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在市委七届五次全会上的讲话

[复制链接]
admin 发表于 2009-2-15 23:06: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文写作培训班

在市委七届五次全会上的讲话

●中共三明市委书记 黄琪玉

  这次全会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八届五次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回顾总结市委七届四次全会以来的工作,研究部署新时期我市农村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审议通过《中共三明市委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草案)》,动员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努力开创农村改革发展的新局面。这里,我代表市委常委会,向大会报告市委七届四次全会以来的工作,对推进全市农村改革发展作出部署。

                                市委七届四次全会以来的工作

  去年11月下旬召开的市委七届四次全会,是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围绕省委八届三次全会部署,进一步明确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要求、工作重点的一次重要会议。一年来,市委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为动力,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四个重在”的实践要领,按照“科学发展、四求先行”的要求,主动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着力发挥“前锋、基地、枢纽、支撑”作用,积极探索有三明特色的发展之路,更加凸显三明在海峡西岸两个先行区建设中的前锋站位。一年来,坚持以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为契机,大力宣传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认真总结各条战线取得的经验,用30年的经验来拓展思路,用30年的成就来鼓舞人心,进一步增强全市人民致力发展、推动发展的信心和决心。一年来,积极有效应对宏观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坚持项目带动、品牌带动,坚持着力民生、着力民心,立足实际运作,突出重点推进,凝聚合力攻坚,保持了经济社会持续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一年来,坚决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号召,调集人力、物力、财力支援四川抗震救灾,做好对口援建彭州市红岩镇的工作,充分展示了三明人民“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风貌。  一年来,团结带领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奋起抗击雨雪冰冻灾害,最大限度地降低灾害损失,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生活,取得了抗击雨雪冰冻灾害的重大胜利,铸就了宝贵的抗冰救灾精神,磨砺了团结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精神意志。一年来,紧紧围绕“共建共享和谐三明”主题,扎实开展“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广泛动员全市人民群众积极争创全国文明城市,深入推进“平安三明”建设,为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的顺利召开营造了安定稳定、文明和谐的社会氛围,巩固和发展了风正气顺、人和业兴的良好局面。
  市委在全局工作的把握和推动上,突出抓好四个方面:
  一、主动融入全局,找准在海峡西岸两个先行区建设中的前锋站位。省委八届三次全会作出建设海峡西岸两个先行区的重大决策部署,市委迅速行动、主动融入,认真分析思考不断变化的宏观形势对三明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在推进区域经济发展、实施项目带动、加大金融支持、激活企业主体、优化产业结构、强化人才支撑、推动农村改革发展、加强基层党建、促进宣传思想文化和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开展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积极探索推动“科学发展、四求先行”的突破口和着力点。针对目前三明经济发展还不够快、不够好这一基本市情,市委始终把突出发展作为全市上下的首要任务。明确提出了“突出发展、注重运作、凝聚合力、弘扬正气”的总体要求,并按照省委“四个重在”、“四求先行”的要求,不断完善市第七次党代会以来确定的一系列重要部署,在已经形成的“三市”发展战略、“四地”发展定位、“五个对接、五个突破”发展要求,“两带一圈”发展格局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三明在海西两个先行区建设中的目标定位和发展思路。一是在目标任务上,提出要在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基础上,力争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到2010年,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三次产业持续协调发展,中心城市带动作用更加突出,县域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生态建设走在全省前列,和谐社会建设有序推进,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二是在区域发展上,提出“强化主轴,壮大两翼,‘块状’推进,连片发展”的思路,通过推进三明市区、永安、沙县规划、交通、项目布局和运作一体化,增强“主轴”的辐射力和带动力。通过加快大田、尤溪东南一翼和将乐、泰宁、建宁、宁化、清流、明溪西北一翼的县域经济发展,提升区域经济的整体实力。通过推进14个工业园区和专业园区板块、10个农业特色经济板块、1个区域中心城市板块、8个县城及一批重点集镇板块建设,加快形成一批有规模、有效益、关联性强的“块状经济”。通过构建具有产业发展优势和龙头带动作用的特色产业区、专业园区板块和边界物流繁荣区,实现以点带面、连块成片,在海西纵深推进中形成连片发展之势。三是在产业发展上,提出“突出工业、提升工业,加强农业、做特农业,培育三产、搞活三产”的思路,进一步明确了发展“4+1”产业集群、提升三大传统产业、建成9个产值超10亿元企业的工业发展目标;进一步明确了壮大10个农业特色产业、培育170家重点龙头企业、建立10个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和100个产业生产基地的农业发展目标;进一步明确了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商贸物流业、持续提升消费性服务业和加快发展旅游业等第三产业发展目标,提高三次产业协同发展水平,提升产业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四是在支撑保障体系上,提出要着力构建交通、电力、对外开放、和谐社会建设四大支撑体系,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这一系列思路举措,使三明在海峡西岸两个先行区建设中的思路更加清晰、站位更加明确,得到了省委、省政府领导的充分肯定,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响应。目前,市委、市政府制定下发的《关于推进海峡西岸两个先行区建设实现三明又好又快发展的实施意见》已成为新时期推进三明加快发展的重要指导性文件。
  二、坚持好字当头,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增长态势。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突出好字当头、好中求快、又好又快,着力在加快发展中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在优化经济结构中提高增长的质量和效益。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4.7%,地方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8.5%,保持了经济运行增长持续、质量提升、后劲增强、总体协调的良好态势。一是牢牢把握经济工作主动权。面对年初严重的冰冻灾害和今年以来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重视加强对经济运行的综合分析和协调指导,认真研究形势、研究政策,主动服务、靠前服务,强化对重点区域、重点产业、重点企业的跟踪监测和动态分析,主动超前做好各项工作,有力地推动经济的持续较快发展。重视加大力度破解发展难题,围绕经济运行中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困难加大特别是工业品市场疲软、企业融资困难、房地产市场低迷等突出问题,从财政支持、要素保障、政银企对接、指导服务等方面研究采取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加大金融服务力度,千方百计化解不利因素,帮助企业克服困难、发展生产。重视加大对发展的服务保障力度,有效整合政府采购和建设、水利、交通、土地矿产交易等有形要素市场,加快实施全程式网上审批,减少行政审批环节,缩短行政审批时限,提升行政服务水平,营造优质高效的政务环境。二是紧紧抓住经济发展重点。突出“4+1”产业集群和3大传统产业发展,每个产业成立一个领导小组进行具体运作,设立扶持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对重点企业实行“一企一策”,促进重点企业扩大产能,促进重点项目尽快投产,预计全年“4+1”产业集群实现产值增长32.6%,3大传统产业实现产值增长23%,对全市经济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支撑作用。切实加强农业生产,及时出台相应配套措施,全面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继续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做好推广农业标准化工作,抓好粮食、经济作物、畜牧水产和林业发展,超级稻种植面积全省第一,预计全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可增长6%,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8.8%。着力搞活第三产业,鼓励和引导各类经济主体加大投资力度,加快海西金属材料制品市场、城市物流园区等重大项目建设进度,进一步拓展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空间,提升旅游、文化等服务性消费,预计全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增22.2%,达到近年较好水平。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重视强化科技支撑,58个项目列入国家、省科技计划,企业单独承担国家“863”计划实现突破;持续抓好节能减排,水泥、火电等行业“上大压小”工作取得进展,超额完成省下达的淘汰落后水泥产能任务,预计可以完成省下达的年度降低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减排任务。三是注重增强运作实效。持续深化项目带动,按照“做足、做大、做强、做优”的要求,充分发挥12个重大项目工作组的作用,一手抓基础设施项目,一手抓生产性项目,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加快建设,泉三高速公路三明段已于12月25日建成通车,永武高速公路三明段实现路基单幅贯通,永宁高速公路12月25日开工建设,向莆铁路全线开工建设,南三龙铁路、浦建龙铁路、长永泉铁路、三明核电、三明机场等一批重大项目加快推进;一批重大生产性项目取得突破,市级重点项目中已有30个重点生产性项目建成投产、27个预备重点生产性项目转入实施;132个千万元以上增长点项目已有113项投产达产,经济发展的后劲进一步增强。持续强化品牌带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快整合相关行政资源、市场资源和社会资源,推动优势企业向名企名品迈进,今年新增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3项,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35个,参与制定国际、国家、行业标准工作取得突破,展示了三明产业发展的实力和后劲。四是扎实推进改革开放。持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推进各项配套改革,基本完成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改革,累计发放林权证抵押贷款居全省首位,继续保持了林改在全省的领先地位。积极推进企业改革,加大对企业资本上市的扶持引导力度,泰宁南方林业、三明华健生物分别在法国、美国上市,永安智胜化工等7 家企业上市工作进展顺利。持续扩大对外开放,今年“6.18”项目成果交易会对接合同项目数、总投资额居全省前列,合同项目开工率达71.6%;成功组建了全省首家由外资银行出资设立的福建永安汇丰村镇银行;组织开展多场招商活动,加强与港澳、央属企业(投资机构)和上海、广东、浙江、泉州的项目对接,一批重大项目成功签约;持续推进明台合作交流,海峡两岸现代林业合作实验区加快建设,成功举办第四届“11.6”林业博览会,签约项目、投资总额均创办会以来的新记录。
  三、着力民生民心,促进社会和谐进步。坚持着力民生、着力民心,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建设,更加重视民生保障,落实惠民政策,推动社会和谐进步。一是推进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福建省委关于进一步加强人大工作的决定》和《中共福建省委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人民政协工作的决定》,支持和保证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支持和保证各级政协按照《章程》规定开展工作。继续推进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等工作,完善基层民主制度。不断壮大爱国统一战线,进一步增强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以及海内外各界人士参政议政的积极性。二是加快完善社会就业和保障体系。重视加强公共就业服务,千方百计增加社会就业岗位,全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7%以内。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全面完成省下达的社会保险基金任务,企业退休人员人均月增加养老金118元,妥善解决医改前退休人员的医保问题。重视完善城乡救助体系,城市低保人均月补助水平提高42元,从7月1日起农村低保人均月补助水平提高10元,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应保尽保,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顺利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平均参合率达90.32%。重视发展老龄事业,加快养老服务机构建设,全市16所新建和改扩建农村敬老院竣工,市老年公寓项目已开工建设,市老年活动中心项目即将开工建设。三是统筹推进社会各项事业。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巩固“两基”教育,全面落实“两免一补”,7个县(市、区)通过“双高普九”省级验收,2008年高考成绩居全省前列。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抓好农村文化和社区文化建设,统筹推进新闻、广电各项事业,加大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力度,大田板灯龙等项目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扎实推进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医疗救助体系建设,医疗机构门诊人均费用和住院费用连续两年实现零增长。加大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力度,市区空气优良天数占总天数的92.9%,比上年提高9.1个百分点,明溪县被命名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人口与计生工作连续18年完成省下达的人口控制计划。以“共建共享和谐三明”为主题,继续深化精神文明创建,全国卫生城通过复评,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先进城市通过考评。四是集中力量为民办实事。认真实施和落实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按照“总体受益、量力而行、当年办结、群众满意”的原则,共集中3.36亿元财力,推进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办好新农村建设十件实事、老区建设十一件实事,切实使改革发展成果惠及社会各个方面。根据目前进展情况,各类办实事项目均可完成年度建设任务,向广大人民群众的承诺能够如期兑现。五是保持社会安定稳定。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深入开展“平安三明”创建活动,12个县(市、区)、142个乡镇(街道)达到平安创建标准。重视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组织开展县(市、区)委书记大接访活动,有效解决了一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土地征收征用、房屋拆迁、企业改制等矛盾和问题。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抓好煤矿和非煤矿山、尾矿库、危险化学品、道路交通、森林防火、建筑施工、旅游和公共聚集场所消防安全等隐患专项整治,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加大市场经济秩序整顿规范力度,开展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保障群众消费权益,保障社会和谐稳定。
  四、着眼增强活力,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坚持以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建设为重点,扎实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不断提高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一是认真抓好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八届五次全会精神的学习贯彻。对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作出部署,坚持用科学理论来武装,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围绕解放思想当前锋、突出发展求先行,进一步把十七大精神转化为推动三明在两个先行区建设中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具体行动。十七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八届五次全会召开后,市委分别召开常委(扩大)会议进行传达,提出贯彻意见,并组建专门工作班子,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组织制定市委《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在充分研究、反复酝酿的基础上,先后召开多场座谈会,广泛征求各方意见,集思广益,凝聚共识,形成了《实施意见(讨论稿)》。二是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继续开展“下基层、访群众、办实事、促发展”主题实践活动,促进干部作风的转变。认真贯彻《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按照“五重五不简单”要求,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抓好干部选拔任用全程记录等试点工作,提高干部工作的透明度和选人用人的公信度。继续健全在实践中培养锻炼干部的机制,完善干部考核激励办法,努力营造“想干事、会干事、能干成事”的工作氛围。围绕“重才、育才、聚才、用才”的要求,研究制定政策措施,着力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激励机制,为推动三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三是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战斗力。推进农村、企业、城市社区和机关、学校、新社会组织等基层党组织建设。全市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全部建立党组织。发挥村党组织领导核心等“八个方面作用”的做法得到全国党建研究会的肯定。三钢(集团)公司党委被省委组织部树为全省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的典型。认真抓好发展党员包括在新的社会阶层发展党员的工作,进一步健全党员经常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和发展工作得到加强。四是扎实推进党风廉政建设。严格执行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述职述廉、经济责任审计等制度,抓好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落实。注意预防在先,防范在前,对群众反映集中的苗头性问题采取“打招呼”、约谈等方式,促进各级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着力规范行政行为,成立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加强机关效能建设,按照“不让政策在我手中截留,不让差错在我手中发生,不让时机在我手中耽误,不让业主在我这里受到冷落”的要求,深入开展纠风专项治理,强化绩效运行管理,有效提高机关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增强了广大党员干部致力发展、服务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市委常委会肩负着团结带领全市人民推动科学发展、着力“四求先行”的重大历史使命。加强常委会自身建设对于增强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凝聚各方合力推进三明加快发展至关重要。一年来,市委在领导推动各项工作的同时,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常委会的自身建设。在全局把握上,坚持市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切实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集中精力抓好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事要事,确保中央大政方针和省委省政府建设海西两个先行区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按照“突出发展、注重运作、凝聚合力、弘扬正气”的要求,自觉增强全局意识、机遇意识、开放意识和责任意识,正确处理抓发展与保稳定、依法行政与提高工作效率、抓经济社会发展与维护人民群众利益、推进经济建设与发展社会事业的关系,努力在推动科学发展的实践中不断提高科学研判形势、驾驭市场经济、应对复杂局面、依法执政和总揽全局的水平。在重大决策上,注重发扬民主,广开言路,通过举行与人大、政府、政协务虚会,与党外人士、专家学者座谈会等方式,集思广益,广泛听取各方对加快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努力从工作机制上促进形成几套班子谋事干事、协调配合、开拓奋进的工作氛围。特别是在研究制定《关于推进海西两个先行区建设实现三明又好又快发展的实施意见》过程中,多次向各级各部门征求意见,认真采纳方方面面的建议,体现了科学民主决策的务实作风。在运作落实上,市委常委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带头持续运作、扎实运作、有效运作,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努力破解制约加快发展的突出问题。常委会成员自觉坚持民主集中制,按照职责分工大胆负责,敢抓善管,带头深入基层、服务基层,带头解决难题、推动工作,认真履行好各自职责,有力地保证了各项决策部署的落实。在廉洁自律上,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一系列决策部署,注重加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提高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水平。带头坚持“两个务必”,带头弘扬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要求大家做到的首先做到,要求大家不能做的首先不做,努力用自身的实际行动树立起为民尽责、清正廉洁、推动工作的良好形象。
  各位委员、同志们,市委七届四次全会以来各项工作成绩的取得,是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委全委会领导集体和各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以及离退休老同志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全市党员、干部、广大人民群众、中央和省驻明单位、驻明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公安干警共同奋斗的结果,也是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无党派人士和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国际友人、社会各界人士关心支持、齐心推进的结果。借此机会,我代表市委常委会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更要清醒地看到工作中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前进中还面临着不少困难。特别是在推进科学发展上,对制约发展的一些深层次问题的研究还有待深入和推进。引导全社会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真正形成奋发向上、争先发展的共识共为,还要进一步努力。由于发展还不够快,财力支撑还不够强,在加快实施社会公益事业和改善民生等方面,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还有差距。少数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不强,一些党员干部素质不高、服务发展的意识不强,必须继续加强教育和落实整改。所有这些问题,都将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改进和解决。

               结合三明实际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八届五次全会精神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是在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和主要措施,是指导新时期农村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省委八届五次全会对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作了部署,审议通过了《中共福建省委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意见》,省委卢展工书记在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紧紧围绕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围绕海西两个先行区建设,提出要立足国情重“三农”、融入全局重“三农”、改革创新重“三农”、统筹协调重“三农”,这是学习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对党的农村工作大政方针的理解和把握;是总结我省农村改革发展实践,对农村工作规律的认识和运用;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推进我省农村改革发展的方向和要求,务必准确理解、全面把握,贯穿于新时期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各个方面和整个过程。全市上下一定要按照中央和省委的部署要求,突出全局站位,突出发展为先,突出改革创新,突出城乡统筹,突出惠农利农,自觉把深入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省委八届五次全会精神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结合起来,与主动融入海西两个先行区建设大局结合起来,与推动“海西应先行、三明要争先”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以卓有成效的工作推动农村改革发展取得新成就、迈上新台阶。
  一、深化认识,准确把握推进我市农村改革发展的新形势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始终坚持把农村改革发展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一个重要着力点,先后五次召开中央全会进行专题研究。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连续发出5个一号文件,强调解决好13亿人口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指出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稳定就没有全国繁荣稳定,没有农民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全面小康,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省委站在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高度,提出农业始终是最基础的产业,农村始终是最广阔的天地,农民始终是最广泛的主体。农业丰则基础实,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主体强,并从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内涵、战略目标、战略支撑等各个方面,进一步明确了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地位和重要作用。强调大力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对于保持增长、促进转变、增强活力、实现协调、改善民生都具有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市认真贯彻执行党在农村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把中央、省委关于农业农村工作的战略部署与三明实际相结合,不断解放农村生产力,不断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使农村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是农村经济实力持续提升。农村经济总量迅速增长,2007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89亿元,比1978年增长46.5倍。农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作物比重上升,粮经比例由1978年的81.2:18.8调整为2007年的54.2:45.8。主要农产品产量大幅增加,成为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全国优质烟区和福建省农作物主产区,培育了一批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形成了一批知名度较高的农业品牌,农业生产方式不断向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方向转变。二是农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伴随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广大农民摆脱了贫困,生活开始由温饱迈向小康,农民人均纯收入2007年达5141元,比1978年增长43.7倍。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和层次不断提高,2007年恩格尔系数46.7%,比1983年下降17.5个百分点。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人均拥有住房面积达43平方米,比1978年增加30.2平方米。农村社会保障不断完善,人均年纯收入低于1200元的农村困难居民全部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三是农村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一大批惠及广大农民的水、电、路、通讯、广播电视等农村基础设施项目陆续实施,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目前,全市100%的乡镇、99.1%的建制村公路路面实现硬化,在全省率先完成广播电视“村村通”,率先实现“户户通电”,率先在全省山区市实现移动通信“村村通”,自来水通村率达68.8%,累计建成农村户用沼气池6.6万口,建成数居全省首位,农村教育、科技普及推广、医疗卫生和文化体育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进一步健全。四是“三农”工作机制不断完善。广大干部群众创造性地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全省率先完成主体改革任务,各项配套改革不断取得突破,被确定为全国集体林区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唯一试点。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目前耕地流转面积达到35.1万亩,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的规模化生产。2005年在我市设立了全国唯一的海峡两岸现代林业合作实验区,成为促进海峡两岸交流合作的重要载体。积极开展机关、企业、部队与农村结对帮扶共建,推行“农业155”、“村会协作”等社会化服务,发挥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等“八个方面”作用,为推进新时期农村改革发展积累了新鲜经验。
  当前,农村正在发生新的变革,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具备许多有利条件,但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主要是:农业发展水平依然不高,现代农业发展步伐不够快,农业产业化经营、规模化生产、组织化程度有待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水平较低;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改革,出路在发展。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坚定信心,持续推进,进一步加快农村改革发展步伐。从全国发展环境看,中央明确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特别是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及近期中央和省分别出台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十项措施,对农村改革发展实行了一系列更加有力的政策扶持,含金量之高、涵盖面之广、操作性之强,是多年来少有的,这为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从海西建设实践看,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确定以来,已有五十多个国家部委、央属企业与福建签署了支持海西发展的协议及备忘录,从政策措施、规划布局、项目安排等方面全力支持“海西”;在区域发展上,“科学发展、四求先行”深入人心,海西两个先行区建设不断推进,省委、省政府鼓励各地先行先试、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不断完善,省委八届五次全会出台的《中共福建省委贯彻〈中央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意见》,必将有力地推动农村改革发展,为海西新农村建设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从三明发展实际看,近年来,我市着眼海西、立足市情,不断创新“三农”工作机制,制定了一系列加快农村改革发展具体措施,支持农村改革发展的政策体系日益完善,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效机制不断健全。同时,全市经济持续较快增长,效益持续提升,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各种社会资源、生产要素加快向农村聚集,增强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实力。2006年,胡锦涛总书记亲临永安八一村视察,并两次对八一村来信作出重要批示,更加坚定了全市人民特别是农民群众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信心。
  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一系列决策部署,全面实现我市农村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关键是要紧密结合我市加快农村改革发展的具体实践,融入全局,突出特色,整体推进,着力争先,为海西新农村建设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融入全局,就是要围绕海西两个先行区建设的新要求,强化全局意识,把握总体定位,自觉把三明农村改革发展放在海西新农村建设大局中来谋划和思考,放在全市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中来推进和提升,在总揽全局中谋划“三农”,在服务全局中主动作为,在着眼全局中凝聚合力。突出特色,就是要充分发挥优势、凸显特色,找准农业在产业发展格局中的努力方向,找准农业在壮大产业实力中的突破重点,拓展农村在区域发展中的作为空间,努力走有三明特色的农村改革发展之路。整体推进,就是要坚持用发展的办法、改革的思路、创新的精神,从决策运筹、举措研究、工作推动各个方面,加大“三农”工作力度,抓好典型示范,带动面上发展,增强“三农”工作的活力和实效,推进“三农”工作的整体发展。着力争先,就是要大力倡导和形成奋发向上、争先发展的创业氛围,打造品牌,争创一流,努力提升三明在特色农业、集体林改、农业科研、对台合作、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等方面的优势,力争有更多的改革发展亮点、工作创新成果走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总之,我们一定要深刻认识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大意义,深刻认识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是建设海西两个先行区的内在要求,深刻认识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是加快三明发展的迫切需要,抓住难得机遇,强化互动联动,突出重点推进,凝聚合力攻坚,不断开创我市农村改革发展的新局面。
  二、突出重点,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不断取得新突破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八届五次全会,对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作出了部署。根据中央、省委精神,结合三明实际,这次提交市委全会审议的《中共三明市委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草案)》,描绘了新时期我市农村改革发展的宏伟蓝图,提出了农村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明确了农村改革发展的突破口和着力点。经过全会讨论修改后将下发实施。总体上看,《实施意见》提出的目标要求是积极稳妥的,是符合三明实际的,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是能够完成的。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干部群众一定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的决策部署,围绕“四重‘三农’”,切实把握关键,突出重点,强化运作,齐心协力把农村改革发展推向前进。
  (一)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上,要规划先行,典型引路,完善设施,统筹协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着眼于融入发展全局,加快改变农村面貌,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努力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一要规划先行。根据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农民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需要,合理安排村镇建设、产业发展、公共事业设施等空间布局,充分发挥规划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先导作用。要搞好村镇建设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编制好乡(镇)村的建设规划,对新村建设、村容村貌、人居环境等要统筹考虑、合理安排,引导农民按照规划进行新村建设。要加强新村建设用地的规划和管理,注意突出地方特色、乡村特色,既要推广经济安全适用、节地节能节材防震的村镇住宅通用图集,又要注意帮助农民采用能够展示本地建筑文化和民居风貌特征的设计方案。要搞好产业发展规划,立足当地区位条件和资源特点,选准发展主业,科学合理布局,通过产业规划与村镇规划的有机结合,使村镇建设建立在生产发展、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的基础之上,使经济发展为村镇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物质支持。要搞好公共设施规划,围绕改善农村道路、广播电视、供水供电、医疗卫生和环境保护等,认真编制公共设施规划。当前,要抓住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机遇,把土地利用规划与县(市)建设规划、特别是乡(镇)村规划有机衔接起来,以规划来引导新一轮更好更快发展。二要典型引路。典型示范是推动农村工作的一项基本方法。要注重发现培养、总结推广先进典型,通过典型引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开展。要在巩固提升永安八一村等示范典型的基础上,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以示范村、推进村为重点,深化各种形式的挂钩对接活动,通过政策引导、项目安排、资金扶持等有效手段,集中抓好一批具有较高标准和较强示范作用的精品村和示范村,通过示范带动、以点带面,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三要完善设施。着眼于实现城乡一体化,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要抓住中央和省扩大内需、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机遇,加快建设和启动一批支持“三农”的重点工程,多组织、多争取、多建设一些有利于带动农村经济增长、农业后劲增强、农民持续增收、农村社会繁荣的好项目,加大对农村饮水、道路、能源、水利、通信、垃圾处理等设施建设的投入,努力办成一批农村群众热切盼望的好事实事。要不断完善农村路网,在实现建制村通水泥路的基础上,着力抓好县城通往乡镇的公路建设,建立健全农村公路管护的长效机制。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不断扩大农村供水受益面。加大农村能源建设力度,扩大电网供电人口覆盖率,积极推广沼气等清洁能源,提高农村户用沼气的普及程度。要依托海西三明气象中心平台,加快推进灾害性天气等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完善“预警到乡、预案到村、责任到人”的防洪减灾管理机制,提高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要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积极开展“家园清洁行动”,提高农村垃圾污水治理水平,推进生态资源保护开发。四要统筹协调。围绕城乡社会事业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统筹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全面落实“两免一补”政策,整合农村教育资源,推进农村中小学合格校建设,推广农村中小学“食宿工程”,继续抓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不断改善农村办学条件,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围绕弘扬主旋律、发展大文化,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建设,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加强农村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挖掘、传承和打造地方特色文化品牌。要统筹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继续实施“乡镇卫生院改造提升工程”,加快推进村卫生所规范化建设,健全农村医疗救助制度。要大力发展农村广播电视、体育健身、科学普及、科技推广、计划生育等各项事业。要积极探索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有效衔接办法,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巩固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落实农村“五保”供养政策,让广大农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逐步实现广大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大农村矛盾纠纷和信访积案的排查调处力度,深化农村平安乡镇、平安村居、平安家庭创建活动,维护农村社会安定稳定。
  (二)在发展现代农业上,要突出产业化,扩大规模化,提升科技化,健全组织化,带动外向化。发展现代农业是新时期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方向。要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健全农业产业体系,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一要突出产业化。产业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产业化,才能更好地推动规模化、科技化、组织化和外向化。要坚持用抓工业的思路来抓农业发展,通过健全完善“公司+基地+农户”等模式,培育壮大一批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特别是产销超过5亿元、10亿元的大型企业,通过龙头企业带动生产基地建设,延伸产业链,增强对农户的辐射带动作用。要大力推进农业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通过贴息补助、税费优惠等政策,鼓励龙头企业引进先进工艺和技术设备,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二要扩大规模化。规模化生产是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要做大优势产业,壮大产业规模、推进集约经营,不断提高粮食、林竹、烟叶、茶果、蔬菜等产业的规模档次和质量效益。要坚持稳定粮食生产这个基础,高度重视“米袋子”问题,严格执行种粮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等政策,鼓励发展粮食规模经营,抓好超级稻、再生稻等增产增收示范片建设,不断提高粮食生产水平。要鼓励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培育一批特色明显、类型多样、竞争力强的专业乡镇、专业村,加快建设特色农业示范乡镇,实现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打造区域特色产业带。三要提升科技化。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依托“6.18”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加强与农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加强农业优良种子种苗的培育、引进和推广,组织开展粮食、生物医药、畜牧、水果、食用菌等领域的技术攻关,开发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完善“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机制,鼓励龙头企业、农户应用科技成果,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加强农业标准化工作,建立健全农业标准体系,严格农产品生产、加工等环节的标准化管理,推进农业“三品”认证,加强农业品牌创建,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四要健全组织化。要积极构建农村公共服务平台,开展新型“三农”服务体系试点建设,加快组织实施乡镇“三农”服务中心、村级综合服务站,提高农村公共服务能力。要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继续深化“农业155”服务体系建设,拓展“村会协作”服务领域,发挥农村“六大员”作用,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要加快发展农民新型专业合作组织,鼓励龙头企业、专业大户等创办互助合作组织,推动龙头企业与农民利益的紧密结合、专业合作组织与市场开发拓展的紧密结合。五要带动外向化。有效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更宽领域、更高层次、更大范围上推进农业对外开放。以海峡两岸(三明)现代林业合作实验区为载体,深化明台农林合作交流,加快推进清流台湾农民创业园、农林产销班和高优农林示范基地建设,积极引进台湾的新品种、新技术。做好农业引资工作,围绕林竹、畜禽、果茶、蔬菜等重点农业产业,推出一批具有较高质量的项目对外招商,通过引进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现代经营形式提升农业、现代产业体系壮大农业。积极扩大农产品出口,巩固提升烤鳗、水煮笋、林产品等大宗农产品出口,扶持发展一批新的出口基地,推进特色优势农产品的深度加工,不断提高农业的对外开放水平。
  (三)在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上,要立足农业发展,搞活多种经营,提高综合素质,拓宽致富门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不仅是增进农民物质利益,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内在需要,而且是有效扩大内需、促进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迫切要求。必须采取切实措施,始终把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作为农村工作的主线,始终保持强农惠农的政策力度不减弱,努力争取农民增收势头不放缓。一要立足农业发展。农业在农民收入中占居重要地位,2007年,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有54.9%来自农业的家庭经营性收入,可见,农业仍是农民增收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围绕发展农村经济,调整农业结构,培育特色产业,大力发展名、优、特、新品种,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提升农业比较效益,真正通过结构调整带动农民增收。要强化农业品牌建设,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扶持发展一批有影响力的品牌农产品,努力通过挖掘农业内部潜力让农民获得更多收益。二要搞活多种经营。要注重因地制宜,做足做活发展多种经营的文章,从发展农村非农产业中创造增收机会。要大力发展农村工业,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农民就近就地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的务工收入。要积极发展农村服务业,在抓好农村商贸、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的同时,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信息等现代服务业,培育壮大农产品储藏运销、乡村旅游等新兴服务业。有条件的地方要推广农资配送、病虫害防控等各种专业化服务,不断拓展农村服务业空间。要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拓宽区外劳动力转移市场,努力提高劳务输出的规模和水平。三要提高综合素质。要强化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充分利用农村产业协会、农广校、广电网络、职业技术学院和科技信息推广平台等,采取夜校、补习班、送知识进村入户等方式,举办科技知识培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要大力实施“五新工程”、“科技入户”、“星火计划”等工程,建立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进实用型、实效型新技术进村入户,使更多的农民成为农业生产的行家里手。要加强劳动力转移的培训,组织实施“阳光工程”,实施农村 “绿色证书”、“农民创业”等培训工程和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使农村劳动力能掌握1至2门实用技术,提高农民素质和就业能力。要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组织开展“知荣辱、树新风、促和谐”等道德实践活动,引导和教育农民遵纪守法、崇尚科学、移风易俗,努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讲文明、守法纪的新型农民。四要拓宽致富门路。要帮助农民创新农村经济发展平台,拓展农民就业增收门路。要积极发展“能人经济”,通过政策引导、资金帮扶、技术服务、示范带动,鼓励支持更多的农民实现转移就业和返乡创业,成为带领广大农民增收致富的“领头雁”。要大力推广农村党员“设岗定责”、党员干部“亮岗履职”、“联一帮二带三”等行之有效的办法,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发展致富。要积极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到农村建立生产基地,与农民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农民就地转移增收。要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和农民自主创业,通过制定农民返乡创业扶持政策,优化返乡创业公共服务环境,做好社会保障工作,促进更多的农民通过自主创业增加就业机会,实现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四)在农村改革创新上,要巩固“一个基本”,完善“一项制度”,深化“一项改革”,强化“一个机制”。要继续坚持和弘扬我省改革开放“活、和、创、韧”的宝贵经验,坚持这几年我市“三农”工作的有效做法,继续解放思想,勇于先行先试,善于破解难题,加快建立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体制机制,为进一步搞活农村经济、优化农村改革发展环境提供制度保障。一要巩固“一个基本”。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毫不动摇地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完整、准确、认真地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确保农村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二要完善“一项制度”。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在不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改变土地用途、不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的前提下,借鉴我市建立林业要素市场的模式和经验,探索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健全土地流转服务组织,引导农民通过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规范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完善土地承包合同管理,加大对农村土地纠纷的调处力度,切实保护好农民的长远利益。三要深化“一项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三明农业农村工作中的一大亮点。要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做好巩固深化、发展提升的工作,确保我市林改工作继续走在全省、全国前列。进一步巩固林权主体改革成果,强化林权动态管理,全面落实确权发证工作,充分调动林农生产经营积极性。探索林木采伐管理制度改革,推行林木采伐指标分配和使用管理机制,做到公开公平公正。推进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创新,推行“补偿到户、联合管护”模式,努力形成有利于生态林保护的工作机制。创新林业投融资机制,在开展林权抵押贷款的基础上,开展政策性森林保险试点,切实解决林农发展生产的资金来源和风险分担问题,为林农搞活经营、扩大生产创造条件。要通过改革创新来推动林产工业做大做强、加快发展,加大林产工业转化、提升力度,整合有效资源,加强林业科技创新,推动一批林产重点企业加快深度开发,发展精细化工,不断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推动一批生物医药重点企业加快发展,做到系列开发、龙头带动,促进海西天然药物产业基地加快发展。四要强化“一个机制”。建立健全农业投入保障机制,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切实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向农村倾斜,不断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要保证各级财政对农业投入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大幅度增加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大幅度提高政府土地出让收益、耕地占用税新增收入用于农业的比例,落实对经济欠发达县和原中央苏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乡村和库区农村公益性建设项目投入的扶持政策,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积极探索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思路、新模式,鼓励发展适合农业农村特点和需要的金融服务,积极推进信用村镇建设,引导各类金融机构扩大农业信贷规模,支持申报成立小额贷款公司,推动三明城区农村信用社改制成农村商业银行,支持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不断拓宽农村融资渠道。
  三、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农村改革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党管农村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重大原则,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保证。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必须始终坚持把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农村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农村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提高各级党委领导农村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一)强化领导、完善机制。各级党委、政府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把农村改革发展工作纳入全局工作来统筹谋划,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健全各级党委领导农村工作的体制机制,各级党政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农村工作,分管领导要深入具体抓农村工作,县乡党委、政府要把工作重心和主要精力放在农村工作上,做到经常研究、经常部署、经常检查,在政策制定、工作部署、财力投放、干部配备上切实体现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要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积极支持人大、政府、政协依法履行职能,进一步发挥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作用,不断强化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农村工作综合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坚持和完善“高位嫁接、重心下移、互动联动、一体运作”的农村工作机制,切实把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重心移向农村,真正使农村改革发展的各项政策落实到农村农户。要着眼于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全面推行“上下联动、党组织带动”机制,采取组织“分工负责、分层落实、目标管理”和个人“设岗定责”、“亮岗履职”的方式,充分发挥“八个方面”的作用,着力在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创造特色、打响品牌、增进实效。要完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要求,把粮食生产储备、农民增收、耕地保护、环境治理、和谐稳定作为考核县乡领导班子绩效的重要内容。要明确目标责任,按照《实施意见》提出的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逐级细化分解落实责任,加强督促检查,确保每项工作、每项任务都有人抓、有人管、有人负责,确保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二)抓好基层、夯实基础。党的农村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工作的基础,在带领农民奔小康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基层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以领导班子建设为重点,健全党组织为保证,三级联创活动为载体,下派干部驻村任职为抓手,开展城乡、基层党组织互帮互助,不断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发挥作用的新途径和新办法,把农村党组织建设成为推动科学发展、带领农民致富、密切联系群众、维护农村稳定的坚强领导核心。要下大力气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注重从农村优秀致富带头人、退伍军人、优秀外出务工返乡农民中培养选拔村干部,继续开展干部驻村任职和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积极推行村党支部书记兼任村民委员会主任和村“两委”成员交叉任职,努力建设一支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德的农村基层党员干部队伍,增强村领导班子的战斗力。要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完善村“两委”议事规则、决策程序等,大力推行“六步工作法”,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要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推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在农村的建立和完善,全面推进党务公开、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健全农村集体资产、资金、资源管理制度,加强农村纠风工作,切实纠正损害农民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促进农村和谐稳定。要关心乡(镇)、村(居)基层干部,加大从优秀村干部中考录乡镇公务员和选任乡镇干部力度,落实村干部报酬待遇和保障,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充分调动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三)齐抓共管、凝聚合力。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必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凝聚各方面智慧,切实形成党政推动、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良好发展局面。各级各部门要从坚持城乡统筹发展的大局出发,根据职能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加强工作指导,改进工作方法,创新工作思路,在制定发展规划,研究政策措施,安排建设资金时更多地向农村倾斜。各涉农部门要加强协调,密切配合,认真履职,充分发挥政策研究、综合协调、指导服务、督促检查等方面的作用,积极主动做好工作。要促进形成全社会关心“三农”、关注“三农”、支持“三农”的浓厚氛围,引导人才、信息、智力、资金和项目等要素流向农村、支持农业、服务农民,形成共同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强大合力。各级各部门特别是县乡要组织干部深入农村,贴近基层、贴近群众,带着责任、带着感情去做农业农村工作,认真倾听广大农民的心声和愿望,真正了解他们的需要和诉求,真心实意地为农民群众谋利益,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励他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断增强自主发展能力,在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具体实践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展示作为、建功立业。
  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意义重大、任务艰巨、使命光荣。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八届五次全会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振奋精神,开拓创新,乘势而上,在推进海西两个先行区建设中不断开创我市农村改革发展的新局面!
  (责任编辑:余迭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2粉丝

58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