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全市形势] 扬州市农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复制链接]
秣陵 发表于 2014-7-11 09:00: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文写作培训班


“十一五” 时期,扬州市农业发展经受了宏观经济形势急剧变化、农产品市场大幅波动、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等严峻考验,取得了较好的成就。“十二五”是全市发展现代农业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扬州特点”的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抓住有利农业发展重大机遇,按照中央、省提出的依靠工业化致富农民,城市化带动农村,产业化提升农业的思路,提出《扬州市农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第一章 “十一五”期间农业发展基本成就与经验


过去的5年,全市各地认真落实中央和省扩大内需一揽子计划和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积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全面完成了“十一五”农业发展的目标任务,为“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扬州”和促进扬州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主要成就

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一是粮食生产稳步上升。粮食连续7年增产。2010年全市粮食总产287.09万吨,比2005年增长26%。二是蔬菜生产逐年扩大。已有蔬菜基地面积53万亩,复种面积126万亩,总产量220万吨;三是水产养殖特色明显。全市养殖面积近113万亩,比2005年增加6.1万亩;其中特种水产养殖达95万亩,占84%,全市水产品总产量达38万吨,比2005年增长了5.2%。四是规模养殖比重明显提升。全市畜牧规模养殖每年以5个以上百分点的速度快速推进。生猪、肉禽、蛋禽、奶牛规模养殖比重分别达65.4%、77.4%、79.9%和100%。

2、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一是区域产业特色更加凸显。5年来,各地依托产业优势、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强化规划引导,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初具规模,形成了沿江蔬菜花木、里下河水产水禽水生蔬菜、丘陵地区茶果食草畜禽和城郊都市农业四大区域化产业板块布局。除粮食外,宝应的荷藕、河蟹、生猪,高邮的高邮鸭、罗氏沼虾、扬州鹅,江都的花木、蔬菜,仪征的茶果和邗江的禽业等均已成为产业规模超10亿元的县域特色产业。二是农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养殖业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47.5%,种、养业各占半壁江山。三是高效农业进一步发展。5年来,全市新增高效农业面积168万亩,全市高效农(渔)业总面积达253.9万亩,占耕地比重达38.2%,高效渔业占养殖水面比重达70.2%;新增设施农业面积38万亩,总面积45万亩,占耕地比重达6.8%。四是休闲观光农业取得突破。建有休闲观光农业点108个,规模以上休闲观光农业点37个,2010年全市休闲观光农业年营业收入5.4亿元。

3、农业发展方式进一步转变。一是农业经营方式进一步改善。以海峡两岸(扬州)农业合作试验区为载体,以亮点工程为抓手,农业园区快速发展,园区总数达561个,入园企业(大户)2430个(户),总面积77.8万亩,带动辐射面积达178万亩。二是农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发展到352家,5年增加了148家,其中市级以上90家,省级以上20家,国家级3家,形成了优质粮油、蔬菜、畜禽、水产、林木等“五大加工企业集群”。全市已有各类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7家,年交易额105亿元,其中1家被列入省级重点市场。三是农业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五年来,肥料利用率提高了5.1%,农药施用量下降25%;秸秆全面禁烧,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0%左右,麦套稻每年推广面积稳定在80万亩以上,人畜粪便无害化处理率达70%,土壤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均有了不同程度上升,耕地数量与质量持续下降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5年新建户用沼气池近4万只;新增造林62万亩,是前30年造林面积的总和,平均成活率、保存率达90%。“十一五”期间,全市共新建湿地公园10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3个,新建湿地保护区5个,湿地得到了有效保护。四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全市未发生一起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2010年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达97.4%,比2005年提高了5.13个百分点,全市“三品”产地面积429.18万亩,比2005年增加99.05万亩。全市有效期内“三品”品牌883个,比2005年增加471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651个、绿色食品148个、有机农产品84个。五是农产品竞争力不断增强。全市已有中国名牌农产品、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农产品各1个,省名牌产品14个,省名牌农产品7个。宝应县获得了“全国有机食品基地建设示范县”称号,江都市获得了首批“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示范县”称号,宝应、高邮和江都分别成功创建全国荷藕、稻麦和粮油绿色食品(原料)基地县。“扬州鹅”2006年通过了国家级品种审定,“苏邮1号” 蛋鸭配套系2010年通过了国家级品种初审。高邮鸭蛋、宝应荷藕先后被列入国家原产地域保护。

4、农业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一是依法行政水平进一步强化。农业各项政策得到有效落实,依法行政各项制度逐步健全,农业综合执法体系基本建立。二是农业项目投入取得突破。千方百计多渠道争取财政资金用于农业。5年来,争取农业项目近1300个,争取资金24.98亿元。三是农业利用“三资”取得新进展。规划建设了海峡两岸(扬州)农业合作试验区,并以此为平台,开展10多次农业招商推介活动,吸引了福建超大、台湾王将等项目在扬落户。5年来,全市农业利用三资项目3860个,其中外资项目360个,内资项目3500个,合同利用外资8.28亿美元,内资253.79亿元。四是农业科技支撑水平进一步提高。农业科研能力显著增强,100多项农业技术获得国家、省、市级奖励,其中获得国家级12项,省、部级23项。五年共引进新品种200多个,建设国家、省、市级科技示范园(项目)47个,全市农业优良品种和新技术推广覆盖率达85%和90%,组织实施农业科技计划项目104项。五是农业服务水平提升速度快。每年农业实用技术培训10万人次以上,培训农民50多万人次。市、县、乡(镇)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农业信息服务平台不断完善;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在全国推广;社会化服务水平稳步提高,扬州的植保社会化服务全省前列,统防统治覆盖率达60%,被称为“扬州模式”。

二、基本经验

“十一五”时期我老秘网市农业的持续较快发展,为“十二五”和今后一段时期农业的持续发展积累了经验。

1、坚持提升农业战略地位与加大农业投入相结合。“十一五”期间,全市坚决执行党中央“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牢固树立“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指导思想。认真执行实行“三个高于”、“三个继续高于”、“三个明显高于”到“三个大幅度增加”、“确保三个优先”的投入政策,出台和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财政投入逐年增加,三资投入增多。

2、坚持稳定粮食生产与发展高效农业相结合。根据中国国情和江苏省情,结合扬州实际,确立 “保证全市口粮基本自给”的粮食安全目标,全面落实各项补贴政策,保证生产面积,主攻单产。同时,大力推进农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加快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提高农业效益、增强农业竞争力。

3、坚持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相结合。大力实施农田水利建设、土地整治、中低产田改造等工程建设,不断改善农田灌溉条件,提高农业防灾抗灾能力。同时,不断提高农田生态环境,合理利用农业资源,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农业与环境的协调、持续发展。

4、坚持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安全提升相结合。加快良种良法的推广,注重农作制度创新,强化科技知识更新。全面推进农业依法行政,建立和落实政策性保险措施,降低生产风险,提升农业安全生产水平。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水平,贯彻“从农田到餐桌”全程质量控制的方针,为农产品的生产安全、贸易安全和消费安全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第二章 “十二五”农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十二五”时期,是我老秘网市农业发展继往开来的关键阶段,也是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要时期,更是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有利时期,扬州农业发展面临诸多机遇。同时,“十二五”农业发展面临的形势极为复杂,改造提升传统农业的任务十分繁重,扬州农业发展又面临诸多挑战。

一、重大机遇

1、战略地位更加突出。工业化、城镇化水平提高,必然要求农业提供优质原料、劳动力农村市场;现代生活水平提高,要求农业提供更多优质化、多样化的农产品;农业的生态保护、休闲观光和文化传承等功能更加重要;农业对稳定物价的影响举足轻重,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

2、政策支持更加有力。随着统筹城乡发展的长效机制逐步完善,强农惠农政策支持水平将进一步提高,农业投入力度将进一步加大,农村金融服务将逐步改善,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将进一步提高。

3、发展基础更加牢固。农业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服务能力稳步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将逐步增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市场体系将更加健全,农业从业人员素质将逐步提高,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将得到合理保护,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更加牢固。

4、发展环境更加优化。经济发展方式的整体转型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创造了有利条件。扬州正加快宁镇扬同城化,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农村改革进一步深化,为我老秘网市农业产业转型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先后出台了加快农业农村工作的决定和意见,为推动我老秘网市现代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主要挑战

1、发展机制还不适应。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滞后,土地、资金、劳动力等要素尚不具备城乡对接条件,制约了农业结构调整升级。农业投入缺口仍然较大,农村金融服务网点少,对农业生产支持力度不够,农村土地流转困难,制约了农业规模经营的快速扩大和农村劳动力转移。

2、产业体系还不健全。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水平仍然较低。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少,加工水平低,带动能力不强,高技术、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产品少。

3、服务体系还不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薄弱,农业科技推广难以到位。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带动能力较弱,缺乏产前、产中和产后社会化服务,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低。

4、物质装备有待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局部改善,整体恶化势头没有明显改变;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抗自然灾害能力弱;农产品质量安全基础薄弱,存在的隐患较多;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第三章  “十二五”规划建设目标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大力实施农业依法行政,以实现农业现代化为主攻方向,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促进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为重点,强化政策、科技、装备、基础设施等支撑,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确保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显著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为全力打造创新扬州、精致扬州、幸福扬州作出贡献。

二、建设原则

1、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中心的原则。坚持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根据各地的资源、地理、气候、经济状况,坚持高起点、高标准、上规模,形成区域优势。要立足本地,面向国内外市场,积极稳妥地发展适销对路的产品。

3、创新体制机制的原则。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加快发展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加大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力度,加快农村金融改革步伐,大力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4、依靠科技进步的原则。通过加快品种改良和新品种开发推广,加快农业高新技术的开发和实用技术的普及,加快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适应国内、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

5、产业化发展的原则。坚持生产、流通和加工一起抓,以生产促流通和加工,以流通和加工带动生产。

6、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坚持走资源集约、资本密集、技术密集型农业发展之路,促进农业转型升级。

三、建设目标

1、主要农产品稳定供给。到2015年,粮食总产量稳定在250万吨,油料总产量10万吨;蔬菜总产量350万吨;实现肉类总产量25万吨,禽蛋产量15万吨,牛奶产量1.5万吨;实现水产品总产量40万吨。

2、农业整体效益不断提升。到2015年,全市农业总产值达到342亿元,农业增加值达到172亿元以上,年均分别增长4%。

3、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到2015年,高效农业面积占耕地比重达到40%以上,设施农业比重达10%以上,高效渔业面积占养殖水面比重达到80%以上。全市种植业与养殖业产值比调整为45:55 ,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超过2:1。

4、产业化经营水平进一步提高。到2015年,全市规模龙头企业达350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年销售收入达300亿元以上,出口创汇8亿美元以上,建成年销售10亿元以上龙头企业5家;建成年成交额15亿元以上的农产品批发市场3家。

5、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到2015年,全市农业优良品种和新技术推广覆盖率达85%和90%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

6、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到2015年,全市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基地面积占比达85%以上;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综合合格率达到98%以上。

7、农业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全市新增森林覆盖面积3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3%以上,全面建成国家森林城市;全市所有行政村全面建成省级绿化合格村;全面完成高宝邵伯湖湿地保护工程,建立省级湿地公园2-3个。新增沼气用户4万户,新建联户沼气工程30座,沼气工程100处。农业面源污染物COD、总氮、总磷年减排5%以上。

四、重点产业

结合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十二五”期间,我老秘网市农业发展重点主要是培育七大优势主导产业:

1、优质粮油产业。以确保全市城乡居民口粮安全、优质供应为目标,积极调整粮油生产布局,大力发展优质粮油产业,提高作物经济效益。通过培育推广高产优质品种和研究示范集成技术,提高产量,降低成本;扩大经营面积,提高规模效益;实施全程机械化,提高劳动生产率;延长粮油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到2015年底,建成250万亩优质水稻生产基地、200万亩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基地、特用粮20万亩,油菜种植面积80万亩。

2、高效蔬菜产业。大力发展高效设施蔬菜产业,合理控制农作物生长发育的生态条件,充分利用土地、光、热、水、养分和空间等资源,减少有害生物的危害,实现蔬菜产业高效、高产、优质、安全、标准化生产。到2015年底,建成蔬菜生产基地75万亩,其中水生蔬菜20万亩,旱生蔬菜55万亩,建成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65万亩。

3、规模畜禽产业。根据动物生长发育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综合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优化组合养殖方式,以工业化生产方式安排生产,发展布局集中、生产密集、资源节约、污染控制、效率提升的集约化规模养殖业,充分发挥养殖群体的生产潜力。到2015年底,生猪出栏量150万头;奶牛5000头;家禽饲养量7500万只,其中水禽饲养量3500万只。畜禽规模养殖比重达80%。

4、生态花茶果产业。大力发展沿江、沿河、沿丘陵花木茶果高效林业产业,将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国家森林城市建设紧密结合,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林业生态支撑。2015年底,全市花茶果高效林业总面积达30万亩。

5、特色水产产业。发挥资源优势,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重点发展蟹(大规格蟹)、虾(罗氏沼虾、克氏螯虾、青虾)、鳖(仿生鳖)等特种水产品养殖,积极发展长江名贵鱼、观赏鱼,组织实施鱼虾池基础设施改造工程,大力推广健康生态养殖技术和混套养、罗氏沼虾—种草养鹅轮养模式,提高养殖效益。到2015年底,全市水产养殖面积发展到120万亩,其中特水养殖面积达102万亩,水产品加工量达5万吨,加工产值达12亿元。

6、农产品加工业。以提高农产品的加工增值率为目标,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积极培育壮大出口创汇型龙头加工企业,提高农业产业化和外向化水平。到2015年底,全市规模龙头企业达350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年销售收入达300亿元以上,出口创汇8亿美元以上,健全优质粮油、特色畜禽、出口蔬菜、水产品加工和林木产品加工等五大加工集群,拥有有机农产品品牌50个、绿色食品品牌180个。

7、休闲观光农业。充分利用沿江、沿河、环湖生态农业自然生态景观,配套建设一批旅游服务设施,建设一批集观光休闲、文化科普、体验参与、旅游度假等功能于一体的农业观光休闲基地。到2015年底,全市开发建设建成森林公园、生态农庄、农(渔)家乐等以田园风光为主,寓休闲、健身、教育于一体的生态观光农业基地50个以上。

8、种质资源产业。充分发挥我老秘网市扬州大学、里下河农科所、省家禽所技术优势,着眼长三角地区雄厚的科研实力和人才资源,面向国内外技术市场,以现代生物技术和常规育种技术为支撑,培育一批自主产权新品种,以规范化标准化为切入点,建设一批一流繁制种基地,以种业企业为核心载体,打造一批种业企业,提高我老秘网市农业核心竞争力,力争到2015年,建设现代种苗工厂15个左右,年产种子0.8亿公斤,年供种苗2.5亿株。

五、重点建设工程

1、粮油高产增效创建工程

围绕保障农产品基本供给目标,强化惠农政策落实,加强粮食生产基础建设,通过高产增效创建,推进粮食生产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实现粮食生产大面积平衡增产。实施粮食高产增效工程,实行部、省、市、县共建,同时,积极争取地方财政的投入,每年实施20个万亩示范方。一是示范高产优质多抗新品种。大力推广高产、优质、多抗新品种,明确各区域主体品种。二是实行良种良法配套。因地制宜集成、配套、创新高产栽培技术体系,大力推广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机插稻高产技术、秸秆还田高产技术、小麦(少)免耕高产栽培技术、专用小麦品质调优技术、油菜轻简栽培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控等技术。三是普及科学施肥。全面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围绕测土、配方、配肥、供肥和施肥等基本内容,大力推进农民应用配方肥。四是实施专业化服务。全面推进专业化服务,实行统一供种、统一育秧、统一机插秧(播种)、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肥水管理,提高标准化生产管理水平。五是推进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等优质粮食产品,积极开展订单种植,积极探索建立合作社、粮农协会等经营模式,打造精品名牌。

2、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工程

以国家相关农业产业政策为导向,以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带动当地农户共同致富为己任,以推动现代农业朝着集约化生产、规模经营、提质、增效为目标,以亮点工程建设为重点、加快邗江建设“现代农业展示中心”、江都“现代蔬菜产业园”、高邮“高邮鸭产业园区”、宝应“宝应湖有机农业开发区”、仪征“枣林湾经济林果高效农业基地”等15个现代农业园区,发挥省、市、县(市、区)三级高效设施农业项目的扛杆作用,按照设施农(渔)业建设标准,推进高效设施农(渔)业建设,加速连片高效设施农业标准化改造,加快新型农业设施推广引用,引领全市现代农业的发展。

3、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工程

一是加快农产品标准化体系建设。进一步健全农业标准体系,狠抓各类标准的制订、修订和引进,力争做到与国内外先进标准相衔接,充分体现标准的导向性和实用性。二是加强农产品质量监测和信息发布制度建设。按照布局合理、功能完备、服务便捷的原则,健全农业质检机构和农产品质量检测网络,切实增强市场主体的自检能力,加强产品质量抽检,完善例行检测制度,开展经常性抽检,及时公开农业投入品、初级农产品质量状况,例行发布检测信息。三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建设。广泛推行产地标识、条型码等产品标识办法,使农产品置于全方位监督之下,使生产者更加自觉和注重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同时,认真做好国家级、省级名牌产品、市级知名品牌产品、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国家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申报,进一步培育一批农产品知名品牌,做大做强无公害、绿色食品产业。四是全面实施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全面推行农产品生产记录制度,建立和完善农产品产地准出制度,对不符合质量要求的农产品,坚决不允许上市销售。制定《扬州市农产品市场准入管理办法》,在全市实行索证索票是、入市登记和分类查验检验制度,对票证齐全的,实行入市检测。

4、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工程

一是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建设。进一步健全基层动物防疫机构,逐步实行防疫、畜产品安全监督人员区域派驻制度。强化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认真落实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责任制,全面推行动物防疫联场带户、免疫标识与台帐管理、动物防疫巡查、免疫密度定期评估与效果定期监测等制度,加强督查检查。加强动物和动物产品检验检疫和流通监管,落实市外调运牲畜、水产苗种的风险评估、市场准入、定点调运、产销联防和检验检疫等措施,严密防范外来疫情传入。二是加快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和植物检疫建设。加强植保植检队伍建设,完善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植物检疫防疫体系、农药安全使用保障体系和植保技术推广应用体系,提高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水平。加大稻飞虱等重大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控力度,高度重视农业重大外来有害生物、检疫性病虫害防控工作,切实加强加拿大一枝黄花、红火蚁以及葡萄根瘤蚜等疫情的监测和流通监管。组织开展重大植物疫病防控行动,保障农业生态安全。

5、城市森林建设工程

围绕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标准,大力开展林业生态建设,全市森林资源总量得到明显增长,环境得到较大改善。在全市重点实施绿色城市、绿色通道、绿色村镇、绿色林网、绿色丘陵五大森林生态工程,经济林建设、速丰林基地建设、森林资源综合利用三大森林产业工程,生物多样性保护、有害生物防治、森林防火、森林抚育管护四大森林健康工程,湿地保护与恢复、湿地合理利用两大湿地保护工程,森林公园建设、森林旅游开发、森林文化建设、全民义务植树四大森林文化建设工程,确保2012年前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成功。建立健全政府导向投入、企业主体投入、社会广泛投入的多元投入机制,积极吸引国内外资金投向林业生态建设和林业产业发展,加快森林资源的培育、保护和利用,全面提升整体绿化水平,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

6、龙头企业提质工程

一是提高龙头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提质升级。通过项目扶持,积极引导和支持龙头企业建立技术研发机构,加强产、学、研结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全程跟踪省科企对接,新创一批省高新技术企业,筛选一批农产品加工重大项目,争取列入国家和省里的科技相关重点项目,鼓励科研单位和科技人员通过技术承包、技术入股、技术转让等形式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二是扩大龙头基地规模,突出组织创新。积极引导龙头企业通过土地流转、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租赁反聘等形式,在农产品优势区域,发展“公司+基地+农户、协会+基地+农户、市场+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建设一批与加工企业相配套、示范效应大、标准化生产好、带动面大的农产品原料基地,重点加快农产品基地建设,重点龙头企业从基地采购量占加工量比重达到70%以上。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成立农产品行业协会,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村经纪人来进一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对带动基地作用明显,与农户利益联结紧密的龙头企业要优先予以扶持,发挥龙头企业在统一供应生产资料、统一技术指导、统一产品订单收购方面的作用,带动基地提高结构调整水平,推进规模化、品牌化和外向化,推进产业化开发进程。

7、新一轮菜篮子建设工程

按照“市场调节与政府调控相结合、产区与销区统筹发展、能力建设和机制创新并重、生产发展和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原则,建立起政府投资为引导、农民和企业投资为主体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吸引社会资金参与“菜篮子”产品生产、流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生产能力建设,积极完善市场流通设施,创新调控保障机制,实现“生产稳定发展、产销衔接顺畅、质量安全可靠、市场波动可控、农民稳定增收、市民得到实惠”的建设目标,抓好肉、蛋、奶、鱼、菜、果等产品生产,认真建设蔬菜园艺产品标准化设施生产基地、建设畜禽规模化养殖场(小区)、建设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基地)、建设“菜篮子”产品加工集中区、建设“菜篮子”产品市场体系五大建设重点。城区实施“1161”工程,即保证城区100万人,每天消费1斤蔬菜,自给率达到60%,建立一套有效的蔬菜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在市区新建1万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对现有1.2万亩老菜地进行改造提升。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实现生产布局合理、总量满足需求、品种更加丰富、调控保障有力、周年供应均衡;建设水平稳步提高,“菜篮子”生产基地建设得到加强,流通条件进一步改善;产区和销区的利益联结机制基本建立,现代流通体系基本形成。

8、农业科技创新工程

一是加强农业科技攻关和应用研究。加强与国内外农业科研的合作,加强协作攻关,力求在种子种苗、标准化生产、质量安全管理、农产品精深加工、资源综合利用和生态开发技术等方面取得新进展,加快形成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有扬州特色的集成技术,努力提高科技研发的水平。要加速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全面向农业渗透,大幅度提高农业科技整体水平。要十分注重农业科技新成果转化应用,不断地提高农业产业的科技含量。二是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继续实施农业粮食丰产工程、科技计划和星火计划,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扩大测土配方施肥、稻麦油轻型栽培、病虫害综合防治等种养结合、立体经营、高效生态种植技术、农业抗灾减灾技术和以沼气为纽带的能源生态技术的应用。

9、农业面源减排工程

一是减控种植业污染物排放。加快推广配方施肥、平稳施肥、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制定切实可行的化肥、农药年度减量计划,从源头上减控种植业污染物。通过对现有农田、沟、渠、塘的生态化改造,建立种植业污染物生态拦截及生态减“富”系统。二是减控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推进农村人畜化粪便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利用,推广循环农业技术,在生活取水区及重要滨河、滨湖地带划定生态带禁养区。三是减控农村生活污染物排放。大力发展沼气,实施“三清”工程,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建设村级污水处理池或污水生态净化塘。四是生态增容。通过大力发展林业,加强湿地保护,不断提高农业生态环境容量能力。五是建立农业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以科学的农业环境监测结果,为农业污染物减排工作提供考评依据。六是南水北调东线源头湿地保护与恢复建设。建立并完善应急预案体系,积极做好“禽流感”的监测和预防工作。加强湿地保护能力建设,特别是要加快项目区各保护站、点的建设速度,使项目区的保护管理工作做到目标明确,管理有力。积极开展科研监测工作,为有效地开展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形成全社会对保护湿地的广泛认同。

10、农业服务能力的提高工程

一是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完善市、县、乡三级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引进和培养农技人员,提高素质,改进服务手段,创新服务方式。二是积极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构建农业技术推广、安全生产、农民培训、便民利民服务、突发事件处置等公共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统防统供、农产品营销、农业文化旅游等社会化服务,探索建立农业综合信息中心、农业国际国内合作交流中心、农业投融资中心、农产品物流中心等高端农业服务业集聚区,走专业化、系统化服务之路。


第四章  “十二五”发展农业的主要工作措施


根据建设“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现代农业的要求,结合扬州农业实际,未来五年,重点突出抓好“加快推进六个体系建设”:

1、推进扬州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建设,进一步优化农业结构。一是稳定优质粮油产业生产。以确保全市城乡居民口粮安全、优质供应为目标,通过加快标准粮田建设和高产技术的攻关推广,培育推广高产优质品种和粮食高产创建为带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建设以确保粮食安全,拓展结构调整空间。二是加快特色产业集聚。充分发挥我老秘网市农业资源优势和交通区位优势,切实加强特色农产品产业带和产业特色区域建设,加快发展高效蔬菜、规模畜禽、花茶果、特色水产等五大产业,着力建设市域环路现代高效设施农业产业带,大力推进沿江地区蔬菜花木、里下河地区水产水禽水生蔬菜有机水稻、丘陵地区畜禽茶果和城郊地区设施观光农业等农业,以建设国家级和省级蔬菜标准园为带动,加快产业集聚。三是培育地方特色主导产业。加快发展一批专业村、专业户和专业基地,逐步形成区域产业,促使优势更优、特色更特,对所有已建和在建的生产基地进行规范升级,形成区域布局合理、特色明显、规模优势的农业发展新格局。四是拓展农业功能。充分利用沿江、沿河、环湖生态农业自然生态景观,配套建设一批旅游服务设施,建设一批集观光休闲、文化科普、体验参与、旅游度假等功能于一体的农业观光休闲基地。

2、加快推进扬州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产业化水平。一是培优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始终不渝地把培植壮大龙头企业作为农业发展的主要带动力量,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和档次,加快建设广陵食品工业园,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重点扶持培植一批大型骨干龙头企业,加快由初粗加工向精深加工的转变,支持企业引进新技术、新设备,增强研发能力,加快培育一批科技含量和增值水平高的骨干型、出口型、成长型重点加工龙头企业。在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上,加快由松散型向紧密型的转变。加快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的经营模式,使产业化经营每个环节都有明确的市场主体,提高一体化水平。二是发展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积极引导各类农业经济主体,在自愿联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前提下,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创办涵盖农林牧渔各业的专业合作组织。三是发展农业物流,强化现代农业市场体系建设。创新农产品流通举措,鼓励发展现代物流、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方式,开展网上交易和促销。进一步培育壮大江苏亚联蔬菜果品批发市场建设,加快形成蔬菜、花木、莲藕、水产、畜禽等产地专业批发市场体系。强化市场信息服务,扶持农业专业外贸公司,引导农产品出口。

3、加快推进扬州现代农业科技体系建设,进一步培育新型农民。一是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组织实施重大农业科研项目攻关,切实加大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食品生物工程技术等高技术的研发力度,争取在良种培育、先进种养技术集成配套、农产品精深加工、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保护等方面获得突破。二是培育现代新型农民。建立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机制,积极组织实施“整村推进培训项目”、新型农民培训工程以及“绿色证书”、阳光工程、科技书屋等项目,突出抓好农业实用技术和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努力把广大农民培养成有较强市场意识、有较高生产技能、有一定管理能力的现代农业经营者。三是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建立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专业化服务组织为基础、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的农业服务体系,拓展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效能。进一步强化农业公共服务,加快构建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三位一体”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强化农业专业化服务,支持发展种子种苗服务、植保服务等农业专业服务组织,提高农业专业化服务水平。强化农村金融服务,帮助农民和企业解决融资难的问题。强化农业保险服务,扩大政策性保险范围,减少种养业风险。强化农业信息服务,以“农信通”和“三电合一”为服务平台,提高信息化服务水平。

4、加快构建扬州现代农业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一是加强农业法制建设。深入开展农村普法宣传教育,增强法制观念,提高农民遵纪守法和正确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加强农业执法体系建设,执法手段、设备进一步完备,执法制度进一步完善,执法行为进一步规范,不断提高执法水平和能力。深入开展农资打假专项行动,积极推进“放心农资下乡进村”示范建设,切实维护农民利益,积极开展打击非法捕捞专项行动,加大禁渔和人工放流力度,推进渔业资源养护常态化。加快农产品质量标准的升级和实施。要适应农业标准化、国际化的要求,认真实施农业行业标准制定和修订专项计划,以加速研究制约我老秘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关键技术为突破口,加大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技术规范的研究和推广力度,牢牢把握农业标准的制高点。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认证。积极构建市县相配套、产加销相衔接、覆盖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监督检测网络,加大农业投入品的监管力度,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的监测和预警。建立健全以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为主体,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及农业投入品认证为补充的认证体系。引导和鼓励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实行标准化生产,使更多的农产品获得质量身份证,进入国家和省认证的名牌产品行列。

5、加快扬州现代农业生态保护体系建设,进一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一是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按系统工程原理,从源头抓起,从生产方式改起,推广生态农业模式,加速绿色生产技术的应用。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加强畜禽、水产养殖污染、农村生活污水和秸秆禁烧的控制管理,严格控制和禁止高毒农药使用,从根本上解决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二是积极发展循环农业。以节地、节水、节肥、节种、节能和资源综合循环利用为重点,加快农村沼气建设,积极发展以沼气为纽带的循环农业经济,推广秸秆气化、固化成型、发电、养畜等技术,积极开发生物质能源和生物基材料,培育生物质产业。三是抓好城乡造林绿化工作。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动力,统筹城乡林业协调发展,以城市提质、农村增效为目标,进一步加大造林力度,提升扬州城市品位和农村环境质量水平,推进绿色扬州建设。

6、加快推进支农政策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农业投入。加快形成市、县、乡(镇)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任务明确、上下联动协调推进的工作机制,强化考核引导,建立以各级财政为引导、以农民为主体、社会各界参与相结合的多元化、多层次投入机制。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全面落实财政支农政策,严格执行财政支农“三个高于”的要求,逐步建立农业农村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同时,积极争取国家、省各类项目财政支持。二是鼓励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现代农业建设。落实税收政策,加大信贷支持,加快发展农业保险,优化农村投资环境,探索建立政策引导机制,充分利用海峡两岸(扬州)农业合作试验区的“金字招牌”, 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拓展农业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积极吸引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和外商资本投入农业,设立各类农业开发园区,吸引社会资金投向农村。三是大力引导农民建设现代农业。充分发挥农民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积极引导农民参加现代农业建设,鼓励农民在自愿的基础上加快土地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4关注

12粉丝

82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