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书写作, 应有较强的思想哲理性, 其思路的基本点是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等的连锁问题, 因而又有很强的逻辑性,是逻辑思维能力的集中体现。结构, 是文章内容得以完美反映的表现手段, 它不仅是谋篇布局的技巧问题, 而且是反映客观事物的思想方法, 是唯物辩证法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综合体现。文章和谐统一5 0 4的审美效应, 首先来自思想, 而作文运思是有一定规则可循的, 本文主要针对议论性文体的主体部分谈谈逻辑结构的问题。 , k Q. |/ L0 }" |0 L9 _2 X- ^, q
7 n+ Y" U5 v8 Z$ \8 `% o) |8 G/ Q 因果关系、由因揭果、由果溯因, 思路在事物的因果联系中结构
# Y L3 P% y7 C' c% ]2 g5 }2 L
5 {6 _+ l" H* e3 J% O0 n6 N 万物处于普遍联系中, 因果联系最常见。“ 安全正点” 与“ 多拉快跑” 就具有因果联系, 前者为因, 后者为果。对问题型主题进行思考, 实质是寻求事物间的因果关联, 因果扣结一旦解开, 就是一条清晰的思路, 就可以写成一篇结构严密的文章。有篇关于乘火车难的社会调查, 作者于篇首尖锐发问: “ 为什么乘火车难? ” 通过和列车长的谈话, 作者从众多现象中理出两个头绪: 一是车少点儿好。在40 万人口的大兴安岭地区每天只有一趟进省城的火车, 车往返的点儿在白天和傍晚, 旅客都愿而且也只能坐这趟往返于哈尔滨和加格达奇间的直通列车。二是客票票价低, 坐这趟车的卧铺下铺, 跑完7 19 公里全程才花2.70元(指客票调价前), 只相当于在中、上等旅店住一宿的费用, 既跑了点, 又睡了觉, 何乐而不为!这两个原因, 导致了直接的结果: 人满为患, 经商、开会、旅游、探亲, “ 千军万马挤火车” 。这个结果合乎逻辑,顺理成章。此例是因果式的反向, 即果溯式, 从结果出发, 寻找原因, 从而回答了“ 买票难、乘火车难” 的社会热点问题。 7 E9 V7 d, K& \+ ]* T
" p, s) v6 [+ _# T4 [1 ~: Q% |/ [
承接关系、从属蝉联、环环紧扣, 思路在事物的承接联系中结构 8 w* x) T$ O q6 y* L
6 J: `% v8 J# E2 v 承接从属是事物内在的一种联系, 事物的若干方面, 前一要素引出后一要素, 后一要素是前一要素的必然延伸和 发展。这种结构揭示事物发展的整体特征, 是认识问题的重要方法。有篇关于成人教育的专题文章,就是这种结构, 该文依次论述岗位培训的四个问题: 面向实际、排忧解难、师资教材、发展生产力。具体思路是这样的: 岗位培训的目的是造就又红又专的职业人才, 为发展生产力服务, 所以必须面向实际; 而面向实际, 要有明确的针对性, 即解决科学研究、生产实践中的难题; 而要如此, 又必须对教育的主导方面提出相应要求: 师资队伍和教材建设; 最后从宏观上概括, 搞好岗位培训的最终目的是发展社会生产力。这样层层相连、环环衔接, 使文章形成了回环蝉联的闭合系统:已面向实际一排优解难一师资教“ 一发” 生产“〕承接结构的运用, 是建立在对事物内部诸要素有机联系的认识的基础上的, 在论述某一要素时, 注意观察与该要素有交叉连动、井然有序关系的另一要素, 辩证地、全面地把握研究对象。 1 N0 K ?% b6 L9 y& V
$ h6 l0 n v+ a$ D/ w7 \4 w并列关系、互不从属、同步发展, 思路在事物的并列关系中结构 / Y" y4 o8 c X: f/ l
0 f! k4 `& M; E4 h( P事物的组成要素呈现平行关系, 同步发展, 犹如铁路复线中各行其道的上行车和下行车。运思时, 以问题的纲为中心, 向四周发散推及, 呈现“ 群星拱托” 的格局, 把纲论证清楚。这种纲目关系, 目与目平行发展。如: 经济学术论文《生态经济学的探索》, 提出把研究经济规律的经济科学和研究生态规律的生态科学有机结合, 建立一门系统的综合学科—生态经济学。文章的本论部分为四方面: 生态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生态经济学的基础科学; 生态平衡及其经济意义、生态平衡与经济规律。这四方面的论述即四个坚实的论据,恰似平行的四根条幅, 投射到车轮的中心点, 揭示证明该文的总论点: 建立一门社会主义生态经济学。并列关系相对于承接关系而言。并列关系结构中的各层次或要素中包含着承接关系; 承接关系结构中的各层次或要素中存在着并列关系。这就是逆进平列关系结构, 能论述更为复杂的问题。逆进中的并列, 可使问题侧面展开; 并列中的逆进, 可使问题纵向深人。 , Z. I" F0 D O# C
对比关系、对照比较, 求同存异, 思路在事物的对比关系中结构 0 a' E) c/ A8 W& h8 v1 |( W0 x& O [
以上是秘书写作中经常运用的几种逻辑结构。它建立在作者对事物的辩证认识上,形成大致的框架。而这种框架格局一经确定, 又会帮助作者更清晰、深刻地阐明问题。但它的形成, 需要一个触发点。譬如:对联系环节上的一道点拔, 对现象本质的一个醒悟、对分化组合的一点突破, 都会由此激起灵感, 科学地把握事物的发展过程和表现形态, 从而形成完整的结构格局。正如一位名家所言: “ 构思的产生和闪电的产生一样,有时需要轻微的刺激。”文/王华俊 * b+ o. J; H6 R; I3 ~8 l$ z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