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我读经典的经验

[复制链接]
局中人 发表于 2014-7-20 11:02: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稿修改演播室---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
 
我读经典的经验
" J, s6 ]- _) \' l& |8 D
周保松

+ d$ v% C% s+ t/ I2 _) s
  自小喜欢读书,但从来没有人教过我怎么阅读,因此走了许多弯路。后来走上哲学研究之路,对着古今浩瀚典籍,更常有“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之叹,特别希望有人教我一点读书之法,但却一直少有机会读到这类文章。我的经验告诉我,知道什么是某个学科的经典并不难,难的是如何走进这些经典,并且学会从经典提供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和理解世界。不过,对此我并没什么捷径和窍门,以下只能略谈一点个人体会。
5 h+ G+ U1 p9 z: M) w
  第一,阅读要诚意正心。每本经典都是一个世界,每次阅读都是我们与这个世界的相遇。如果想进入这个世界,并欣赏到里面美好的风景,我们就要做好准备。例如读的时候要认真谦卑,对作者有一份感激尊重。一本书能在岁月长河经无数磨洗后仍然为人阅读,那它里面一定有些重要的智慧和洞见,值得我们重视。知性上的轻率和傲慢,往往会令我们与许多好书擦身而过。读懂一部伟大作品,是很不容易的事,甚至愈读愈见其难,愈读愈生敬畏。
# j* V( B( n. m% N' `8 x8 ~
  第二,捧起一本学术著作,我们最好带着以下问题来读:作者想处理什么问题?这个问题为什么重要?问题背后预设了怎样一种看人和看世界的方式?作者对他所设定的问题给出了什么答案?他所提出的支持的理由能否说服我们?如果不能,我们有更好的出路吗?一步一步回答这些问题,会有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一本书。
" q3 p- L4 G! R) X" e+ D
  第三,宜慢读细读,不宜速读粗读。人文社科著作,尤其是政治哲学著作,大部分牵涉到抽象的概念,严谨的逻辑和环环相扣的论证。所以,要习惯慢咀细嚼。读一遍,不懂,再读。再不懂,再读。一篇文章反反复复读数十遍,然后才略有所得,是常事。如果贪多务得,囫囵吞枣,最后可能只是记下一堆似懂非懂的术语,在思想上的收获却可能甚少。

  I9 D+ T- y# v# K2 x6 d3 N
  第四,无论放在我们面前的著作多么伟大,都不宜用一种崇拜甚至膜拜的心态去读,更不要认定这些著作所说必然是真理。在任何时候,都不要盲从权威,不要失去自己的判断力和批判性。我们当然可以相信某套理论或坚持某种立场,但一定要有充分的理由支持。不仅对待经典如此,对待自己的老师,也应如此。“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理应是追求学问的基本态度。就此而言,要有真正的阅读,必须先培养出独立的人格和独立的思想。

; f/ W6 `2 g& T0 d
  第五,如果能力和条件许可,最好多读外文原典,少读译本。也许开始时很慢很吃力,但我的经验告诉我,这绝对值得。与此同时,最好习惯阅读经典作家的原著,而不是只读诠释这些著作的二手文献。还有就是要学会群读,而不只是独读。例如办个读书组,几个人一起读一本书,然后彼此讨论互相交流。我多年来办读书组的经验告诉我,只要持之以恒,这是最愉悦、收获也最大的读书方式。
9 i1 M5 B. C3 Q& t
  第六,不要强求自己读一些根本读不进去或完全找不到共鸣的著作,无论这些著作受到多少人推崇。阅读的主要目的,是享受其中的乐趣。如果读来味同嚼蜡,乐趣全无,那倒不如先放下,改读其他。世间并没有什么非读不可的书,也不见得有一本适合所有人,因为我们每个人都不一样,各有自己的兴趣、个性和人生追求。

' x6 H4 U' r! j2 d7 u& `
' U: v: t, {: ~1 U0 v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

5 s& R# d: w% z0 v) m1 c! G/ C* m% ~0 }
  在这个一切讲求快和效率的即食年代,以上这些读书心得,或许显得不合时宜。但慢慢读,慢慢体会,慢慢在阅读中学做人,我觉得也不错。

: O+ t; l' H0 r5 X2 A; d) k# s
标签:经典的
 

精彩评论9

正序浏览
余之舰 发表于 2014-7-29 08:53:58 | 显示全部楼层
 
公文写作百法例讲
不要强求自己读一些根本读不进去或完全找不到共鸣的著作,无论这些著作受到多少人推崇。很实在的读书经验,建议加精置顶!

点评

按张兄说的办  发表于 2014-8-2 23:05
 
趋势 发表于 2014-8-2 21:43:56 | 显示全部楼层
 
老秘网虚拟稿费
阅读的主要目的,是享受其中的乐趣。如果读来味同嚼蜡,乐趣全无,那倒不如先放下,改读其他。世间并没有什么非读不可的书,
 
zxb 发表于 2014-8-3 15:39:34 | 显示全部楼层
 
专业写文章
不要强求自己读一些根本读不进去或完全找不到共鸣的著作
 
大官人 发表于 2014-8-3 18:42:13 | 显示全部楼层
 
经典著作是几千年沉淀下来的精华,要实现读懂并应用与现实,就必须下决心精读细研,也就是反复思考,尽可能变成自己的东西。
 
学习时报摘记 发表于 2014-8-4 11:01:04 | 显示全部楼层
 
开卷有益与开卷有疑# M+ u6 n$ ]7 I5 }( U

; L' c2 c: k2 _; t0 q9 S    古语云:“开卷有益。”此话听了几十年,不能说没有道理。但是,古人又云:“尽信书不如无书。”孟老夫子当年对此还有过一番解释,说是我们对孔老先生整理过的经典尚且不可尽信,又何况其他呢?可惜自孔孟之后,中国的读书人多半早忘了孟子的这一教诲,不仅死读书,而且每每将前人的言论语录集为经典,自己天天读不说,还要求后代顶礼膜拜,一生奉读,从中体味其微言大义,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武器。
3 F4 _; o* ^2 r% |! |
. _  o& I+ T+ C4 t8 H5 W$ O6 h" u  俗话说:“距离产生美”,“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些话都包含着一个重要的真理,就是人们在看事物时,只有保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的距离,才容易做到客观公正。中国人研究中国史,再加上研究中国近现代史,不仅空间距离拉不开,时间距离也拉不开,要想真正做到客观公正,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更何况,时间上越近,政治上的掣肘和顾忌越多。不仅许多档案看不到,就是看到了,也很难无所顾忌地按照历史本来的面貌直言不讳。凡此种种,都使得今天我们中国人自己写自己的历史著作、历史读物,尤其是写中国近现代史的著作和读物,存在着很多严重的问题,需要读者多抱一种怀疑的态度,多问一些为什么,而不宜抱着“开卷有益”的态度,取“拿来主义”,以至于更加深了我们主观武断的倾向,被太多的“清癯”们误引到非历史的道路上去了。# I. K! C- `8 h4 F
  摘自杨奎松《开卷有疑:中国现代史读书札记》
 
周杰伦 发表于 2014-8-4 15:31:05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这个一切讲求快和效率的即食年代,以上这些读书心得,或许显得不合时宜。但慢慢读,慢慢体会,慢慢在阅读中学做人,我觉得也不错。
 
品茶论道 发表于 2014-8-4 17:16:28 | 显示全部楼层
 
喜欢读书,只是现在越来越浮躁 了。看到这篇文章,还是有所启发的。
 
一个人的多年 发表于 2014-8-4 21:29:13 | 显示全部楼层
 
受教颇深,指点迷津!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4粉丝

23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