的关系、民族性与时代性的张力,发人深省。 公元前6世纪到3世纪,在世界上被称为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在中国正是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历史时期。与当时希腊的“西方三圣”、印度的释迦牟尼等伟大文明导师同时,中国也诞生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诸子,奠定了中华文明的伟大传统。在绵延不断的2000多年历史中,中国文化历经百家争鸣、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形成了独特的义理与结构,创造了无数哲学、伦理学的伟大成果,其价值内涵与人文精神已经深深浸润到民族文化心理中,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与民族精神。 正如习近平主席在讲话中所指出:“世界上一些有识之士认为,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是对和谐生态的启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对国际外交规则的启示。以民为本、仁者爱人的思想是对公共治理的启示。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是对全球化下民族交往伦理的启示……这些重要的文化资源,是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也昭示了在全球化背景下民族文化发展的规律。 中国文化的发展,必须要把握民族性与时代性的张力,在中国发展进程和世界发展进程的二元格局中,准确把握中国文化建设所处的历史方位——既要在全球化时代树立世界性视野,克服两极对立的思维模式,大胆借鉴、引进、消化世界优秀的文明成果,又要坚持文化自信、培养文化自觉,呵护中华文明的优秀传统。既要破除文化自卑心理、文化防御心理,又要防止简单的拿来主义、粗劣模仿照搬的态度。既要以宽阔的胸怀面对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在多种文化互镜中博采众长,又要深深根植于本民族文化,认识传统、了解传统、光大传统,维护好我们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独一无二的文化身份。 综观习近平同志近期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系列活动和讲话精神,深刻表明了在今天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必须要在世界文明的对话互鉴中,更好地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在尊重文明多样性的前提下,守护文化民族性。这是复兴民族文化的宣言,也是与世界文化交流对话的邀约,值得所有致力于中华文化复兴的人们谨记、深思、践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