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22日)
这次全会的主要任务是,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八届五次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回顾总结市委三届四次全会以来的工作,研究部署新时期农村改革发展工作,审议通过《中共龙岩市委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市委常委会工作报告已印发大会,请同志们认真审议,提出意见、建议。现在,我代表市委常委会,就我市农村改革发展问题讲三点意见。
一、提高认识,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省委的决策部署上来
在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国内外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变化的重要时刻,党中央召开十七届三中全会,认真研究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全会通过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和政策措施,是指导我们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村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省委八届五次全会贯彻中央精神,结合我省实际,通过了《中共福建省委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意见》,提出了我省农村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进一步明确了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着力点、突破口。中央、省委全会为我们进一步统一思想,推进今后一个时期农村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要准确把握、积极实践,努力在谋运作、见实效上下功夫。
1、充分认识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是改革开放新阶段的重要战略部署。三十年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我们党率先在农村发起改革,极大调动了亿万农民积极性,极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社会生产力,极大改善了广大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改革开放30年后,我们国家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作出一个新的判断,那就是“三个进入”: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这意味着农村改革仍然是我国改革的关键环节,农村农业发展仍然是我国发展的战略基础。我们要牢牢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当前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抓住时机、乘势而上,按照全会提出的目标任务,扎实推进农村改革发展。
2、充分认识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是建设生态型经济枢纽和海西重要增长极的重要支撑。推进生态型经济枢纽和海西重要增长极建设,最基础的产业是农业,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我们要跳出“三农”看“三农”,立足全局、融入全局,在整个经济发展布局中来研究“三农”问题,在大盘子中来考虑“三农”问题,在总体工作谋划中来推进“三农”问题,加大统筹城乡发展的力度,加快农业产业的发展,培育更多的强县强乡强村,增强区域经济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特别是在当前的形势下,要克服国内外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带来的影响,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最大的潜力也在农村。大力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对于保持增长、促进转变、增强活力、改善民生都具有重要意义。
3、充分认识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迫切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历届地、市领导班子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艰苦奋斗下,我市农村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正在从温饱型小康向宽裕型小康迈进。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市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依然薄弱,城乡差别依然较大,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依然滞后,农民持续增收依然困难。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关键在改革,出路在发展。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极端重要性,不断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强化和巩固农业基础地位,持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先行先试,积极探索闽西特色农村改革发展新路子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要根据中央、省委全会的部署,按照省委“立足国情重‘三农’、融入全局重‘三农’、改革创新重‘三农’、统筹协调重‘三农’”的要求,正确认识龙岩农村的特征,科学把握龙岩农村的定位,把中央、省委的决策转化为龙岩农村改革发展的生动实践,转化为全市干部群众的具体行动。
这次市委全会研究讨论的《意见》,提出我市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集中反映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思路;确定的到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目标,涵盖了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各个方面;部署的农村改革发展主要任务,进一步明确了推进我市农村改革发展的着力点、突破口。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要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市委的决策部署,大胆解放思想,着力先行先试,以规模化、工厂化、产业化提升农业,以工业化、城镇化、制度化改造农村,积极探索具有闽西特色的农村改革发展新路子。
1、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将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方向,要求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各级各部门要强化农业产业化意识,用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发展,用产业化的钥匙开启农业持续发展之门。
以优势特色构建产业。立足“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从最基础的种、养抓起,在“一头猪、一只鸡、一只鸭、一块地瓜、一枝花、一株茶、一棵果”中找准发展农业产业的主攻方向,确定主打产业、主打产品,形成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产业组团。
以集聚延伸做大产业。农业能否持续增效,农民能否持续增收,关键在于能否延伸农业产业链。要借助加工业发展促延伸。加快发展农产品专业加工园区,引导现有加工企业向园区集聚,通过加工业的发展带动优势特色产业的提升,扩大农产品的销售半径,延长农产品的储藏期限,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形成产业链层层延伸,附加值环环递增的格局,拓展农民增收的空间。要通过龙头企业促集聚。大力引进、培育一批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引进、应用先进技术、先进装备,努力把市级龙头企业培育成省级龙头企业,把省级龙头企业培育成国家级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向龙头企业、领军企业集聚。
以品牌培育提升产业。大力实施品牌带动战略,构建层级推进、充满活力的品牌体系。打造一批区域品牌。推进漳平永福台湾农民创业园建设,努力使之成为全国最具特色的台湾农民创业园;发挥古田镇红色资源、生态资源丰富的优势,把古田打造成革命老区中先行发展重镇和南方最大的大花蕙兰生产基地;鼓励和扶持各县(市、区)、乡镇、村积极探索,先行先试,着力培育一批特色明显、类型多样、竞争力强的专业村镇。做大一批产业品牌。加大对优势产业的扶持力度,从龙岩品牌做起,逐步升格,成为海西品牌、全国品牌。力争通过3-5年努力,把龙岩建设成为海西生态畜牧业强市和中国南方最大的生态肉类食品加工基地。提升一批产品品牌。积极组织、引导农产品生产加工龙头企业持续强化品牌意识,按品牌的要求组织生产,培育“森宝”成为国际性品牌,提升远山农业、大陆阿里山、红心地瓜干、龙岩咸酥花生等为国家级品牌。
以土地流转壮大产业。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以土地规模经营为基础。要扩大土地流转规模。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以项目为载体,积极探索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委托代理、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有序扩大土地流转比例,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要强化服务机制。在土地流转的重点乡镇,依托现有的“三农”服务中心,完善土地流转服务功能,向上可链接到县,向下可链接到村。同时,创造条件在各县(市、区)逐步建立完善“土地流转信息库”。要促进土地流转持续发展。既要坚持土地有偿流转,配套相关奖励、扶持、保障政策,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和实惠,让农民支持土地流转;又要通过政策、信贷、财政等方面的扶持,培育和发展一批龙头企业和种养大户,促进农业规模经营,推动土地流转可持续发展。
以金融创新助推产业。重点从强化金融服务功能入手,引导各类资金投向农村,投向农业产业。要规范发展农村金融机构。完善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提高农村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保证金融供给,推动有条件的县(市)组建农村商业银行,推动有条件的乡镇组建村镇银行,推动金融租赁公司、信托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到县域设立机构和开展业务。要拓展融资平台。加大政府对农村担保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力争每个县(市、区)成立一家农业担保公司,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进一步推进林权等产权抵押贷款,加快形成农村信贷担保机制;允许农村小型金融组织从金融机构融入资金,允许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要积极探索农业保险。探索建立政策性支持、商业化补充相结合的农村保险新模式,开展重点特色农产品和适度规模经营农业政策性保险,逐步建立多形式经营、多渠道支持的农业产业化保障体系。
2、大力推进村镇建设规模化。按照十七届三中全会“把农村建设成为广大农民的美好家园”的要求,充分借助社会公共资源向农村倾斜,公共财政加大力度向农村转移,广大农民群众迫切期望改善自身生产生活条件的机遇,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加快村镇建设规模化,促进人口向城镇和中心村镇集中,农房建设向中心村镇集中、耕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企业向乡镇工业集中区集中。要通过投资导向促进规模化。按照“集中、集约”的原则,把各级扶持乡镇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移民工程、造福工程的各项资金相对集中统筹使用,投向规模较大、居住集中、条件较好的重点村镇,促进人口和产业向中心村镇集中。要通过乡镇工业集中区建设促进规模化。持续推进乡镇工业集中区建设,发挥乡镇工业集中区对周边乡镇、村的集聚、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农村人口向中心村镇集聚,实现转移就业,筑牢农民走出农村,走入集镇的基础,拓宽农民稳定、持续增收的渠道。要通过试验示范促进规模化。从推进新农村建设2个综合推进实验区、10个综合示范村、23个村庄整理试点村、200个“一村一品”产业发展重点村入手,形成一批规模效应集中的中心村镇,以点带面,促进中心村镇建设规模化。
3、扎实推进社会管理制度化。十七届三中全会强调,“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加强农村制度建设”。当前,我国农村改革发展已进入重在制度建设的新阶段。加快农村制度建设和创新,把成熟的改革创新措施制度化,至关重要。我们要按照省委提出的“继续解放思想、勇于先行先试、力求科学可行”的要求,从农村最迫切的管理体制机制入手,努力突破农村制度建设的一些关键环节,真正实现以制度管人,以制度管事。
要创新农村工作机制。新农村建设核心在“新”,只有不断创新农村工作机制,才能更好地激发农村工作活力。要按照“高位嫁接、重心下移、互动联动、一体运作”的要求,真正使农村改革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基层。要完善党员干部驻村任职制度。目前,我市前后已下派两批干部驻村任职,取得了很好效果。要围绕建设好领导班子、带领好党员队伍、建立好工作机制、发展好当地经济、树立好挂职形象的要求,完善驻村干部管理考核制度、挂钩单位帮扶责任制度和驻村干部回访制度,真正发挥好驻村干部在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中的作用。要探索服务“三农”新机制。加快构建农村服务平台,以整合县、乡、村涉农服务资源为重点,以实施乡镇“三农”服务中心建设工程为抓手,把各级各部门、各个行业、各个方面,包括乡镇农技、农机、畜牧兽医、烟草、供销等部门,下派村支书、农村“六大员”在内的所有面向农村、服务农民的资源和力量整合起来、集聚起来,与村两委班子互动联动、一体运作,发挥集聚优势,逐步形成新型“三农”服务体系。
要创新农村民主管理制度。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一定要注意突出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把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大力发展农村基层民主,加快完善以村级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主要内容的村民自治机制,全面推行村务决策听证、民主评议审议等制度,探索建立“户代表会议”、“民主联席会议”等制度,进一步扩大村民自治范围,保障农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
4、积极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抓住实现城乡一体化这一核心,把握“多予、少取、放活”这一关键,突出发展农村公共事业这一重点,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
努力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农村文化建设比较薄弱的两个环节,一是基础设施,二是活动载体。首先要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要推进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新时期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村文化室建设、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立稳定的农村文化投入保障机制,尽快形成完善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其次要丰富农村文化精神活动。要大力开展农民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支持农民兴办演出团体和其他文化团体,引导城市文化机构到农村拓展服务;重视丰富农民工文化生活,帮助他们提高素质;深化闽西千里文明长廊创建,广泛开展文明村镇、文明集市、文明户以及“魅力乡村”、“特色乡村”和“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发展农村体育事业,实施“农民健身”工程,开展农民健身活动。
努力促进教育公平。目前,办好农村教育事业,关键在人,关键在政策。要落实农村教育政策。完善农村义务教育免费政策和经费保障机制,保障经济困难家庭儿童、留守儿童特别是女童平等就学、完成学业;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加快普及农村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并逐步实行免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继续教育,大力发展远程教育,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要稳住农村教师队伍。加快建立和完善城乡学校对口帮扶机制,健全农村教师培养培训制度,增强农村教师素质;保障和改善农村教师工资待遇和工作条件,进一步探索“名师”津贴和边远山区教师特殊津贴制度,落实农村教职工养老、医疗、住房等社会保障政策。
努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目前,我市所有行政村已经实现通路、通电、通移动电话、通有线电视、通广播。下一阶段,要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注意力转到农民群众反映比较强烈、要求比较迫切的事项上。进一步改善农村交通条件。推进农村路网建设同县城、中心集镇衔接,向人口较多的自然村延伸,加强农村公路管理维护,实施村通客车工程,大幅度提高行政村通车率。进一步改善农村饮水条件。巩固农村水利“六千”工程成果,实施新一轮农村饮水安全建设规划,保护饮用水源,提高自来水入户率,五年内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进一步改善农村卫生环境。继续实施农村“家园清洁行动”,控制农村养殖业及农药、化肥、农膜等面源污染和工业污染,推进以“三清六改”为主要内容的村容村貌整治,逐步建立农村环境卫生保洁长效机制。
努力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事关广大农民群众的幸福安康,必须尽快惠及全体农民。要让群众方便看病。整合城乡卫生资源,完善城市医院对口支援农村医疗卫生工作制度,建立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重点推进县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建设,继续实施乡镇卫生院改造提升工程,支持村卫生室建设,向农民提供安全价廉的基本医疗服务。要让群众看得起病。巩固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步提高筹资标准和财政补助水平,坚持大病住院保障为主、兼顾门诊医疗保障;继续探索商业保险机构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管理体系,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扩大农村免费公共卫生服务和免费免疫范围,促进城乡居民逐步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努力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按照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要求,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逐步扩大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面;做好被征地农民的保障工作;完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到应保尽保,不断提高保障标准和补助水平;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发展农村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发展农村老龄服务和残疾人事业。
努力构建农村安全保障体系。安全和稳定是最大的民生。要全力保安全。总结提升“预警到乡、预案到村、责任到人”的防灾减灾工作机制,建立市、县、乡、村四级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的防汛指挥体系,提高预防和应对自然灾害水平;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和食品安全工作,加强重点领域、重点部位、重要环节的安全监管,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和食品安全事故发生。要全力促平安。拓宽农村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做好农村信访工作;深入开展农村法制宣传教育,深入推进依法治县、依法治乡、依法治村;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平安县、平安乡(镇)、平安村组、平安家庭”创建活动。
三、加强领导,确保农村改革发展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关键在党。各级党组织和各级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重中之重”意识,进一步增强做好“三农”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契机,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以改革创新的精神,不断提高领导农村工作的水平。
1、完善领导机制。从强化领导责任、激发干部工作热情出发,健全完善党领导农村工作的体制机制。一是领导责任机制。按照“责随职走、心随责走”的要求,健全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的领导责任,完善市领导联系挂钩县(市、区)和农村的工作机制,对农村改革发展的重点工作、重大项目、重要任务要落实到人、落实到单位,确保领导调度到位、目标责任到位、协调分工到位。二是各方配合机制。充分发挥党委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积极支持人大、政府、政协依法依规履行职能,进一步发挥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作用,进一步强化党委农村工作综合部门建设,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农村工作综合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三是考核评价机制。建立健全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把粮食生产、农民增收、新农村建设、耕地保护、人口计生、环境治理、和谐稳定等工作作为考核县乡领导班子绩效的重要内容;按照“五重五不简单”选人用人要求,选好配强县乡党政领导班子特别是主要负责人,做好从优秀村干部中考录乡镇公务员和选任乡镇领导干部的试点工作,形成更加明确的激励导向,充分调动各级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2、提升干部能力。农村改革能不能深化、发展能不能加快,关键看干部。要着力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研究“三农”、服务“三农”、推进“三农”的能力。一是驾驭农村发展的能力。引导各级领导干部认真查找当前制约农村发展的主要问题、主要矛盾,认真总结近年来我市农村发展的区域品牌、工作品牌,大胆创新农村发展思路,积极探索地方特色的农村发展新路子,不断提升推进农村产业化、规模化、制度化、均等化发展的能力。二是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继续鼓励干部到偏远山区、贫困村、工作推不开的基层一线,与当地干部群众一道排忧解难、化解矛盾,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三是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大力推进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实施村干部培训计划,力争全市所有村主干都能在三年内轮训一次,加快培养一支带领型、致富型、科技型的新型农村干部队伍。
3、夯实基层基础。农村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工作的基础。重点要加强三大建设:一是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以领导班子建设为重点、健全党组织为保证、三级联创活动为载体,深化拓展“双争双创”、“联建共创”、“红土先锋”等党建系列活动,探索在党员较多的村设立党总支、村居联合、以村带企、以企促村等党组织设置形式,推行在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建立党组织的做法,切实把农村党组织建设成为推动科学发展、带领农民致富、密切联系群众、维护农村稳定的坚强领导核心。二是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巩固和发展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在农村党员中深入开展“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活动,总结提升农村党员“定岗定责”、党员承诺制、党员“中心户长”、流动党员双向动态管理等好的做法,引导农村广大党员争当发展的标兵、改革的先锋、工作的模范。三是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坚持教育、制度、监督、改革、纠风、惩治相结合,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关口前移,更加注重做在平时、做在前头,扎实推进农村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以提升拓展“红土清风”品牌为抓手,制订出台乡村干部廉洁从政的有关规定,健全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和招投标制度,全面推进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党务公开,及时纠正、严肃查处一些地方存在的支农惠农政策不落实、损害农民权益等突出问题,以良好党风促乡风带民风。
同志们,我市农村改革发展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先行先试,在“两个先行区”建设中,积极探索闽西特色农村改革发展新路子,努力开创我市农村改革发展和各项工作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