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小组按】
中国的户籍制度改革取得关键性突破,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将要退出历史舞台。
国务院7月30日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提出,要努力实现1亿左右的农业转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农民工是中国农业转移人口的主体,如何才能帮助他们解决生计问题和后顾之忧,让他们真正融入城市?
事实上,从习近平13年前的博士学位论文中,我们便可窥探到习近平在户籍制度改革特别是农民工入户城镇的态度和解决之道,习近平在这之后的从政历程中也进一步延续了这些思路,今天,学习小组带你详细梳理。
【1】声音:“政府应理智而勇敢的进行户籍制度改革” ——习近平《中国农村市场化研究》摘录(2001年12月申请清华大学法学博士学位论文) 在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农村劳动力市场建设方面,有一个重要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就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所进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在总体上仍未脱离“离乡不离土”的模式,绝大多数在城市务工的农民并未真正溶入城市,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是户籍制度的限制。对于要不要取消户籍限制,各方面有不同的看法,学术界、理论界也有争议。 作者认为,无论从农村市场化建设的角度看,还是从市场经济发展和实现现代化的要求看,取消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从人们出生之日起就分成非农业人口和农业人口两种不同身份的户籍制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政府应理智而又勇敢地面对这一现实,大胆进行户籍制度改革,坚决剔除粘附在户籍关系上的种种社会经济差别,彻底消除由户籍制度造成的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当然,改革要慎重、稳妥,分阶段积极推进,在现阶段可先让那些符合一定的条件和要求,诸如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居住时间达到一定年限的进城经商和务工的农民,获得合法的居住身份。同时,还可在一些小城镇实行不再有城乡限制的新的户籍管理制度,取得局部突破后,再分为中等城市、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等不同层次循序推开。
【2】声音:“实际居住地登记户口,户口管理一体化” ——习近平《2002年福建经济工作的重点和任务》摘录 以城市化带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按照三个层面同时推进九个设区市的发展。增强中心城市对小城市和中心城镇、城镇对乡村发展的带动作用,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按照实际居住地登记户口的原则,实行户口管理一体化;取消进城人口计划指标管理,以准入条件取代进城人口控制指标;全面放开小城镇户籍管理。加快建设山海协作大通道,经济发达地区要进一步增强对山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带动作用。省里也将继续在基础设施项目布点、财政信贷、引进外资、科技推广、教育发展等方面向山区倾斜。
【3】声音:“城市化的关键是化农民为市民” ——习近平2002年12月28日在金华市调研时的讲话摘录 要继续深化城乡管理体制的改革。金华是我省推进市场化取向改革比较早、抓得有成效的地区,在推进城市化方面,也有许多改革举措。目前,无论从金华还是从全省情况看,推进城市化迫切需要深化改革,破除阻碍城市化进程的一些体制性障碍。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进一步打破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实行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促进人口向城镇合理有序地流动。要结合推进城市化积极探索贫困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新途径。在继续搞好对口帮扶和定点扶贫工作的同时,把扶贫的重点转向下山脱贫和异地致富。扶贫资金要向这些方面倾斜。城市化的关键是化农民为市民,要让更多的农民进城入镇,提高生活质量,享受现代文明。
【4】声音:“取消身份、户籍等对劳动就业的限制” ——习近平2003年10月8日在全省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摘录 坚持按城乡一体化的要求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支柱,是解决就业和再就业的基本保证。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劳动力有序流动、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的基础条件。要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取消身份、户籍等对劳动就业的限制,探索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继续扩大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的覆盖面,重点推进非公有制企业的参保工作,为群众实现就业和再就业解除后顾之忧。加强下岗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注重发挥失业保险的保障生活、促进再就业的双重功能。探索建立灵活就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的办法,鼓励灵活就业人员积极参加社会保险。与此同时,加快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形成倮障标准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城乡一体化的保障体系。
【5】声音:“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就业、户籍管理制度” ——习近平2004年6月25日在省委常委会听取宁波市工作汇报时的讲话摘录 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宁波市明确提出了“把城市发展和农村发展结合起来,走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一体化的发展道路”,完全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八八战略”的总体部署。从宁波的实际情况看,首先要继续加快推进城市化,建设现代化大都市。要以“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和“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为发展目标,着重在优化城市形态、完善功能布局上下工夫,加快城市产业功能、创新功能和服务功能的培育,进一步增强中心城市的龙头作用。要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的要求,加快东部新城区、镇海新城区等重点区块的开发建设,形成一批特色鲜明、品位较高的现代化新城区。要注重从整体上加强规划与建设,进一步明确各县市区的功能定位,加快中心镇开发建设,逐步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卫星城甫,促进市区与县市协调发展。大力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同时,要加快编制统筹城乡发展规划,进一步优化村镇建设和产业布局,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切实抓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建设新农村。积极推进城乡改革,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就业、户籍管理等制度,加快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造,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6】声音:“解决农民工问题,关键在于‘政者有其为’” ——《以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切实把解决农民工问题摆上重要位置》摘录(习近平发表于《学习与研究》杂志之2005年第8期) 我省有一些人是跨县城、跨地区异地流动的。在这部分劳动力流动过程中,我们非常重视家庭联产承包制的稳定,充分体现农民工的农民身份,明确提出这部分人进城后在没有转为市民以前,其土地的经营权不能变,身份要保留,让他们留下偶有经济紧缩、用工减少时的一条退路。在保证“农者有其地”的同时,我们积极推行土地流转机制的建立,倡导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使进城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村劳动力能够“进退自如”。 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为最大期盼。浙江各地对外来务工人员提供公共服务的许多做法,一个基本点就是打破以户籍为界限的公共服务体制性障碍,把有固定住所、有稳定职业和收入的外来务工人员,尽可能地纳入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对象范畴,逐步有序地开放户籍管理制度,为外来务工人员成为城市新市民开辟政策通道。 总之,我们在“农者有其地、来者有其尊、劳者有其得、工者有其居、孤者有其养、优者有其荣、力者有其乐、外者有其归”等方面的实践,既是以往工作的回顾和总结,又是今后工作的方向和重点。总的讲,这方面工作才刚破题,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有些点上的好做法、好经验,正在面上加以推广。解决农民工问题,有赖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有赖于社会建设能力的进一步提高,有赖于农民工整体素质的进一步提升,决不是一蹴而就的简单过程。要不断深化上述八个方面的实践,关键还在于“政者有其为”。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要对解决农民工问题这一重大课题加强领导,深入调研、有效指导,多做调查摸底的工作,多做分析研究的工作,多做完善政策、落实措施的工作,努力走出一条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新路,为全国大局作出积极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