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是特色经济吗?县域经济是开放经济吗?县域经济是宏观经济之“末”和微观经济之“首”吗? 县域经济是特色经济吗 在很多专家学者看来,县域经济就是特色经济。实际上,经济活动的特色化,既是县域生产要素差异性所自然形成的本质特征,也是县域经济得以超越常规发展的必然要求。 中国的县域确实太复杂, 2000多个县,星罗棋布,地理位置、资源禀赋、生产要素、文化传统和老百姓的生活方式各有千秋,互不相同。因此,人们认为这就是县域经济天然地具有特色经济性质的根本理由。 而问题却在于,县域的地方差异性和县域之间经济活动一定程度的多样性,并不能简单地与“特色经济”划等号。自古以来的中国,一直是传统的农业社会,即使到了21世纪的今天,广大中西部的绝大多数县域,仍然还是农民“当主角”、农业“唱大戏”。在农业的范畴中,各地虽有农、林、牧、副、渔的分类,但基本上都是大而全之、兼而有之的普通种植和养殖,相互之间真正具有明显比较优势的特色经济活动并不很多,谁也不敢说自己是独一无二。所以,从宏观角度看,在一个比较大的区域范围内,各县域的农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一般都具有极高极强的趋同性与重合性。 认定县域经济就是特色经济的说法,给我们在县域第一线工作的同志造成这样一种错觉,即扎扎实实地搞好常规性的经济活动并不是有效推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正途,而应该甚至是必须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和精力,采取“打歼灭战”的办法,去追求“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优、人优我特”的战略目标,这种状态似乎成了县域经济无可奈何的“顽疾”。为什么“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壮大特色经济”的调子喊了多年,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鼓励发展特色经济和消灭地方经济保护主义的政策与措施也出台了不少,很多地方仍然还是“我行我素”,老是不见有大的成效,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大家都在依葫芦画瓢,一窝风地跟进,形成砖坯配瓦楞,要么“方”,要么“圆”。 我从不反对县域经济应该具有鲜明的特色,并认为这是一个地方的经济建设在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获取比较优势的可靠途径。但我想提醒人们必须弄清楚一个基本的概念:县域经济的本质不是特色经济,而是以城镇乡村为范围、以自身的资源禀赋为条件,以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为起点,以满足本地生产生活的日常需求为导向,以促进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和不断富裕为根本目标的一种“民生经济”或者叫做“草根经济”。 关于县域经济如何发展,恐怕很难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我想,有一条基本法则应无大错,即必须与本地的历史地理、资源禀赋、人文环境等重要因素紧密结合起来综合考虑、统筹安排。根据各地一些比较成功的经验来看,县域经济的繁荣发展其实有许多路径可选择: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农则农、宜旅游则旅游,并不是非要“吊死”在某一棵树上。特色往往寓于常规之中。常规经济活动的繁荣发展,必然为特色经济活动提供坚实基础,使我们比较容易选择某些具有主导意义的产业领域,通过有关政策的正确引导和大力支持,逐渐形成特色经济的发展格局。 县域经济最终能不能形成一定的特色,不仅要看县域经济建设者们的智慧与造化,更要看本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同时,任何具有特色和比较优势的经济活动,都将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积累、厚积薄发的历史过程。 县域经济是开放经济吗 许多专家学者包括我们一些基层干部都普遍认为,县域经济应该也必然是开放经济。实际情况恐怕并不都是这样。 在传统的农业社会里,到处是汪洋大海般的小农生产。老百姓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几千年来一直在田园牧歌中守望,甚至困顿于“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封闭式生活之中。县域经济自古以来所表现出的综合性、独立性和一定程度上的封闭性,这是自然地理条件和小农经济社会等因素延续而来的历史遗产。 在现实生活中,县域经济的生存空间虽然正在遭遇强大的城市化和工业化经济的不断渗透和挤压,但其形态特殊,就像“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一样,整体上仍旧是综合型的。从计划经济年代到改革开放以来,下有“自力更生、丰衣足食”的农业经济基础,上有“小而全、大而全”的工商业经济体系,第一、二、三产业领域相对完备,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环节链条紧密,加之县级政府财税体制的独立运作,很大程度上还是一个“山高皇帝远、万事不求人”的经济格局。 严格地讲,这种与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律和运行机制严重不符的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在现代城市的经济生活中几乎是不可能出现的,但在县域范围内却能够长期艰难地存在着。原因就在于县域经济是一个地方性、内生型的经济形态,很大程度上并不以服从国家的统一市场需求来作为自己生存的理由,只按照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原则开展活动,紧密围绕本地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具体需求来获取发展的动力。虽然这些多元化的经济活动相当的原始落后、粗放经营,少有技术含量,不能在开放的条件下与城市里的现代化“产业”进行平等竞争,但它们非常灵活,切合本地多层次的有效需求,劳动成本低廉,流通环节少,市场信任度高,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和边际效益。 市场机制本来就不是万能的,并且在城市与农村之间、工业与农业之间又是明显“二元”的。虽然市场的法则从表面上看具有平等、公正、统一的属性,但实际生活中,城乡经济之间、工农产业之间从来就没有完全的平等和公正的竞争。如工农业产品的价格剪刀差、农用与非农用土地的价格剪刀差等。同时,许多生产要素与生俱来的那种唯利是图和“嫌贫爱富”的本性,对长期欠发展的县域经济往往很容易产生一种强烈的离心率。美国、欧盟和日本,都是市场经济十分发达的地方。他们振臂高呼“开放”的口号,往往只是强烈要求别人对自己开放国门,并经常对外来产品找茬儿,采取贸易壁垒政策。在以传统的农业经济为主的我国广大中西部地区,县域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本来就比较低,经济活动的“抗震”能力很差,一直处在弱势地位。如果我们不采取有效的政策倾斜加以适当的保护和支持,而是教条主义地套用市场一体化的要求来强调开放的“伟大意义”,任由弱肉强食的市场法则去蹂躏与摧残,只能导致县域经济的日益萧条与不断破败。 另一方面,县域经济发展体系的相对独立性和发展状态的相对封闭性,折射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落后性。尽管这种落后有着历史和现实的各种原因,但“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迟早将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进步与融合逐渐弱化,最终还是要形成在开放中竞争、在竞争中求生存、促发展的态势。因此,县域经济的建设者千万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简单地采取行政干预的手段去人为地闭关自守,搞地方经济保护主义,而是必须善于通过政府规划的手段和充分运用政策调控引导的方法,来顺应市场经济方向,积极调整本地区的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有效地减少和努力防止资源的浪费、无序的竞争和低效益的运行,努力促进县域社会生产力发展和逐步融入国家的统一市场体系。 县域经济是宏观经济之“末”和微观经济之“首”吗 有一个比较流行的观点,即县域经济在国家的整个经济运行秩序中,既属于宏观经济之“末”,又是微观经济之“首”。犹如一根扁担,一头挑着政府,一头挑着社会,起着承上启下、平衡协调的功能作用。 为什么说县域经济是宏观经济之“末”和微观经济之“首”呢?原因无非是:虽说宏观经济的活动主体是政府,但并不是各个层级的政府都具备宏观经济调控的能力。真正能够负责任的是国家行政体系中处于“金字塔”顶端的中央政府,也只有中央政府才能够拥有如制订法律法规和产业规划,出台财政、税收、金融政策等“杀手锏”来实施宏观经济的调控管理,以保证国民经济的协调、平衡、持续、健康发展。因此,有人便理所当然地认为,统领全国经济工作的中央政府就是宏观经济之“首”。作为行政体系末梢的县域基层政府则不同,既无权出台财政税收的法律法规,更不敢印制钞票、发行债券和从事产权交易,连监管市场运行的职能都被垂直上收到省,只能把主要人力、物力和精力直接放在争资金、争项目、争技术、争市场等微观经济活动上。所以,有人把县域政府调控效能不断弱化状态下的经济现象称之为宏观经济之“末”,也可以说是有根有据了。 问题在于,很多县域的宏观经济活动与微观经济活动之间不是一种亲密的鱼水关系,往往就像油与水一样很难融合在一起,经常相互脱节、相互扯皮,甚至是相互阻碍、相互对立。这里面当然有很多原因,但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思想根源,即过去我们上上下下都普遍认为宏观经济活动只是上级政府特别是中央的责任,作为宏观“末梢”的县域政府,大可不必为宏观层面上的调控监管费力操心,其任务就是老老实实地恪守微观之“首”的本份,将主要人力、物力、财力和精力集中到具体直观的微观经济建设活动中。在这种思维模式的影响下,县域政府用以宏观调控管理的许多职能被肢解取消或被垂直上收,手段更少了、能力更弱了。久而久之,大家便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该做的事情没有做好,不该做的事情却做了一大堆。 到底应该由哪一层级行政区域的政府来从事宏观经济活动,还是应该由哪一层级行政区域的政府来从事微观经济活动,抑或究竟是以谁为“首”还是以谁为“末”,我认为都不是问题的要害。真正的核心与关键,就是不论哪一级政府都不应该直接从事微观经济领域的经营活动。虽然我们一直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但是,这不等于说政府就应该在微观经济建设第一线冲锋陷阵。政府不是市场经济的主体,而是凌驾于一切社会经济活动之上的公共利益维护者、公平环境的创造者和矛盾纠纷的裁判人。政府的职能就是编制规划、修订政策、营造环境、裁判纠纷。如果政府直接从事微观经济活动,不仅有与民争利之嫌,严重影响市场竞争的公平性,而且会损害政府的公正形象和扼杀社会经济发展的活力。 需要提醒县域领导者注意的是,强化宏观经济层面的管理,提升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千万不能迷信政府必须拥有“无孔不入、无微不至、无所不能”的行政权力。当微观经济活动出现困难、混乱甚至面临重大危机之时,以为只要发几份“红头文件”、开几个动员大会、设几家专门机构、加几项行政审批项目便能万事大吉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甚至情急之中从看台上冲下来一边替裁判员吹哨子,一边与运动员抢球的传统搞法,现在已经明显地不符合时代的要求了。党的十四大早就确立了改革开放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并坚定不移地以市场机制作为配置资源的基本手段,所以,县域政府要摆脱长期陷在微观经济活动中不能自拔的被动局面,将工作重心转移到逐步完善和不断强化宏观经济管理上来,这种过程实质上就是政府自身改革与转型创新的艰难过程。 县域政府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归根到底就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工作作风,认真遵循县域经济运行的内在客观规律,并按照这个客观规律来具体实施宏观调控和经济管理:一是通过制定科学的中长期规划,为微观经济活动提供一个科学的经济预期;二是通过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的改革创新,为微观经济活动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三是通过严格的市场监管,为微观经济活动提供公平的竞争机会;四是通过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微观经济活动提供优质的公益服务;五是通过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有效调整,为微观经济活动提供和谐稳定的社会家园。这些属于宏观经济范畴的工作做好了,微观经济层面的繁荣昌盛就会指日可待,竞争有序、宽松有度、进出有方、督管有力、富有生机与充满活力的县域经济发展局面就会水到渠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