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石子云 于 2014-7-21 14:06 编辑
跟贾陆英学《论语》里仁篇第5章 7月17日下午3点30分,《“论语”札记》作者贾陆英老师在老秘网“重温经典读书会”QQ群 49231471里面,就《论语》里仁篇第5章进行了讲解,具体内容整理如下。 一、原文释义 原文: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注释:恶(音wū乌)乎:何处,怎样; 违:离开、丢掉。造次:仓卒,匆忙; 颠沛:跌倒,比喻生活困难、窘迫。 译文: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人所盼望得到的,不依道的要求得到它,是不应该接受的;贫与贱是人人所厌恶的,不依道的要求摆脱它,是不应该摆脱的。君子如果抛弃了仁德,于何处成就君子的名声呢?君子是不会在吃顿饭这样短暂的时间内背离仁德的,在仓猝匆忙的时候必然是这样,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必然是这样。” 简析:本章孔子提出,求富贵,去贫贱,都要“以其道”,这才是行仁的方法。因此,君子随时随处都应坚守仁道。 二、以仁取道 问:一个人,怎样才能在面对富贵或贫贱的境域中,依然坚守仁道? 答:每个人都喜欢富贵,厌恶贫贱。孔子在本章中提出一个处富贵,去贫贱的基本原则,就是要“以其道”,这里的“道”,指的就是仁道。要做到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违背仁道的要求,就必须加强自身修养,在培养自己的仁德方面下功夫。仁德乃是人内心中的境界,它决定、支配并随时指导着人的言行。正因为如此,孔子才问道:“君子去仁,恶乎成名”?他才要求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也就是要随时随处坚守仁道。 本章的内容分为三节。 第一节,“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道”,此处指仁道,也指合于仁道的方法、途径。“处”,居所,引申为接受、享用之意。这一节记孔子教人处富贵的原则。虽然每个人都喜欢富贵,但是,如果富贵的获得不符合仁道,就不能接受。 第二节,“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这一节中的“不以其道得之”,历来有学者怀疑有误。理由是,“贫与贱”并非人所希望“得之”的,也不可能有“以其道得之”的贫贱。如汉代的王充在《论衡问孔》中认为:“当言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去之,不去也。”“当言去,不当言得”,此说不无道理。因古往今来并无确凿证据断定“得”字为误,所以《论语》的各种版本仍沿用了“得”字。杨伯峻先生在《论语译注》中说:“这里为什么也讲‘得之’,可能是古人的不经意处,我们不必再在这上面做文章了。”我把这句话译为“贫与贱是人人所厌恶的,不依道的要求摆脱它,是不应该摆脱的”,正是本着这一精神。 这一节记孔子教人去贫贱的原则。君子只能用符合仁道的方法摆脱贫贱,否则,不用正当的方法避免贫贱,则虽遭遇贫贱,也安于贫贱而不逃避。 以上两节,孔子从正反两面反复申说,使语气增强,意义更加明显。 第三节,“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孔子先以处富贵、去贫贱为例,说明凡事都要“以其道”;接着把自己所主张的道说出来。孔子的道就是“仁”,所以他说:“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而且,君子即使在吃顿饭这样短暂的时间内,也不应当背离仁道,无论是在仓猝匆忙的时候,还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都要坚守仁道。 这一节,孔子说明君子以仁存心,唯义是适,即使处在人生最艰难的逆境中,也不改其志,如此,才能承担君子之名。孔子的口气虽然令人感到有点夸张,但仔细想来,未必不应该如此。一个人的失节,往往都是一念之差。学习本章,我们应当认真思考,切实奉行孔子的教诲,切不可在一念之间,铸成一生中永远洗不掉的耻辱。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孔子提出君子应珍惜自己的名声,名声非常重要。人的一生,能获得一个好名声实属不易,而前提是懂得珍惜自己的名声,还要明白好名声的获得不是靠自吹自擂,不是靠文过饰非,而是靠自觉的修养,靠诚实的努力,靠一步一个脚印地实干。好名声的反面是坏名声,珍惜好名声,还要懂得坏名声的耻辱。孔子说:“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他认为,第一等的士人必须具备一个重要的道德观念,就是“知耻”,也就是知道羞愧和耻辱,它是一个人自尊心的重要体现,是人所具有的最基本的道德感。孟子说:“羞恶之心,义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这种道德感体现着人性的尊严,是社会正义的心理基础,孟子把它视为人与禽兽相区别的标志之一。康有为也说过:“人之有所不为,皆赖有耻心。”(康有为:《孟子微》 卷六)这也就是说,凡为善之心,皆起自人的正确的荣辱观念;凡为恶之念,皆起自人羞耻感的丧失,知耻对于人来说极其重要,一个“无耻之徒”,是什么伤天害理的缺德事都干得出来的。《管子》说:“礼义廉耻,国之四维。”把社会耻感列为立国的四大纲之一。耻感虽然是个人的羞耻之心,但是它关联的却不仅仅是个人的行为和品质,同时还关乎社会的治乱、国家的兴衰。人人知耻,则正义流行;人人无耻,则邪恶必然大行其道。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顾炎武说得好:“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日知录·廉耻》)一个社会,如果无耻之行不受谴责、无耻之人不受唾弃反而扶摇直上,无耻之风就会像瘟疫一样蔓延开来。这样的社会,必然是一个人性堕落的社会,是一个没有仁义、没有公正、禽兽横行的社会,国家岂有不亡之理!唯有举国之人皆知有耻,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才会避免蒙受耻辱;唯有从严治吏,坚决惩治fubai分子,党风、政风才会好转,社会正气才会发扬光大。 本章通过君子面对富贵或贫贱应坚守的道德底线,揭示出一个什么样的人生哲理? 答:孔子提出:君子面对富贵,要以道取之;面对贫贱,要以道弃之。富贵与贫贱,都涉及人的切身利益,而君子在富贵与贫贱面前必须坚守的道,则是指道义、大义。 《里仁》篇第1章,孔子提出“里仁为美”,要求君子以仁道自处,随时随地把仁放在心中。《里仁》篇第2章,孔子提出“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并告诫说,不仁的人不能长久地处于贫困中,也不能长久地处于安乐中。那么,一个人怎样才能“久处约”,“长处乐”呢?本章给出了正面的、明确的回答:获得富与贵,摆脱贫与贱,都必须符合仁道,君子要随时随处坚守仁德,不可有片刻违仁。 《里仁》篇许多章节中,都涉及到一个“恶”字,语境不同,意义不同,需要仔细辨析。 例一:“君子去仁,恶乎成名”的“恶” 字,音wū(为一声),何处。恶乎为宾语前置的介宾结构,一般用于动词之前,作状语,并决定着全句的疑问语气。“恶乎成名”?就是“于何处成就其名声”的意思。 例二:“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的“恶” 字,音wù(为四声),厌恶,憎恨。(详见里仁篇第3章) 例三:“苟志于仁矣,无恶也”的“恶”字,音è,坏事,罪行。(详见里仁篇第4章) 例四:“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的“恶”字,音è,粗劣。(详见里仁篇第9章,很快就会讲到) 三、以义取利 在上节课中,有网友提出:我们的理想信念怎样和自然规律、市场经济规律相互支持呢?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是无私奉献,但是经济规律是供给关系,讲究每个个体都是利己。我当时回答说:“经济规律是供给关系,讲究每个个体都是利己”,这样的认识是不对的。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是有规则,有秩序的,不是讲究每个个体都是利己,是提倡在规则范围内的双赢。包含着利己与利人,竞争与合作的精神。这个问题涉及到义利关系,也涉及到对市场经济的认识,需要讨论清楚。 义利关系涉及人的核心价值观,是儒学和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命题。义,是指按照反映社会整体利益和要求的规范行事,是个人对社会应尽的责任,是维护公道、公正、公平、公共利益;利,是指个人的某种好处、益处,是私心、私欲、私事、私人利益。孔子肯定人都希望富贵,厌恶贫贱,同时又要求按照义的标准来决定对富贵、贫贱的取舍,不以不合道义的手段求取富贵,也不以不合道义的手段摆脱贫贱。孔子并没有把义与利对立起来,他并不反对人们谋取正当的利益和富贵,他所反对的是那种见利忘义的行为。对于利益和富贵,他主张“见利思义”(《论语·问宪》)、“见得思义”(《论语·季氏》),“义然后取”(《论语·宪问》),取之有道。对于不合道义而来的富贵,孔子把它比作天上的浮云,不屑一顾。总之,义利相济、以义制利,是孔子对义利关系的基本主张。 如果认为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提倡自私自利”,那更是一种误解。的确,搞市场经济必然要引入竞争机制。由于市场本身的缺陷,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有不健全、不完善的地方,因而会产生见利忘义、以不正当手段谋取所谓“利益最大化”的行为,这只是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我们搞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现代市场经济,它既是契约经济,又是法制经济,与主张无序竞争的自由市场经济有着本质的不同。现代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是保护当事各方正当利益的实现。在这个“游戏规则”中,既包含有适度竞争的要求,也包含有互利合作的要求;既包含有通过正当手段获取自身利益的要求,也包含有允许对手获取正当利益的要求。现代市场经济所奉行的,是在“游戏规则”范围内,在适度的竞争中实现“双嬴”的理念。这种新的理念与“提倡自私自利”是毫无共同之处的。那种认为市场经济只讲赚钱、不问手段,讲不讲诚信无关紧要的观点,也是十分错误和有害的。一些人见利忘义,损害公众利益,丧失了道德底线。我们应该倡导: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企业家身上要流淌着道德的血液。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充分证明,只有创造一种使不同所有制、不同类型的企业既竞争又合作的机制和氛围,才会促进经济的繁荣和企业自身的良性发展。一个有眼光、有作为的企业家,也一定会是一个有气魄、有胸怀的人才,在他们身上所体现的核心价值观,必然是互利、共赢、团结、协作精神,而这种精神是绝不可能建立在狭隘的自私自利基础之上的。 坚持正确的义利观,也是我国外交政策的核心理念之一。习近平总书记访问韩国时的演讲,在谈到国际合作时提到了义利观问题,他说:“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我们要注重利,更要注重义。只有义利兼顾才能义利兼得,只有义利平衡才能义利共赢。” 重义轻利、先义后利、取利有道,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一以贯之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习近平同志秉承中华优秀文化和新中国外交传统,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提出在外交工作中要坚持正确义利观,并就其内涵作出精辟论述。他指出:义,反映的是我们的一个理念,共产党人、社会主义国家的理念。这个世界上一部分人过得很好,一部分人过得很不好,不是个好现象。真正的快乐幸福是大家共同快乐、共同幸福。我们希望全世界共同发展,特别是希望广大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利,就是要恪守互利共赢原则,不搞我赢你输,要实现双赢。我们有义务对贫穷的国家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有时甚至要重义轻利、舍利取义,绝不能惟利是图、斤斤计较。 习近平同志指出,对周边和发展中国家,一定要坚持正确义利观。只有坚持正确义利观,才能把工作做好、做到人的心里去。政治上要秉持公道正义,坚持平等相待,遵守国际关系基本原则,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为一己之私损害他人利益、破坏地区和平稳定。经济上要坚持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对那些长期对华友好而自身发展任务艰巨的周边和发展中国家,要更多考虑对方利益,不要损人利己、以邻为壑。 总之,义利观问题关系到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我们要从《论语》中,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结合实际,认真学习领会,把它贯彻到个人的成长进步和实际工作中去。 爱就一个字:市场经济,也可以叫契约经济,有诚信在里面的,这是不是也算道呢? 贾陆英:是的,讲诚信,就是道。 贝壳里的海滩:98年任湛江书记的陈同庆因走私和贿赂事件被抓,在案发后,有记者问,你收贿赂帮人升职,没感到不对吗?他回答说:以为是社会现象。 风一样自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养活了寄生权力的利益集团。 爱就一个字:楼上的,我到是不赞同你这一点,市场经济是要有法制保障的,不能因为出现了问题,就否定一切。市场经济,是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让要素尽可能向发挥效能更高的地方流动,这是市场的有利之处。自私自利,是人性所致 贾陆英:市场经济,是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让要素尽可能向发挥效能更高的地方流动,这是市场的有利之处。 ——是的,深化改革,就是要进一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让要素尽可能向发挥效能更高的地方流动,同时更好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 人间词话: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有道就是合乎仁道,合乎义。 鱼翔浅底:市场经济,我理解就是两条,一条是竞争,一条是规制,在共同规则下实现竞争最大化。 爱就一个字:人,为什么要修身,就是要尽可能消减这些不好的一面。两只手,无形手,有形手,这次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提法,就是要发挥好这两只手的作用。 鱼翔浅底:只怕有形手还是太厉害,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出不来。 风一样自由:有形的手确实挺管用,关键是改革的目的的什么,不能沦为自肥的天地,正视矛盾远比闭目塞听重要。 贾陆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但它还有不健全、不完善之处,需要深化改革。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需要澄清种种误解。 四、下节预告 原文: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注释:好(音hào号):喜爱。 恶(音wù误):憎恨,讨厌。 尚:动词,超过之意。 矣:同也,表示停顿。 盖:副词,大概之意。 译文:孔子说:“我未曾见到过爱好仁德的人和厌恶不仁的人。爱好仁德的人,是再好不过的了;厌恶不仁的人,他行仁德,不让不仁的东西加到自己身上。有人能把他一天的力量都用在修仁行仁上吗?我没有见过力量不够的。大概力量不足的人还是有的,我没有见过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