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制度为抓落实“保驾护航” ——六谈“落实” 灵台县委副书记、县政府县长 刘凯 在全球化挑战日益突出的今天,“落实难”是世界各国政府普遍面临的一个问题。一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制度安排,往往在落实的过程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比如,有的国家由于政治体制安排中所固有的党派争斗特点,导致医疗改革法案遭受相关利益集团的阻碍,始终无法从纸面的文字变成让选民受益的措施;有的国家由于经济制度中存在积重难返的公共财政弊病,导致政府缺乏实施紧缩政策的能力,引发严重的主权债务危机;有的国家由于社会制度安排中的固有缺陷,导致政府兴利除弊的施政方案遭到土地贵族和军人集团的联手抵制,致使国家政局长期动荡;有的国家因为守旧的文化制度和传统,导致中央政府无法有效管控部落、宗族势力,政府制定的政策仅能在首都周边地区施行。上述事实充分说明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制度与政府大政方针落实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方面,制度是落实的一个重要客体,落实一项制度也最具困难和挑战。这是因为,制度的形成和维护尚且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一项制度的落实周期则更长;与此同时,再精妙的制度设计也难以让社会上所有个体完全受益,这使得反对制度的群体将设置重重障碍,落实必将是一个长期、反复、艰巨的过程。 另一方面,思想、法律、政策的落实,也必须依靠制度的保障。这是由制度的长期性、综合性、中立性、恒定性所决定的。有一些落实,难以短期内完成,所以需要用制度来保障其持续实施。比如,现阶段正在推进的“医改”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建机制”,通过各种机制来保证公共医疗资源的持久投放。有一些落实,需要调动各部门、各领域的公共资源,所以需要建立跨部门的协调机制。比如,节能减排目标的落实涉及工业、交通、建筑、农业等各行各业,单独一个政府部门难以完成该项任务,因此需要形成跨部门的工作机制,综合运用各种政策工具。有一些落实,涉及方方面面的复杂利益,所以需要通过建立相关制度,为处理复杂矛盾提供依据。比如,土地征用和补偿制度的建立,有助于相关部门按照一定之规理顺好管理部门、开发商、拆迁户之间利益纠葛,将矛盾化解在基层。还有一些落实,往往因为具体执行人的不同而效果迥异,所以需要通过建立相关制度,规范执行主体的行为,避免人为因素干扰实施效果。比如,在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过程中,单位负责人的自由裁量权较大,而关于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的相关制度规范,则可以参照和借鉴,确保改制朝着正确方向稳步前进。 从本质上来讲,我国政治上党的领导、人民民主专政、依法治国相统一,经济上以强有力宏观调控为特征的市场经济体制,以及多年改革实践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和道路,为各级党政机构抓好落实,提供了极佳的制度保障,这要求我们一定要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倍加珍惜并利用好这一系列的根本制度保障,凝聚起狠抓落实的决心,动员好推进落实的力量。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调节、行政管理、社会公共服务、思想文化、生态文明等各领域的相关制度仍存在与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人民期待不断变化的动态现实不符的情况,亟需不断完善和提升。政治生活中仍存在诸多不重视制度、不遵循制度、不维护制度的现象,确保制度落到实处,仍需很长的路要走。 制度和落实相辅相承,互相影响,要想实现制度和落实的良性互动,则需要将遵守制度内化为所有社会个体的一种“习惯”。这种习惯的养成,源于每一名党政干部对制度的尊重,更源于主要领导的以身作则。只要每个党政干部珍惜并善用人民赋予的一点小小的权力,在私利和制度发生冲突的时候能凭良心做出经得起实践、历史和人民检验的选择,进而去营造一种制度为先、制度至上的氛围,我们每个平凡的个体就有机会通过对制度的坚守和落实,来影响和塑造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整体命运。 / [& t' ]0 B7 ]. T5 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