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他各项事业一样,调查研究工作也随着社会发展而与时俱进。当前,基于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革命的强大推动力,调查研究开始显现出鲜明的多元性、系统性、延展性、革新性特征。其中较为明显的趋势大致如下: 一、海量信息与精准信息的结合 海量信息是在互联网时代、由人类日益普遍的网络行为所伴生的非传统结构和意义的数据,人们形象地称之为“大数据”。海量信息具有体积巨大、类型繁多、速率极高、效度较准但是价值密度低的特点。基于这些特点,一方面要积极发挥海量信息的特长,通过梳理信息流获取网络舆情、民意取向等,并借助先进的技术工具实现与舆情的互动;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其“偏爱潮流”“不懂背景”“过分解构”等局限性,转而依据科学的政策分析模型,采用局部的精准信息(中小数据)来识别问题,梳理关联关系,回溯和分析问题根源及影响因素。二者的有机结合才能保证信息的全面性和可用性。例如,2014年两会期间,我们借助词云技术,在网络各类论坛等信息库中抓取高频词句,对两会期间的热点话题进行聚焦,获取了舆情信息流。之后,又利用官方微信、微博进行“微调查”,就公众关注的房价、交通、户籍、养老、空气污染等问题,在北京、上海、广州选取了2184个样本,进行了精确的信息采集。由此形成的关于公众政策需求的民意调查结果,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两会特别节目《直通北上广》中播出,引起社会各界反响。 二、线上、线下等多元研究方法的应用 在上述海量信息和精准信息充分供给的前提下,传统的研究方法开始面临新的挑战。仅仅是简单定量、定性分析手段已经难以满足处理超大规模信息的需求。近年来,逐渐涌现出一系列计算机技术、管理科学、人工智能和行为科学相结合的多元研究方法,不仅能够为决策者提供决策所需要的数据、信息和背景,而且能产出高质量的问题识别结果、决策分析路径以及更加可操作的决策建议,极大提升了决策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我们可以将这些研究方法分为两类,一类是与新兴的网络和通信技术密切相关的线上研究方法,例如词云分析、网络社区测试等,这些研究方法通常需要与第三平台(无线互联、云服务、社交媒体与大数据)紧密结合;另一类是传统的线下研究方法,例如调查问卷、深入访谈、焦点座谈、二手资料研究、标杆研究等。两类研究方法的初步结论相互对比、相互印证、整合运用,会使调查研究更具科学性。例如,2013年,我们受委托连续第五年开展“文化遗产与公众生活调研”项目。调研中新增了在线调研环节,选取了“中国式‘到此一游’”等12个相关热点事件设计为微话题,通过新浪微博、腾讯微信等SNS社交网络与中国文物网、人民网文化论坛等网络文化论坛进行投放。研究人员线上与广大网友进行积极互动,获得了超过十万条转发,进一步扩大微话题的传播范围与影响力。同时,项目组抽取了全国十个不同规模的城市开展线下调研,对公众日常生活中的文化遗产认知及态度、对政府相关工作的评价和期待进行了调查。线上线下研究方法的结合最终为该项目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撑。 三、单一问题短线研究与综合问题长线研究相结合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正处于重要转型期。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公共事务复杂性增强,新的问题和挑战不断涌现。单一问题的调查研究很难应对这一形势的要求。因此,在当前的调查研究中,不仅要强深度,也要强调广度,尤其要注重对于多问题的综合研究。借助招投标工作中常用到的“长名单”和“短名单”,可以更加形象地说明这一思路——在某一特定领域或话题下,先使用调查研究方法了解公众所关注的内容,形成“问题长名单”;然后再根据目前宏观政策方向、特定阶段改革重点以及可掌控的实际资源,选择其中具有紧迫性、需要优先解决或者具有代表性、需要细致剖析的个别问题,筛选出“问题短名单”。在接下来的政策研究中,“长名单”作为政策环境或背景,“短名单”作为政策焦点。二者结合得出更有前瞻性、整体性的问题解决方案。例如,2011年,我们在广东某区“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创新策略”项目中,第一个环节就是对问题进行判断和描述。项目组通过案头分析、政府职能部门座谈会、向公众发放调查问卷、组织社会管理创新“我支招”提案活动等形式,列明“长名单”,梳理出了当前该区主要社会矛盾、社会问题及其具体表现形式。接下来,根据问题频率及受重视度筛选了其中若干问题形成“短名单”,就这些问题采用深度访谈、标杆分析等方法予以解读和创新策略设计,并最终形成了行动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