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是当前最大的落实 ——九谈“落实” 灵台县委副书记、县政府县长 刘凯 在当前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的时代,促改革与抓落实,两者已深度契合在一起。 改革,是亟需落实的首要和根本的政治任务。“改革”在十八大报告中出现80多次,在新一届政府总理答记者问中出现20余次。频繁的出镜频率,彰显了改革已经成为我国政治生活中的“关键词”。我们党之所以如此看重改革,是基于以往经验的总结,未来挑战的应对,全球大势的把握,以及中国命运的抉择。从根本上来看,坚持改革,就是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始终让生产关系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生产力,持续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落到实处。 改革,将为相关政策的落实铺平道路。有些工作任务,看似简单,但通常会在落实的过程中面临很多障碍。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改革通常会从两个方面构成抓落实的“利器”。一是破旧,改革可以冲破观念障碍,跨越利益藩篱,超越体制羁绊,推动政策更好地落到实处。比如,中央的八项规定,就是一场关乎党政机构工作机制、精神风貌的改革,就是通过抛弃旧有的习气,斩断日常的利益链条,使各级党政干部“了无牵挂、一身轻松”地投入到抓落实的工作当中。二是立新,我们生在了一个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新问题、新矛盾就像扫落叶般,旋扫旋生,层出不穷。只有改革,才能把工作盘活,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干部群众的创造潜力,用“新式样”来落实好新任务,用“新思维”来解决好新问题。实际上,当前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很多工作部署,本身就蕴含着改革的精神与工作要求。如何建设覆盖十几亿人口的医保,几乎是全人类面临的新课题,需要通过改革来探索、来实现。如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改善生态,是工业化进程中遇到的新挑战,需要通过改革来调整、来突破。 改革,需要依靠“抓落实”的工作精神来深入推进。我们今天的改革,已经和30年前国门初开时的改革在背景、动力、方式、表现等方面有所不同。最初的改革,更多地与穷则思变的求索、放手一搏的突围、微弱机遇的捕捉、抛弃成见的决绝联系在一起。改革的成果,多数体现为重大制度变革和重要道路转向,通常具有很高的显示度和对比度。但时至今日,改革已进入深水区,需要我们用“抓落实”所蕴含的务实、韧劲、踏实和细心来将这场改革引向深入。一是改革方案的设计,要以最终能否落实为导向。要充分考虑到执行中面临的问题,理性务实、着眼长远、留有余地,避免改革成为只能停留在纸面上的构想和臆断,避免今天的改革变成明天改革的障碍。二是改革措施的推进,要做到持之以恒、循序渐进。没有瞬间摆平所有问题的按钮,更无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只有不断探索的耐心执着。抓落实的韧劲,可以有效避免“三分钟热血”和“临时应景”式的假改革。三是改革政策的实施,要拿出抓落实所要求的踏实勤勉。把中央确定的改革方案原原本本地执行好、实实在在地贯彻好,敢于直面困难,不去避重就轻,务必把心放正,决不把经念歪。用真抓实干取信于民,让民众相信政府有壮士断腕的意志力和行动力,真正理解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四是改革理念的培育,要注重从点滴做起。不一味追求宏大叙事,不一味考虑讨彩头、搏出位。将身边的不足作为改革的着力点和突破口,把一个个能够立竿见影的“小进步”给做实,积少成多,使百姓看到希望。 改革,不仅仅涉及对客观世界的变革,更包括对主观世界的改造。改革可以被内化为一种精、气、神,具体体现为各级党政干部敢于与自己脑中落后思想决裂的勇气,敢于斩断利益纠葛这一“三千烦恼丝”的决心,敢于与身边不符合人民群众诉求现象斗争的气概。中央反复强调,“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就是要求各级党政干部,以求真、开放、创新的精神去解决好抓落实过程中的种种难题。唯有如此,“改革”这一最时髦的表述和“落实”这一最朴实的词语,才能在各级干部的思想上实现统一。 改革与落实,是一而二、二而一的辩证关系。融合了改革的落实,体现的是一种自觉与中央要求和党的方针保持一致的态度,昭示的是一种把百姓冷暖装在心里、把千家福祉放在心上的情怀,彰显的是一种放眼长远、不图名利、永不懈怠的气魄。将改革与落实结合在一起,必将迸发出“行大道、民为本、利天下”的正能量。 6 Q4 v' G0 O# h! r9 ^( D F4 y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