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种红薯”,这句俗语已深刻地点明了为官的本质内涵,即为官就要为民办事,办实事,办老百姓渴望办的事。违背或逃避这一核心问题,就失去了为官的方向、责任、价值。这如同当教师不好好教书,当医生不认真看病,当司机不仔细开车,道理一样,本质相同。
当懒惰成了常态,推脱成了借口,“在其位不谋其政”的官员还能工资照领,待遇不变,逍遥度日,充当太平官的跟随者便会趋之若鹜。从调研反映的情况看,有的党员干部奉行“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便是其典型“病症”。
李克强同志说,“为官不为是尸位素餐”。“混饭吃”是古代衙门人浮于事,懒政享乐的代名词。作为当代官员,“混饭吃”不能被纵容,更不能被允许。一些官员之所以“饭不吃了,酒不喝了,事也不办了”,其关键在于缺乏科学、合理、可量化的政绩评价体系。
有什么样的评价标准,就产生什么样的行动导向。这好比当下的教育评价标准,以“分”为重要衡量标准,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是优、良,还是一般,在分数面前不言自明。以“分”为标准,虽不能说绝对准确全面,但相对合理可行。评价官员是否有为,也需要这样一个可操作、可量化的评价系统。据四川日报报道,四川阿坝州实施“藏羌城乡党旗红”计划,6000余名党员干部定点联系帮扶1398个村(社区)党组织和21260名贫困农牧民,解决民生难题3613件。四川眉山市推行“预约服务”、“一线服务”、“上门服务”,干部办公室“搬”到群众家门口,帮助群众解决民生难题2.5万余件。为民办实事以实实在在的数据加以呈现。一个工作周期里,某个干部为群众修了几条水泥路,盖了多少间大瓦房,帮助多少人就了业,那他是有为还是无为,就一目了然。党员干部是搞面子工程还是民生工程,是摆官腔还是真实干,是敷衍推脱还是主动担当,在明明白白的数据面前,群众心如明镜。以民生数字来考核干部实绩,为勤政能为者提供了舞台,让当官不为者现出了原形,让基层努力向上的干部看到了希望,也让“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干部感到了愧疚,是考察识别干部的一个重要手段。
评价干部业绩,是一个难度很大的系统工程,涉及不同岗位、不同工种,涉及思想、作风、能力、廉洁等多个维度,需要兼顾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等不同层面。用数字来说话,就要求“数字”必须准确、科学,且既重分而不唯分。如果再让“GDP"情结泛滥,不过是得了金山银山毁了青山绿水,得不偿失;如果任由数据“注水”造假,就会伤了干部感情,坏了实干风气;用数字来说话,就要求“数字”必须客观、实在,且既定量又要定性。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除了民生数据,百姓的“口碑数据”也不容忽视。金杯、银杯不如百姓的口碑,再靓丽的数据背后如果没有百姓口碑作为底座,那也根基不稳。
治理为官不为,需要对症下药,合理、科学、可量化的评价系统是至关重要的药方。用民生数字量化督促的办法治理为官不为,仅是提供了一种思路,一味药方。而跟什么“药”配在一起吃、各种“药” 的成份配比如何,则是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解决的问题。
总之,病在体表,未入腠理,下对药,病可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