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贾陆英老师学《论语》八佾篇第24章 6月26日下午3点30分,《“论语”札记》作者贾陆英老师在老秘网“重温经典读书会”QQ群 49231471里面,就《论语》八佾篇第24章进行了讲解,具体内容整理如下。 一、原文释义 原文: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 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注释:仪封人:仪,地名。封人,镇守边疆的官。 从者见之:随行的学生引他见了孔子。 丧(音sàng):失掉官位。 木铎(音duó多):以木为舌的铜铃。古代宣布政教法令时,巡行振鸣以引起众人注意,或摇木铎来召集百姓。此处以木铎比喻宣扬教化的人。 译文:仪邑的边防官求见孔子,说,“凡有君子来到这里,我从没有见不到的。” 孔子的随行学生引他去见了孔子。出来后说:“你们几位,何必为失掉官位发愁呢?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上天将以孔老夫子为木铎传道于天下。” 二、万世师表 问:仪地边防官对孔子的评价告诉我们什么? 答:本章所记仪地边防官对孔子的评价,至少说明了这样几点: 第一,孔子在当时已是闻名天下,具有道德学问而受人仰慕的君子。 第二,此人求见孔子之时,正是孔子失掉官位,被迫离开鲁国,率弟子周游列国之时。 第三,此人对当时天下无道的局面颇为不满,寄希望于孔子传扬儒家道统,以挽救危局。 当然,这只是当时人们对孔子的一种评价。在《论语·宪问》的第38、39章和《论语·微子》的第6、7等章,还记载了隐者们对孔子的另一种评价,可以参读。 到了西汉,也就是孔子去世400多年之后,司马迁对孔子有一个评价,称孔子为“至圣”。他把孔子和那些君王进行对比,说天下的君王太多了,他们活着的时候很荣耀,但是死后就无声无息,被人遗忘了。而孔子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教书先生,到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已经过去了十几代,大约400余年的时间,而学者们仍然以他为师,他的影响还那么大,以至于天子也好,王侯也好,他们在讨论《六艺》的时候,还要以孔子的说法为标准。经过这样一个对比,司马迁得出结论:“真可谓至圣也”。“至”是“最”的意思,他认为孔子是最高的圣人。他还引用《诗经》中“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这句话,高度赞扬了孔子的品德和思想,表达了自己“虽不能至,然心乡(向)往之”的真诚愿望。就是说,我虽然达不到孔子那样的高境界,但是,我的心是向往这个境界的。康熙皇帝曾为孔子题匾,称他为“万世师表”,这个评价是非常恰当的。 三、儒学之重 易中天先生称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为“思想史上的奥林匹克”,不无道理。正是在这场“奥林匹克”式的争鸣中,由百家决出了儒、墨、道、法等几家显学。当中国社会进入大一统的汉代以后,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取得了“独尊”的地位,影响中国长达两千多年。这固然与汉武帝、董仲舒的个人因素有关,但是从根本上说,这也是优胜劣汰、社会选择的结果,既非偶然,也不是什么人的主观意志使然。 由于孔子及其所创立的儒家学说的特殊历史地位,怎样评价孔子,历来就是一个重大的思想理论和政治问题。近代以来对这个问题的争论,更是直接关系到中华文化的历史走向和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请大家联系实际,谈谈这方面的认识。 胡利勇: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汉朝的改革中确立了儒家地位并施仁政。 风一样自由:夫子为天下苍生奔走呼号的木铎精神令人神往。 老耿:也许,正是因为孔夫子丢掉了官职,他才会更专心致志的研究宣传儒学。仕途不幸,儒学大幸,中华文化儒道释并存互见,孔子功在千秋。 贾陆英:“也许,正是因为孔夫子丢掉了官职,他才会更专心致至的研究宣传儒学。” ——是的。孔子在鲁为官,是50-55岁左右,被迫离开鲁国后,周游列国,从事讲学活动,晚年回国,整理并教授六经。 睡虫西麦:突然想到一个,孔夫子教者3000,贤者72,优秀率才2.4%,一来说明教者虽众,真正投入学习者并不多,二来说明,真正聪明的都没怎么到孔夫子那里来求学。 老耿:也说明当时百家争鸣,学派众多。 候鸟:当时的优秀(贤才)和现在标准不一样。以现在高等学府育才之法,十载无一贤者! 老耿:是啊,当时“贤”也是没有统一标准的。也许正因如此,孔子荐才不知仁。 贾陆英:“突然想到一个,孔夫子教者3000,贤者72.优秀率才2.4%,一来说明教者虽众,真正投入学习者并不多。二来说明,真正聪明的都没怎么到孔夫子那里来求学。” ——非也。贤者七十有二,是指培养出当时的拔尖人才,社会栋梁72位,这些人对社会,对中华文化都有重要贡献。在中国历史上,不但孔子历代受封,这72位贤者,也是历代配享。孔子弟子三千,不像现在的大学,是一届的学生,而是分为若干批次。培养出72位对当时做出贡献,对后世产生影响的拔尖人才,已属不易。 老耿:“突然想到一个,孔夫子教者3000,贤者72.优秀率才2.4%,一来说明教者虽众,真正投入学习者并不多。” ——在当时的底下的社会文化水平下,3000,72,己是相当高了,也许终其一生,才觅得弟子三千。 风一样自由:尺有所长,寸有所短 ,有教无类,辨才不是件容易的事。“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朽也”这是老爷子对宰予的评价。 贾陆英:“‘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朽也’这是老爷子对宰予的评价。” ——是对宰予的严厉批评,而非整体评价。宰予也是位当时的杰出人才。 老耿:往往是得意门生,老师才严厉批评。比如当今,有时领导骂你,是因为你跟领导“铁”。 风一样自由:爱之深责之切。 贾陆英:当前人们在精神信仰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既有复杂的现实原因,也有深刻的历史原因。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主体,儒、释、道并存的多元一体格局,儒家文化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情感记忆、思维习惯、精神感悟和理想追求,成为中华民族稳固的精神支柱,也对传统社会两千多年的发展起到了整合作用。孔子作为中华传统文化当然的符号,不管你承认也罢,不承认也罢,这是历史形成的事实。因此,怎样对待孔子,实质上也就是怎样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问题。自近代以来,这个问题就一直是中国社会思潮中一个突出的问题,直至今天,它依然是一个不容回避的敏感问题,是思想文化领域中的重大问题。 四、继往开来 当前在如何评价孔子的问题上,有四种基本态度: 第一种是不分青红皂白地全盘否定。20世纪初的“打倒孔家店”和“文化大革命”中的大破“四旧” “批林批孔”就是如此。这种思潮在今天依然存在。有人把毛泽东和孔子绝对地对立起来,打着“维护毛泽东思想”的旗号,彻底否定孔子及其学说。这种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是造成国人思想上迷茫和信仰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面对当前持续升温的“国学热”,有人发出这样的疑问:“自五四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都快100年了,怎么现在还搬出那个菩萨供着?”他所指的,正是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近百年之后,在中国大地上方兴未艾的儒学复兴。这些人“打”了百余年,一个带有讽刺意味的历史现象是,孔子依然活在中国人的心中。这只能说明,孔子及其创立的儒家学说,是中华文化之根、中华民族之魂。这个根,任凭什么人拼命去挖,也是挖不掉的;这个魂,任凭什么人拼命去打,也是打不散的。正如《人民日报》发表的《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旗帜》一文所说:“人类思想文化的发展,犹如一条长河。要川流不息,奔腾向前,既不能塞其源,也不能断其流。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发展,都离不开一定的文化传承,都是在既有文化传统基础上进行变革、创新与发展。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充分认识我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正确对待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第二种是慌忙祭起“尊孔读经”的旗子。康有为提出建立孔教会的主张,就是典型的代表。北洋军阀、蒋介石集团也搞过“尊孔读经”。这些做法都没有,也不可能阻止历史前进的步伐。然而时至今日,主张盲目“尊孔”的阴魂依然不散。有人从另一个极端把毛泽东和孔子绝对地对立起来,打着“尊孔”的旗号否定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这种开历史倒车的复古主义思潮,是决然行不通的。已经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正在建设小康社会,向着民族复兴光明大道前进的中国人民,也是绝对不会答应的。 第三种是用西方文化来改造传统儒学。在中西文化的交流史上,16、17世纪曾有过“东学西渐”的热潮,18世纪以来又出现了“西学东渐”的热潮。儒学与西学的互补互动,产生了一批学贯中西的大家和现代新儒学。他们既对西方的社会、文化、哲学、宗教有深入的研究,又熟知并尊重本土以儒学为主体的传统文化。在他们的努力下,形成了许多儒学研究的新成果,这是值得珍视和借鉴的。现代新儒学的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儒学与马克思主义对话的主张,这更是一种远见卓识。 第四种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以儒学为主体的传统文化相融合。十月革命以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用马克思主义的宇宙观来观察和解决中国的问题,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为之一新。从此,也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与以儒学为主体的传统文化相融合,形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进程。这一进程同时包含着对西方文明成果的借鉴、吸收和消化。倡导和推进这一历史进程的,正是中国共产党人。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新中国成立,从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建设到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过两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成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这是现、当代中国文化的主旋律。发表于2010年9月《红旗文稿》的署名“云杉”的文章说得好:“对于当今中国来说,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丰富的革命文化,就是我们文化安身立命的根基,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定海神针’,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千方百计地弘扬,使其惠及当代、恩泽后人。” 我们在对待孔子及其学说、对待历史、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上,应当抱有历史的、辩证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一是要跳出尊孔或反孔的误区,从孔子社会活动和学术活动的实际出发,从当今社会和现代文明的需要出发,进行科学探讨和深入研究。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继续和发展。在中华文明5000年的传承中,孔子大约处于前2500年与后2500年之间。他在世时虽然政治上不得志,但在学术研究和发展教育上却取得了无与伦比的成功,这就奠定了孔子在中华5000年文明史上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我们今天研究孔子及其学说,是要按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的精神,“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鉴于历史的经验教训,我们既不能重蹈盲目尊孔的覆辙,更不能再走简单粗暴地反孔的老路。盲目尊孔必然导致复古主义,而全盘否定孔子及其学说,必然导致虚无主义。对于这一份珍贵遗产,我们首先要怀有敬畏之心,要用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去研究它,进行认真的梳理和分析,从当今社会和现代文明的需要出发,加以鉴别、继承、改造和升华,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使之更好地为中国人民创造幸福快乐的新生活服务,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服务,为中国以其坚挺的硬实力和软实力走向世界服务。 二是要跳出把孔子的学说与后世儒学混为一谈的误区,既要看到二者的传承关系,又要注重二者的区别。孔子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被塑造成了不同的形象。汉代五经博士眼中的孔子、宋明理学家眼中的孔子、戊戌维新首领康有为眼中的孔子,乃至普通老百姓心目中的孔子,相去甚远。孔子学说在历代传承中也有不同的变异。尤其是到了西汉以后,统治者从维护其专制地位的需要出发,把孔子神圣化,打着尊孔的旗号,附加上去许多为封建专制主义服务的内容。例如:在君与臣的关系上,孔子的主张是“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在父与子的关系上,孔子的主张是父要慈、子要孝,“仁者,人也,亲亲为大。”突出的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亲之情。这是一种双向的对等的相互关系,经过改造和升华,是可以与当今社会的权利义务关系相融合的。而在西汉大儒董仲舒那里,孔子的上述思想被异化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变成一种绝对的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三纲”对巩固封建秩序有一定作用,也对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过严重阻碍作用,要具体分析。但无论如何,在中国结束君权制、走向共和制以后,它就成为过时的、应当彻底抛弃的东西。如果不加区别,把董仲舒的“三纲”扣到孔子头上,能说是客观、公正的态度吗? 三是要跳出对待诸子之学上的门户之见,按照和而不同的精神,吸纳百家优长、兼集八方精义。春秋战国是中国社会处于大变革的一个时代,正是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下,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对中华文化具有奠基意义的诸子之学。孔子开办私学,培养了大批人才,为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百家争鸣的局面不存在了,学术文化的繁荣发展也受到了严重制约。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不同学术观点的交流、碰撞和争鸣,是促进思想认识深化、学术繁荣发展的必要条件。而长期以来不同学派之间的门户之见,是不利于思想交流和学术发展的。我们今天研究孔子及其学说,当然不能再搞“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那一套。孔子主张“和而不同”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这是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的一个特点和优点。我们一定要继承和发扬这个好的传统,摒弃门户之见,吸取诸子之学中的精华,结合新的时代特征创新发展,形成既有民族性、又有时代性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新文化。 四是要跳出关起门来搞学问的误区,放眼世界,把孔子及其学说放到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大格局中去研究。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他的著作《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提出了一个“轴心时代”的著名命题。他认为,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也就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古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老子。他们开始用理智的方法、道德的方式来面对这个世界,是对原始文化的超越和突破。而超越和突破的不同类型决定了今天西方、印度、中国等不同的文化形态。那些没有实现超越突破的古文明,都难以摆脱灭绝的命运,而轴心时代产生的文化一直延续到今天,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每当人类社会面临危机或新的飞跃的时候,我们总是回过头去,看看轴心时代的先哲们是怎么说的。 雅斯贝尔斯的“轴心时代”说,已经得到世界各国学术界的逐渐认同。在欧洲,古希腊师承相传的三位先哲——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一直被尊为西方文明的鼻祖。欧洲人不仅对自己的传统文化格外珍重,而且对历史文化的古迹也倍加爱护,千方百计予以保护。凡是去过欧洲的中国人,大概都能感受到这一点。而东方文明的鼻祖孔子,出生时间早于苏格拉底80多年,早于柏拉图120多年,早于亚里士多德160多年。他在当时的实践活动和思想文化上的成就,与古希腊的几位先哲相比,不但毫不逊色,而且独具光彩。20世纪80年代,美国出版的《名人年鉴手册》列出世界十大思想家,他们是:孔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阿奎那、哥白尼、培根、牛顿、达尔文、伏尔泰、康德。孔子不仅名列第一位,而且是东方民族中唯一的一位。现在,孔子、老子以及他们所代表的中华历史文化,在世界的影响日益扩大。相比之下,中国作为孔子的故乡,我们作为孔子的后人,难道不应当认真地思考一下、总结一下吗?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常讲要学习借鉴世界各民族创造的文明成果,欧洲人尊重和保护文化传统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吗? 五是要跳出用今天的标准去衡量和要求古人的误区,既要依托历史,又要立足现实;既要尊重过去,又要面向未来。研究历史人物,研究孔子及其学说,把握好过去、现在、未来的关系至关重要。首先应当从他们所处的历史时代去考察、分析、比较。在此基础上,从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实际出发,加以取舍,汲取他们思想的精华。还要面向未来,在继承中变革,在创新中发展。历史就是这样从昨天走到今天,又从今天迈向明天的。昨天的历史,是昨天那个时代条件下的产物,不可避免地带有某种局限性。如果用今天的眼光、今天的标准去衡量和要求他们,那就会走向历史虚无主义。 传统是历史上流传下来的社会习惯力量,包括思想文化、制度规范、风俗习惯、宗教艺术以及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等。它对于社会、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有着无形的影响。但是,传统又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正确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我们一方面要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态度,这种态度对传统文化一概否定,背离了文化的传承性,割断了我们民族的血脉。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基因”,丧失了它,必然导致迷失自我,丧失根本。另一方面,还要反对复古主义态度,这种态度一味主张“回到过去”,背离了文化的创新性,离开了现实的需要,它是行不通的,必然会窒息文化的发展。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既要依托历史,又要立足现实;既要尊重过去,又要面向未来。只有坚持这样的态度,我们的传统文化才能和当代社会相适应,和现代文明相协调,才能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获得新的生机和活力。 老耿:孔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奠基人之一。邓公说:老祖宗不能丢。孔子就是老祖宗,传承、发展中华文化,不能数典忘祖。我赞成第四种。 风一样自由:儒家孔学不是儒教,孔教 。雅斯贝尔斯有一个很著名的命题——“轴心时代”。他在1949年出版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说,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轴心时代”发生的地区大概是在北纬30度上下,就是北纬25度至35度区间。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古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老子… …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 破风弃俗:当年,五四运动提出要打倒孔家店,其实也情有可原,因为中国当时受旧时残毒祸害太深,不打破旧的,就立不起新的。但是,问题就在于打破了旧的,但五四运动所提倡的科学与民主精神并没有被真正的发扬起来,却生生的把几千年的传承丢了。 贾陆英:“邓公说:老祖宗不能丢。孔子就是老祖宗。传承、发展中华文化,不能数典忘祖。” ——赞同。 老耿:“我们在对待孔子及其学说、对待历史、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上,应当抱有历史的、辩证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还是毛主席讲的: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风一样自由:关键是做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化和创造性阐发。我觉得孔子是至圣先师,但也是一个人,这样也许更能祛除附着在夫子身上僵化意识形态的影响。 老耿:“从当今社会和现代文明的需要出发,加以鉴别、继承、改造和升华,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使之更好地为中国人民创造幸福快乐的新生活服务。” ——这才是中特理论应有之义,才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四是要跳出关起门来搞学问的误区。” ——也要改革开放,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孔子周游列国就是一个例证。孔子他就没有关门搞学问,而是周游列国。习有毛之风,既要宣传自已,又要学人之长,丰富发展自已。 贾陆英:“四是要跳出关起门来搞学问的误区。也要改革开放!” ——是的,要看看世界对孔子的评价。 五、古为今用 2009年5月13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的一次讲话中,引用了“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古训,并希望各级领导干部“通过研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吸收前人在修身处事、治国理政等方面的智慧和经验,养浩然之气,塑高尚人格,不断提高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2013年3月3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上发表讲话,再次强调领导干部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 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来到曲阜孔府考察,并来到孔子研究院。桌上摆放着展示孔子研究院系列研究成果的书籍和刊物,他饶有兴趣地翻看到《孔子家语通解》《论语诠解》两本书,拿起来说:“这两本书我要仔细看看。” 习近平随后同有关专家学者代表座谈,听取他们发言后表示:中华民族有着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也一定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坚持古为今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因势利导,深化研究,使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发挥积极作用。我认为,总书记的这些阐述,应该成为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关系的基本方向和指导方针。 胡利勇:习近平视察山东曲阜,对儒家文化赋予新时代的意义重大,要弘扬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孔子学院走向全球受世界追捧。孔子学院是个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全球。可以将中国文化燎原全球,如:孙子兵法,周易。 贾陆英:“孔子学院走向全球受世界追捧。” ——已遍布世界各大洲,多数国家。 六、孔子贡献 有一篇文章,历数了孔子的十大贡献: 第一、文化上的贡献。孔子是中华上古2449年文化和文明的传承人以及5000年中华文化的奠基人。 第二、观念上的贡献。孔子是引导中国从“有神论”向“无神论”观念转变的第一人。 第三、文学上的贡献。孔子整理删定《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开创新篇章的第一人。 第四、哲学上的贡献。孔子作《易传》,是《易》成为中国哲学之源,是改造《易》,使《易》转向哲学,引发易学革命的第一人。 第五、史学上的贡献。孔子编撰的《春秋》,为我国两千多年史学的发展创立奠定了基础,开修史之先河,是为我国史学奠基的第一人。 第六、教育上的贡献。孔子创办了中国第一所私人学校,在设坛办学、教书育人方面遐迩闻名。孔子办学主张“有教无类”,实行全民教育,总结出一套完整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论,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教育家。 第七、德育上的贡献。孔子毕生所探索的就是“怎样和平、怎样和谐、怎样发展、怎样幸福”的道理。《论语》中蕴涵的中华美德是人之魂、家之魂、国之魂,是人类“和平、和谐、发展、幸福”的灯塔,是儒家学说的灵魂所在、价值所在、意义所在、功能所在、真谛所在,是培养个人品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引导人们“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的思想基础。孔子是中国乃至世界的道德先师。 第八、体育上的贡献。“射”和“御”是孔子开设的六门课程中的两门必修课。“射”是射箭,“御”是驾车。毛主席认为“射、御”是中国古代的体育课。毛泽东把孔子的“智、仁、勇”改造为“德、智、体”写进党的教育方针。 第九、美育上的贡献。毛主席于一九五六年八月二十四日同音乐工作者谈话时赞扬说:“孔子是教育家,也是音乐家。他把音乐列为六门课程中的第二门。”(《毛泽东与孔夫子》)《论语》中最早出现的美的概念是——“君子成人之美”(《颜渊》)、“里仁为美”(《里仁》)、“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八佾》)。孔子的话给予后人一个重要启示:乐舞的美与丑、好与坏、优与劣,主要要从“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这两个方面去分析、去判断、去评价。这一美学理论一直指导着古代和现代的文艺创作、文艺批评和美学评论。孔子是把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并列一起纳入教育内容的第一位先师。他对中国美育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第十、政治上的贡献。尽管孔子的政治生涯比较短暂,但是政绩卓著。当孔子快五十岁时,出任中都宰;一年内擢升为司空,接着升为大司寇。孔子在担任中都宰期间,所辖区域男守忠信,女知贞节,商业繁荣,万民乐业,达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境界。孔子在教化世人、稳定社会、安邦治国方面为后人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孔子倡导德治,既是清醒的现实主义者,也是有追求的理想主义者。他的两大德治主张,一是实现“天下有道”的“小康”社会,一是实现“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这是孔子为中国人设定的两个理想目标。时空跨越两千多年,回过头去再看孔子,就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孔子高瞻远瞩,他提出的“仁政德治”主张,他提出的“小康”和“大同”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政治上做出了重大贡献。 孔子文化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两千多年来一直为家庭的和美,邻里的和睦,人民的和谐,民族的融合,社会的进步,国家的统一发挥着积极作用,并于公元三世纪传入日本、朝鲜,以及东南亚,十七世纪又向欧洲和美洲等许多国家和地区传播。一六八七年巴黎就出现了拉丁文《论语》。到了近代,《论语》依然在世界文化宝库中熠熠生辉。《论语》中蕴涵的人文文化、社交文化、礼仪文化、教育文化、音乐文化、体育文化、卫生文化、养生文化、企业文化、管理文化、营销文化,对东南亚乃至整个世界产生了重大而又深远的影响。 孔子是古代最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音乐家、社会活动家,位居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的品德、思想、精神、人格、学识、智慧、才能、理论等方面在中国古代史上是无可比拟的。他在中国文明史和世界文明史上赢得了至高无上的荣誉,赢得了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爱戴和敬仰。 老耿:这才叫“至圣”! 睡虫西麦:嗯,学而不思则罔教学,如果不看成绩,我看每个孩子都那么可爱。我们的评价系统啥时候也能有教无类? 老耿:“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毛主席的话,毛主席当年也是学孔夫子的,毛继承发展孔夫子。孔子高瞻远瞩,他提出的“仁政德治”主张——中国崛起,屹立世界之林,要靠“仁政德治”。孔夫子的“小康” “大同”,就是当今中国的奋斗目标。 胡利勇:前国家主席江泽民也提到过以德治国。 七、下讲预告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韶:舜时的乐曲名。 尽:极点。 美:指乐曲的音调、舞蹈的形式而言。 善:指乐曲和舞蹈的思想内容而言。 武:周武王时的乐曲名。《论语集解》引孔安国(孔子十一代孙)注:"韶,舜乐名,以圣德受禅,故尽善。武,武王乐也,以征伐取天下,故未尽善。" 孔子评论到《韶》时说:美到极点了,又善到极点了;评论到《武》时说:美到极点了,但还不够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