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曾论述德与才的关系,他提出:“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德与才相较,德是第一位的。并以德、才为据,把人分为“圣人”、“君子”、“小人”、“愚人”四类。他认为无才无德的“愚人”,胜于有才无德的“小人”,因为“小人”智高能作恶,为害更大,自古以来的“国之乱臣,家之败子”,都是“才有余而德不足”的人。所以选拔人才要德才并重,不可“蔽于才而遗于德”,而且应该把德放在首位。古之明君先贤不但选贤用能德才兼顾,而且对选贤用能的标准很有研究,《资治通鉴·卷一·周纪一·威烈王二十三年》中有这样一段话: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 意思是说:平常观察他亲近什么人,富贵时观察跟从他的是什么人,居高官时观察他举荐什么人,困窘时观察他不做什么,贫穷时观察他不索取什么,根据这五方面考察就完全可以确定相国人选了。 这是战国时魏文侯与李克对话中的一段。魏文侯对李克说:“‘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相。’现在魏国需要在魏成和翟璜二人中选一为相,请问谁更合适。”李克表示自己地位卑疏,不敢说。在魏文侯的要求下,李克才说了这一番阐述择相标准的话。魏文侯据以确定魏成为相。这五条不仅是择相标准,也是衡量一个人贤与否的尺度。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 J0 `3 C6 \3 G$ f/ K* \8 Q;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