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东生
推动市区经济发展,一直以来都是广大干部群众关注的一件大事。为了进一步增强市区经济的实力与带动力,推动市县一体化和城市联盟,加快区域中心城市发展,进一步落实“前锋、基地、枢纽、支撑”要求,2007年市委、市政府又站在新的起点、新的阶段,下发了《关于加快市区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试行)》,对推动市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根据“十一五”发展纲要,到2010年,市区面积将扩大10平方公里,达到28平方公里以上,人口达到31.4万人,市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以上;财政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将会大幅度提高。 一、近年来三明市区经济发展的主要概况 三明撤地建市以来,市区经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从1992—2006年15年间,GDP增长了3.4倍,财政收入、规模以上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分别增长了4.2倍、5.1倍、14.3倍、4.4倍。 2007年末,三明市区经济发展的形势更加喜人:一是经济增长在提速。市区生产总值128.15亿元,比2000年翻了一番;二是产业拓展在加快。规模以上工业产值275.32亿元,比上年增长23.4%,金沙园和埔岭汽车工业集中区已投产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8家,规模工业产值31.6亿元;第三届林博会升格为国家级会展,市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38亿元,比2000年翻了一番;三是质量效益在提升。规模工业实现利税25.85亿元,市区财政总收入突破20亿元,比2002年翻了一番;四是发展后劲在增强。市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00亿元,一批重大项目建成投产、重大生产性前期项目加快推进;五是城市环境在改善。徐碧新城、下洋中区、台江新区开发有序推进;六是发展环境在优化。整合市建设工程交易中心、土地交易中心、采购中心、水利水电工程交易中心等平台,组建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并与市行政服务中心合署办公。将14项市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下放到两区,并加强督促检查,保证下放到位。 二、当前三明市区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市区经济的相对优势提高不快,龙头带动作用还不明显。据2007年末统计,三明市区GDP比重仅占全市GDP的24.13%,与福州、厦门、泉州比较,三明市区主要经济指标的比重明显偏低,表明三明市区经济的规模实力与发达城市比较还不强。 2、市区服务业的提升步伐还较慢,对全市的服务能力还不强。目前市区生产性服务业层次亟需提升,突出表现在市区要素市场还不健全,产权市场、人才市场、技术市场还不能满足企业的高层次需求;市区的信息咨询、中介服务、技术创新等服务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对产业升级的支撑不够有力;市区的物流运输业能力所限,对全市的服务和拉动作用不强。 3、项目建设力度不够大。一是项目少、储备不足。市区新上项目总数虽较往年有所增加,但所上大项目少,高科技含量项目少,列入国家产业政策重点支持的大项目少,尤其是在围绕“4+1”产业集群,延伸产业链条方面上的项目就更少,难以形成产业聚集和规模优势。项目储备不足,项目本身前期准备不够,缺乏包装,可用于招商或者招大商的项目少。二是项目建设进展慢。由于受土地、规划、环评、资金、拆迁等因素制约,新上项目开工难,竣工项目投产达标慢。三是项目建设质量不高。新上项目总体质量不高,市区有的地方搞低水平重复建设。 4、市区的中心城市功能还不健全,对产业和人口的集聚能力不强。撤地建市以来,市区行政中心功能最先形成,但科技、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中心功能尚在形成过程中,加上市县城市一体化进程还存在差距,城市功能还比较弱,对区域的集聚和辐射功能不强,制约了市区产业和人口的快速集聚,中心城市人气不足问题近年来尤为突出。 5、市区的管理体制尚未理顺。市区梅列、三元两区和市级在事权、财权问题上,不仅存在职能交叉、多头执法、重复收费等问题,而且争企业、争税收,长时期摩擦和内耗不断。区级政府在行政运作过程中呈现出明显的局限性和依赖性,同为县级的市辖区经济管理权限和可调控领域明显小于县(市)。从梅列、三元两区的调研情况看,无论是政府层面还是企业层面对权力的部门化倾向均反响强烈,而且焦点多落在实行垂直管理的市级相关职能部门上。区级政府过多地将精力消耗于与市级部门的谈判过程中,较多时候处于一种“部门掌权、政府协调”的状态,牵制社会各界相当多的精力,延缓了市区经济的发展速度。 三、推动三明市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对策建议 1、集中政策和财力资源重点扶持市区。要使有限的政府政策和财力资源发挥最大效用,体现“好钢用在刀刃上”的原则,审时度势,及时调整政策导向和资源配置重点,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和产业流等要素向市区的集聚,保证市区经济发展。 2、科学确定市区工业的主导产业和主攻方向。市区的工业经济结构调整要以发展制造业(冶金及压延、机械与汽车零部件、林产工业和生物医药产业)为突破口。一要打造冶金及金属材料制品产业集聚地,拓展机械、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二要利用林业资源在全国和全省的特有优势,延伸林产工业和纸、板等产品的加工环节,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品牌。三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生物医药产业。要以金沙园、埔岭汽车工业园和市区重点园区为平台,推动龙头企业纵向延伸,拉长产业链,形成系列配套的产业链,提高产业集中度,在海西大局中凸显市区制造业的实力和特色。要选择市区部分核心竞争能力强,具有发展前景的企业进行培植,加快战略性重组和裂变式扩张,加大对企业人才、技术、资金、品牌等全方位扶持,使之成为市区经济发展的龙头。要推进市区企业上市工作,选择3-5家企业按要求开展辅导前的准备工作,争取尽快通过上市辅导验收,进入核准发行程序。 3、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要运用三明在海峡西岸东出西进、南联北接的特殊交通位置,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重点培育海峡西岸金属材料制品市场、林产品和农副产品的物流发展。要优先壮大运输业,鼓励和引导有实力的企业领办或创办运输企业。要提升市区传统商贸业(商贸、餐饮等)发展层次,大力发展连锁、特许、仓储式超市等新型商业业态,构筑强势商业氛围。要调整第三产业结构,重点发展新兴第三产业,通过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为新兴第三产业(包括科学教育文化产业、会展业、旅游业、金融、保险、信息咨询、中介等)发展创造良好环境。要以新兴第三产业带动传统第三产业发展,培育市区第三产业新的增长点,增强市区第三产业发展的活力和竞争力。要大力挖掘市区旅游资源,促进市区周边游和休闲游的发展。 4、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心城市的发展对于整个区域经济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城市化是实现市区经济发展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市区产业集聚。为此,要着力构筑三明中心城市新格局,利用行政力量加大市区扩张的规模与力度,扩大主城区规模,利用社会和经济的自然向心力,促进三明市区的延伸。要加快城市道路框架建设速度,完善市区与周边交通的快速通道,形成放射状型的城市道路框架。要保持房地产开发建设的有序推进。在抓好精品小区成片建设的同时,逐步完善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和中高档商品房三级住房供应体系。特别要加强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满足中低收入家庭的购房需要。 5、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市区的农村和全市相比,相对交通便利,基础设施比较到位,要针对人均土地面积较少的现象,实现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实行土地流转,集中使用权。要引导市区工商企业进入农业开发领域,发展城郊型生态型规模农业、特色农业,建立农业生产园区、加工园区、观光园区等,以提高土地利用率。 6、完善促进市区经济发展的支撑体系。一要重点发展各类教育,发挥人才支撑作用。要做强做优市区基础教育,改善梅列区、三元区的基础教育设施。要整合市区职业教育资源,组建三明高级技工学校,逐步办成三明高级技师学院。要引导三明两所高校的毕业生在三明就业,吸引外地企业和优秀人才到我市发展。二要加大金融对市区经济的支持力度,发挥资金支撑作用。落实国家开发银行“十一五”期间对三明10亿元贷款总额和分年计划,加快实施市区信贷倾斜政策,完善市区经济信贷服务考评机制。创新市区担保机构发展经营模式,建立多功能的担保运行机制,为市区中小企业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的投融资服务。鼓励达到标准、具备条件的城区农村信用联社,申请组建农村合作银行。三要积极创造各种便利条件,发挥行政服务效能的支撑作用。对市区要下放、授权行政审批权限,特别是下放规划审批和土地审批权,适当扩大区级政府在城市建设、管理、财税等方面的权限,提高区级政府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要把改善环境放在更为突出的位置上,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增强产业配套和服务能力,降低商务成本,推行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强化对行政审批服务的监管,构筑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交易平台,努力创造最宜于要素集聚、产业发展的环境。 (作者单位:人行三明市中心支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