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和转变作风,很重要一点就是做好群众工作。群众工作是党的根本工作,是党的政治优势。做好群众工作是我们党的宝贵经验和优良传统,也是执政的根本问题和基础。更是当前领导干部作风方面的一个最薄弱环节。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时期,我们党都始终高度重视群众工作,我们党的干部都善于和精于做群众工作。当前,我们已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黄金期”与矛盾凸显相交织的关键时期,各方面的矛盾比较集中、相对突出,迫切要求我们更加重视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 迫切要求我们加大对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的研究,迫切要求我们在总结运用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的基础上,用新举措应对新情况,用新办法解决新问题,用新点子解决新矛盾,尽心尽力做好群众工作,不断增强我们做群众工作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我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谈谈群众工作的几个方法,期望能对领导干部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有所裨益。
4 c, X, T# j( m1 i- k" [. { O7 ~% B5 y4 E/ E" Y0 |& F0 I" g
方法一,心里装着大众,遇事想着群众。群众心里有杆秤,谁轻谁重心自明。胡锦涛总书记曾经语重心长地指出:“群众在我们心里的分量有多重,我们在群众心里的分量就有多重。”总书记的这一精辟判断,抓住了党群干群关系的核心本质,可我们有的干部嘴上喊着群众,心里却没有群众;说着要为群众谋利益,可群众遇到困难的时候躲得比谁都快,这样做,群众会很寒心,你都跑得远远的,群众心里岂会有你!群众是我们的衣食父母,群众是“大地”,我们是安泰,你把群众的事当事干,群众就把你当人看。我们的干部心里一定要装着群众,做什么事、开展什么工作,都要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处处关心群众的疾苦,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做群众的知心人和贴心人。我们的干部要彻底去除“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和“冷、硬、横、推、拖”的衙门作风,真心实意地纾民困、排民忧、解民难,真正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办,把群众的困难当作自己的困难来克服,把群众的问题当作自己的问题去解决,正如郑板桥说的那样,“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在一件一项、一点一滴的具体实际的工作中,满足群众的需要,实现群众的愿望,维护群众的利益。比如,当前信访事件中80%以上有道理或有一定实际困难和问题应予以解决,处理这类涉法涉诉的材夜思问题要多做沟通、疏导工作,有关部门要及时解决,最大程度保护和满足群众合理诉求,千万不能将群众上方简单地归结为无理取闹。尤其要避免简单地以维护群众的长远利益为借口,损害群众的现实利益;避免以符合大多数群众的利益为借口,损害部分群众的具体利益。比如,我们大力进行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交通条件、改善空间上的交通地理位置,这对全省经济社会加快发展至关重要,按理说老百姓应该是支持和拥护的。但是,如果我们在修路、征地拆迁中没有及时充分地照顾好相关群众的现实利益和眼前利益,群众就可能不配合、不买账,就有可能跟你闹。对此,我们千万不能简单地认为群众没有大局观念。试想,如果你修路占了群众的地了,你马上给予补偿,同时又能想出办法来保证他们找到生产致富门路,有长期稳定的收入来源,做到“东边丢了西边补”,他们不就支持和拥护你了吗?在征地拆迁、资源开发等需要牺牲部分群众眼前利益时,必须妥善解决群众受损的利益问题,要有更长远的补偿措施。
, u: [2 y' x& Y: z' l* a0 @" k) E& l1 l0 i7 @2 x6 @% d: E) A8 {
方法二,放低姿态,平等交流。人格受到尊重、保持人格尊严,是人最基本的需要之一。实践证明,尊重群众是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前提。尊重群众,首先要把自己同群众放在一个等高线上,做到“朋友式交往接近,平等式相互交流,协商式尊重谦让,亲人式关爱照顾”。千万不要自认为是领导,就自以为是、高高在上,摆官架,戴着有色眼镜看群众,错误地认为“官重民轻”、“我聪民愚”,以为自己是“救世主”,自己的学识和水平就是比群众强,低估群众、贬低群众。其实,随着现代网络、信息化的发展,领导机关、领导干部已不可能独占政策资源,广大群众撑握知识和政策的能力毫不逊色于我们的一些领导干部。因此,党员领导干部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戒掉官气,放下架子,带着感情,以普通群众的身份,甚至以兄弟、姐妹、朋友的身份同群众平等相处、交流,对群众掏心窝、讲感情,面对面、膝碰膝、心贴心,真心实意地与群众交朋友、做知己,缩短双方的距离,取得群众的信赖。特别是在和群众“结穷亲”、看望困难群众时,要有足够的热心和爱心,平等地与困难群众进行沟通和交流,对困难群众要感同身受,切不可以施舍的心态、以“为民作主”的姿态对待困难群众。* ^) Z; d" H# I! @+ p" l0 d
6 \& t7 ?9 L3 I3 ^8 x 方法三,说群众说的话,讲百姓讲的事。就是以群众关注的话题、容易理解的语句和乐于接受的方式,让老百姓感兴趣、听得进,做到通俗、生动、易懂,从而感染群众、凝聚群众,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习近平同志在浙江任职期间,曾对只会念稿、不会做群众工作的弊病,打过一个形象的比喻:“与新社会群体说话,说不上去;与困难群众说话,说不下去;与青年学生说话,说不进去;与老同志说话,给顶了回去。很多场合,我们就是处于这样一种失语的状态,怎么能使群众信服呢?”做群众工作,就必须善于说群众的话,讲百姓的事。要“原汁原味”,多下基层,多体味群众的寒暑冷暖,多存储合适的话题;要“看菜吃饭”,在了解民情时多说家常话,化解矛盾时多说体谅话,教育群众时多说民间的话,实现与群众的良性互动与真诚沟通,切不可千人一面、万众一辞;要“润物细无声”,讲清、讲透、讲深道理,通过有效沟通,解决问题、化解矛盾;要“言之有物”,空洞的说教启发不了别人,不切实际的口号指导不了工作,要多谈“钱袋子”、“菜篮子”等群众愿听的热点焦点问题,努力把话说到群众的心坎上;要忌说“官话”、忌打“官腔”,而要用群众耳熟能详的句子,拉近与群众的心灵距离。特别是初次接触群众时,能够说上几句得体的风趣幽默的话,缓和紧张的气氛和群众拘谨的情绪,进而打开话匣子,使大家“知无不言”;要“注重细节”,积极创造适当的方式和载体,尽可能到田间地头、房前屋后,面对面地与群众沟通交流,做到在空间上“零距离”,在时间上“及时雨”。1 p: d9 v6 P+ i# e4 n* ~8 l
2 i1 n" k7 k; T2 U& R* v 方法四,学会道歉认错,敢于让步妥协。1945年,毛泽东同志就告诫全党,“我们的责任,是向人民负责,每句话,每个行动,每项政策,都要适合人民的利益,如果有了错误,定要改正,这就叫为人民负责。”在做群众工作的时候,有了错误就要改正,做了错事就要道歉,条件不成熟就要妥协。即使你认为自己都是对的,但是群众不接受,你也得尊重群众,还要继续说服和争取群众支持,千万不能去评判和指责群众。我感受特别深的是,2001年我在一个省当组织部长,有一个乡的干部去收税,收到一个老头家要八十多块钱,老头问,你凭什么收我八十多?就问这么一句,乡干部就说人家抗税不交,就把老头铐上手铐绑到电线杆上了,结果老百姓就把乡政府一些门窗砸了。县里认为这是“打砸抢”,要派出公安去抓人,村里人也准备与公安“大干一场”。组织安排我带队去了解情况,我去后发现,该村2700亩地过去全是种粮,按粮食产量交农业税,后来改种苹果,仍然按种粮交税,老百姓负担很重,再加上“三题”、“五统”,还有好多侵害农民利益的事,老百姓对政府对干部很有气,我要求他们坚决整改。我说:你乡政府不给老百姓办事,还侵害群众利益,动不动就拷人,难道就不违规违法吗?怎么老百姓做了一点不理性的事,就非要抓人,侵害了农民利益,就应该向农民道歉,就应该低低头,让一让。后来我带领工作队进驻乡村96天,一一了解情况,一一解决问题,把清理财务、民主选举村委、清理加重负担、帮助进行林果技术培训和救助失学、病残、困难户等等,都做了,老百姓非常满意。最后,乡党委书记代表党委、政府在大会上向全体老百姓道歉,使此事得到妥善解决。工作组离开时,万人空巷,上千名群众敲锣打鼓,给工作队员披红戴花,送出三、四公里远。事后出了一本书叫《向农民道歉》,深受群众赞扬。实践证明,有的时候,我们做错了,对群众有亏歉,向群众道个歉是必要的,甚至是必须的,这样做,不会降低我们的身份,只会提高党、政府和干部在群众中的威信。我认为这是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一种重要方法。不光如此,在必要的时候,我们还要学会妥协。老百姓有时候也有不妥之处,但作为人民的公仆,我们要换位思考,理解百姓的想法和做法,尤其对事关群众利益的问题,要权衡利弊和得失,向群众作必要的让步和妥协。群众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是我们的亲人,我们让一让有什么稀奇、有什么不可呢?我们让让步,低低头,事情可能就处理好了,就会避免突发性和暴力性事件的发生。大家常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群众的心窝是镜亮的,还要加一句,我们的群众是讲道理的。只要我们是真正为群众着想的,即使有时做得不对,只要敢于道歉认错、善于让步妥协,群众就一定会理解我们的难处和用心,是会全力支持我们工作的。当然,妥协让步也不是对错误的东西作无原则的迁就、一味地妥协,特别是处理群体性事件,既要防止简单动用警力激化矛盾的问题,更要防止以牺牲政策和法规底线为代价,甚至“花钱买平安”,留下隐患。
3 E1 c7 S$ c6 a" }, G; v+ |
- T: L: ^ t! f2 X# c! ~ 方法五,好事办好,实事办实。我们做群众工作,就是要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解决好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所谓“好事”,就是对群众有益的事,能为群众带来利益和好处的事,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福祉的事。我们把事关群众利益和好处的事办到位,落到了实处,我们的工作也就出成果了,这才是真正的政绩。但要把“好事办好”,必须掌握办好事的方法。我们一些领导干部不讲究做事的方式方法,虽然想为群众干点事,但作风不细致、工作不扎实,好事办不好,实事办不实,既劳民伤财,群众又没有得到实惠,对政府有怨气。比如,我省有个地方的乡镇干部想通过实施“项目工程”,种植药材让群众致富,在没有做好调查的情况下,就强迫全乡所有的群众都种某种药材,种下之后,又没有技术人员跟进服务,结果长不出东西,长出点东西也卖不出去,东西烂在地里。群众本来就有怨气,这时乡里还向农民收种子款,受到群众的抗拒,矛盾激化,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一件好事演变成了一件坏事。所谓“实事”,就是群众关心的,群众亟待解决的,群众有困难的事。把“实事办实”,就是要把涉及就业、读书、看病、环境治理和食品药品安全以及企业改制、征地拆迁、社会保障等事关群众切身需求的问题和困难,一件一件,一项一项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办好。把“实事”办实了,群众就没有困惑了,没有烦心事了,群众就会夸奖我们,我们要求群众做的事,他们就会做得更好,就会更加支持和拥护我们。: j3 m. o* ]* r) u8 o
' {; [: ^7 N- v+ _6 A t! ^" n' o' t
方法六,有理说理,以理服人。现在强调依法行政、依法办事,我们做的很多事情都合法合规,有法规政策依据,但如果群众不理解、不配合,我们一定要坚持循循善诱,有理有利有节,尤其是执法也不能“硬来”,有理更不能“胡来”,切忌以权压人、以势压人,甚至简单粗暴,打骂群众,激化矛盾。你给群众“硬来”,群众就会给你“来硬”。在这方面,我们是有深刻教训的。当前,各地各部门发展和考核的压力都很大,项目落地、征地拆迁等任务繁重,很可能由于我们为推进工作采取的一些激烈行为,引起材夜思、阻路、阻工等事件发生,把善事变成恶事。所以,我们的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一定要强化服务群众的意识,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都要充分酝酿、带着感情、按照合法程序予以解决。越是问题重要,越是事情紧急,越是矛盾突出,领导干部越要带头做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坚持以理服人、循循善诱,把道理、政策、法律向老百姓讲清楚,尊重他们的知情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其心悦诚服;对于大量个体纠纷,尽量采用调解的方法处理,对群体性事件多做息争罢诉的工作,对多数不明真相群众多做宣传解释工作,灌输法治理念,不断引导群众合理合法地表达利益诉求。同时,在与群众发生了矛盾时,我们的干部一定要多让一让,要让群众有处说话,有处讲理,有处伸冤,所谓“堙不如导”、“退一步天宽地阔”,说的就是要学会“退让”。
, o1 T9 u" O' G7 J' W( \. J1 p
6 g5 N& H% v" x" q. o' ^ 方法七,言而有信,兑现承诺。取得群众信任的领导是最好的领导,群众对领导干部越信任,问题和矛盾就越容易解决。相反,失信于民就等于泼水于地,很难收拾和挽回。取得群众信任说难也难,说不难也不难,最起码的一条,要取信于民。老百姓最看重的是领导干部说到做到有诚信,最瞧不起的是说到做不到放“空炮”。现在,一些干部说得好听就是不办事,本事不大反而不用心,说得漂亮做得不漂亮,当面拍了胸脯,过后不当回事,伤了老百姓的心,失去了群众的信任。当前,我们的干部迫切需要做到“民苦我忧、民贫我愧”,“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言论与行动相统一,做事与做人相统一,不断增进群众对我们的信任。要“诚以待人,无物不格”,对群众的事情,答应办的一定要办,承诺早办的绝不拖着办,对不该办的要有个说法,暂时办不到的,要创造条件努力办,用行动践行为民诺言,做到言而有信,言行一致,千万不可用迷人的“好话”糊弄群众。+ D `5 N# m% B. S- z
# \$ y! ]1 N* K1 F/ ~3 R1 T本文隐藏的内容" _) M" s9 H& C
8 K( s( M# Q" Y$ d" A
方法八,深入贴近群众,问计于基层。“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朝野”,老百姓也有一种说法:要知朝中事,上山问野人。实际上,真正有聪明才智的是群众,群众自有“锦囊妙计”。历史上重视民间巡情、民间问计的不乏其人。早在周朝就设有专门的采诗官,他们常年巡游各地采集民间歌谣,从中体察风俗民情,考察朝政得失,《诗经》中的大部分诗歌即出于此。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的各级领导干部,更有必要经常问一问自己,对群众的意见和呼声倾听了没有,听懂没有,听后又做了些什么。邓小平同志曾经严肃地告诉我们:“一个革命政党,就怕听不到人民的声音,最可怕的是鸦雀无声。”的确,如果不知道群众的真实想法,掌握的情况就会失真,作出的决策就会走样,群众的利益就会落空。邓小平同志还曾尖锐地指出:“我们考虑问题常常忽略了群众的需要。现在有各种观点,追求这个化那个化,连共产主义化也有了,就是缺乏群众观点,容易解决的问题不去解决,宁肯把更多的钱用在不适当的地方。对于花很少的钱就可以解决群众需要的问题,甚至有些不花钱也能解决的问题,却注意得不够。”不深入群众、不了解群众的意愿,不知道群众问题的本质,做好群众工作就无从谈起;深入群众、了解群众、读懂群众,我们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找准群众工作的切入点。尤其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很快,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需要我们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复杂,这就要求我们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特别是要到较困难的地方去,到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到工作推不开的地方去。了解群众在想什么、盼什么、急什么、干什么,知晓群众最害怕、最担忧、最痛心和急需解决的事情,真正读懂、读准群众,才能保证我们的决策和工作不出偏差。如果领导干部不懂百姓,仅会站在高处或远处发号施令,对实际情况不管不问,对新生事物不闻不知,对群众建议不理不睬,对发展要求不清不明,那只能是“瞎指挥”、“乱弹琴”,无法得到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最终事与愿违。在工作中,我深深体会到,凡是同群众充分商量和沟通过的事情,做起来就会得到群众的理解、拥护和支持,再难的问题都能解决,再大的困难都能克服。一说“了解群众”,不少领导干部会自我感觉良好,认为很了解群众。殊不知,有不少人是一知半解。真正了解群众的真实思想是很难的。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是摸不到群众心窝的。1940年陕北水旱虫灾,经济困难。有一次打雷,劈死了一位县委书记。一位农民知道后,说:“打雷怎么不劈死毛泽东?”乡政府就把这农民抓了起来。毛泽东知道后,对下面的人说:“你们先把他放了,问问他为什么骂我?”这农民说:“你们共产党征粮征得太多,我们缺粮,我只知道共产党的头子是毛泽东,我就骂了毛泽东。” 毛泽东再对下面的人说:“你们调查一下是不是征粮征得太多了?”下面深入调查后,得出结论:“是征粮征得太多了。” 征粮征得太多,农民有意见;征粮征得少了,部队吃不饱,怎么打日本?在两难之中,中央提出大生产,这才有后来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这件事告诉我们:有时骂声也是心声,有时骂声也是走向真理的先声。我们的领导干部要广泛结交社会各界、各个阶层的诤友,听一听他们的肺腑之言,辩析一下他们的逆耳忠言。知识缺了,就要到群众中去学习;办法少了,就要到群众中去寻找;工作难了,就要到群众中去请教。要“进农家、住农户、吃农饭”,和群众手拉手、面对面、打成一片,敢听群众的骂声,愿听群众的怨声,倾听群众的呼声。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需要建立健全群众意见表达、党群干群沟通等机制作保障,如建立民主恳谈会、民主听证会、党员社区共建等制度,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渠道,使群众的意愿能够真实、迅速、完整地反映给党委和政府,并体现到党和政府的有关政策、决定之中,使党和政府的每一项决策与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相吻合。4 g4 r. a, R7 c
8 `( A! X/ O+ W+ x
方法九,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为政要正。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各级领导干部是社会管理工作的骨干力量。领导带头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关键,也是切实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关键。“上梁不正下梁歪,中梁不正倒下来。”一个地方、一个部门、一个单位,如果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出了问题,那里的社会管理工作没有不出问题的。抓社会管理,尤其有个上行下效的问题。群众看待和评价干部,是看你怎么说、怎么做,有什么政绩,更要看你的品德操行。我们共产党人是人民的公仆,各级党委和政府都是为人民服务的,不是党委和政府最大,而是人民群众最大,必须牢记身教重于言教的道理,以自身的模范行动影响和带动群众,注重提升群众工作的亲和力和感染力。老百姓最朴实,也最讲现实。对不干实事、作风不好的干部,自然看不起、看不上、看不惯。领导干部要感召和带动群众,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必须走到群众前面,变指派命令为行为感召,变喊破嗓子为做出样子。领导干部只有做人正、从政勤、当官廉、作风硬、本事强、口碑好,在各方面能担当表率,才能在人民群众心目中永远矗立高大形象,说的话群众爱听,做的事群众支持。当前,我们的一些群众之所以对政策抱有怀疑,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个别党员干部“说的是马克思主义,行的是自由主义;对人是马克思主义,对己是自由主义”,犯了“马列主义手电筒”的毛病;只会说不会干、只挥手不动手,山也还是那座山,“难”也还是那个“难”,在群众面前就没有说服力。我认为,作为领导干部,平时要敢说“向我看齐”,关键时刻敢喊“跟我来”,站得出来、豁得出去,成为党员干部心中的一面旗帜,前行中的一盏明灯,困难中的一根脊梁。凡是要求群众做到的,自己首先带头做到;凡是要求群众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正确对待监督,善于用群众这面镜子去照自己思想上的“软”,用民意这把尺子去量自己的“短”,以自身的良好形象、人格魅力赢得群众的尊重和支持,引领群众前进。2010年4月,家宝总理到我省检查指导抗旱救灾工作。在兴义市则戎乡冷洞村,群众在旱灾面前所表现出的不屈精神让温总理十分欣慰。他动情地说,看了这个地方,我很感动。冷洞村的实践彰显了一种“不怕困难、艰苦奋斗、攻坚克难、永不退缩”的精神,这就是贵州精神。这种精神比创造的财富还要宝贵、还要长远。无论是抗旱救灾,还是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都需要这种精神。冷洞村之所以领风气之先,就在于那里有一个善于引领群众前进的党支部和党支部书记。在冷洞村支部书记朱昌国身上,有很多个“第一”:当村民因为缺乏水源、饮用水困难而唉声叹气时,他第一个运用地窖储水,解决了村民饮用水困难;当村民感叹致富无门时,他找到了发展金银花产业的门路,为消除村民顾虑,他第一个通过种植金银花致富;当百年一遇的旱灾来临,全村金银花面临灭顶之灾,他探索出用矿泉水瓶进行滴灌的办法,并在村民疑虑的目光中第一个试用成功,挽救了该村的支柱产业……在朱昌国身上,我们看到了有勇、有谋、有责任、敢担当,善于以身作则,能够率先垂范的党员干部的强大力量,他们本身就是旗帜、就是标杆、就是团结和带领群众前进的巨大“磁场”。1 P6 ~1 J- F, h* I# Z
0 \ H6 f2 l: P; q T6 A6 d
9 ^- s( @( q9 H J8 g3 w% U6 c 以上谈了一些具体的方法和体会。我只是希望,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都能够从一点一滴、具体细致的群众工作做起,切实转变我们的工作作风,与人民群众始终心连着心,打成一片,共同建设我们的美好家园,共同创造我们的美好明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