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才的人,什么时候都会被人称赞,受人敬仰。不过,古代赞人有才的说法远比赵本山小品中的“你太有才了”要丰富多彩又文雅贴切,不妨列举一二,以供读者共同赏析。
& P& A, w* n$ R9 d; @1 ]
( k& I3 S* _0 z2 o! d* g4 N 最有才的当属曹植的“八斗之才”。因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曾言:“天下有才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曹植,字子建,生前封陈王,死后谥号思,故世称陈思王。他的文学才能,为当时和后世所推重。所以谢灵运在自负的同时,又对曹植作了高度的评价。后人因称才学出众者为“才高八斗”或“八斗之才”。唐李商隐《可叹》中说:“宓妃愁坐芝田馆,用尽陈王八斗才。”唐徐夤在《献内翰杨侍郎》中言:“欲言温暑三缄口,闲赋宫词八斗才。”
: M s% d! k0 G8 M: ~" Q; L$ [
- z1 G0 t% K- c1 d# m, W 江淹,南北朝时的著名文人。因独享汉语中两个成语——“梦笔生花”和“江郎才尽”,而名垂千古。最可悲的是江淹的“江郎之才”。南朝文学家江淹,年轻时才华横溢,是一个鼎鼎有名的文学家,诗文当时获极高评价,名篇《恨赋》、《别赋》,美不胜收,传诵一时。可是,当他年纪渐渐大了以后,文章急速退步,诗也平淡无奇,文思枯竭,灵感尽消,一无可取,被人讥为江郎才尽。 . s8 W( O9 c) H2 D2 ]. |
$ S) J6 a4 B8 Q5 d6 \
东汉有“夺席才”。典出《后汉书·戴凭传》:东汉光武帝刘秀喜欢谈“经”,在正月初一令能够谈经的群臣百官互相诘难,凡在经义上辩驳失败者,就将座位让给辩胜者。侍中戴凭熟读经典,能言善辩,口若悬河,因而连续取胜,一连坐了五十余个席位。后人把这种善于舌辩之才称为“夺席才”。 8 l- a8 l# k! O- X3 E
9 D( Z" S# i6 e) c5 q* K) Z 唐代有“夺锦才”。《隋唐嘉话》载,武则天曾游洛阳龙门,下诏令众臣赋诗,先成者赏赐锦袍。左史东方虬诗先成,武则天以锦袍赐之。未几,宋之问诗亦成,武则天吟赏不止,以为宋之问诗高于东方虬,令人将锦袍从东方虬手中夺回赏与宋之问。后人因以“夺锦才”喻指才识超群之士。明高启《谢赐衣》中就有“被泽徒深厚,惭无夺锦才”句。
/ D2 t0 p, [" p* q5 Z c
9 V, C- k1 A/ P8 G 称赞女才子则有“扫眉才”。扫眉,即妇女画眉毛。唐代才女薛涛以其出众的才华和美貌,以及与当时文人骚客的诗书唱和、情意缠绵,成为当时卓有成就的女诗人,被称为扫眉才子。唐人王建《寄蜀中薛涛校书》诗:“扫眉才子知多少,管领春风总不如。”清代女词人吴藻也在词中写道:“一样扫眉才,偏我清狂,要消受玉人心许。”
2 M- e6 a q3 C4 p2 z& n
5 ?( o) Z0 A' q- \% I$ R, t 晋代才女谢道韫的“咏絮才”也颇有盛名。《世说新语》记,东晋重臣谢安举族雅集,与兄弟子侄辈一起讲文论道。恰逢天降大雪,谢公忽发兴致,问大家道:“白雪纷纷何所拟?”道韫的哥哥谢朗答道:“撒盐空中差可拟。”谢道韫接着说:“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一听,大为赞叹。后世就称其为“咏絮才”。有才如此,怪不得她嫁给书圣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还感到委屈了自己,大发牢骚说:“不意天壤之中,乃有王郎!
& e5 l; E4 w+ F% r; N8 C0 ~& n9 S) u, z1 w! f4 _
此外,形容文思敏捷的,有“倚马可待”之才;夸奖人诗文作品超过当时名家的,为“压倒元白”之才;赞扬学识渊博的,有“陆海潘江”之才,即“陆才如海,潘才如江”,等等。
$ h; m2 _3 A& K+ A L( B- X7 f5 M* ^9 m) w
古人爱才,不吝夸奖,而且赞语不落俗套,每有新奇,比较起来,反倒显得我们正引为时髦的“你太有才了”的流行语,未免有些浅白粗俗了。" G, z8 d8 x( f( \8 v- ?
$ L' p# z" D2 R! q" f8 c7 S7 K5 p( Z6 L0 i2 @* 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