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加强大学生村官管理培养的建议 选聘大学生村官是党中央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对于改善基层干部队伍结构,培养新农村新牧区建设骨干力量和党政干部后备人才,夯实党在农村牧区的执政基础具有重大意义。作为“80后”的“天之骄子”,大学生村官走出校门又进农门,如何培养和管理好这个群体,为“大学生村官计划”提供长期性、连贯性的支持和保障,成为各级党组织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 一、现状及问题 目前,xxx有在岗大学生村官40名,其中xx选派的有12名,组织部招聘的有28名。在第八次嘎查村“两委”换届选举中,进入“两委”班子的有24名,其中1人当选党支部书记、7人当选为副支书,1人当选村委会主任、4人当选副主任。整体上看,大学生“村官”制度增加了大学生的就业渠道,提升了大学生处理基层事务的能力,优化了村干部的年龄和知识结构,在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队伍的不断扩大,一些矛盾和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一方面基层对大学生村官的评价褒贬不一,大部分都持肯定态度,认为大学生村官为农村牧区带来了新观念、新技术和新风尚,但也有的反映大学生村官不懂农牧区工作,甚至五谷不分,更不会调解群众纠纷;有的三天两头请假,工作心不在焉。另一方面,大学生村官在努力转变角色,适应新环境的同时,对基层也颇有微词,主要反映生活环境反差太大不能适应;群众素质低,不通道理;还有的反映苏木镇和嘎查村对他们不重视,工作放任自流,不能发挥所长等。 二、原因分析 ㈠自身问题。一是思想得过且过。不可否认,在就业日益严峻的今天,不少大学生把当村官作为求职的跳板,冲着考公务员加分或考研加分的政策,只想在农村牧区呆上二三年就再次择业或考公务员,这种思想直接导致工作没有热情,“当一天和尚撞天钟”。二是工作消沉迷茫。乡村工作面广量大,琐碎繁杂,向来有“上面千条线,底下一根针”的说法。面对和想象中有着巨大反差的现实,大学生村官感觉工作上无所适从,所学东西用不上,再加上嘎查村里矛盾复杂、人际关系难处理、村官身份缺乏认同感、工作无从下手等问题纷纷显现,消沉迷茫的情绪普遍存在。三是工作作风不正。一些大学生村官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经常会对农牧民封闭的思维方式、较低的认知能力或不文明的言行举止不理解,显出高人一等的神情,然而这却是农牧区工作的大忌,是群众最不能接受的,导致和村民们的关系僵化。 ㈡管理问题。一是对大学生村官工作重视不够。个别苏木镇、嘎查村的领导对“村官”工作没有引起高度重视,存在管理不够严格,生活不够关心,食宿问题解决不到位、工作方法不帮传等问题。二是在工作安排上存在苏木镇优先的情况。当前,苏木镇的工作量普遍较大,大学生村官分配下来后,苏木镇上以轮训或中心工作需要的名义把一些大学生安排在苏木镇一级打杂,干的是打印文件,填表格、上报数据等工作,违背了大学生为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服务的本意。三是对大学生村官缺乏有效管理。虽然出台有大学生“村官”的管理考核办法,但个别苏木镇管理和考核机制没有真正落实到位,个别大学生村官长期不在基层,不能进入角色,难以有效管理。一些大学生村官也反映基层没有把他们当作正式干部对待,对他们懒得问、不愿管,放任自流。 ㈢机制问题。一是身份不清。目前大学生村官如果是中00员就担任嘎查村党支部书记助理,非中00员则担任嘎查村主任助理,但均不进入嘎查村“两委”班子,这种情况直接导致大学生村官不能够进入村里的决策圈,做事没有威信。二是前途不明。前途不明使得村官们也难以安心工作,合同期满后要再续聘或考上公务员,否则将面临失业。 三、对策建议 解决大学生村官群体所面临的待遇低、出路窄、“走也难,留也难”的尴尬局面,根本还是要建立让大学生村官“用得上、有作为、能安心”的激励和管理机制。 ㈠建立教育培养机制,确保大学生村官“用得上”。一是开展定期培训。邀请专家学者、有关领导、嘎查村党组织书记,以农村牧区工作基本知识、形势任务和政策、基层组织建设等为主要培训内容进行集中培训。二是实行帮带培养。建立旗、苏木镇、村三级领导帮带工作机制,实行科级领导与大学生村官“一对一”结对帮扶,帮助他们熟悉农村牧区工作方法,做到开展工作带在身边,重要活动引导参与,安排任务有的放矢,让他们在农村牧区工作实践中积累经验、锻炼成才。三是加强交流培养。通过召开大学生村官座谈会、开通QQ群、编写简报、挂职锻炼等方式,及时宣传大学生村官管理有关政策及工作经验,积极为他们搭建相互交流的平台。 ㈡建立实践锻炼机制,确保大学生村官“有作为”。 一是发挥政策宣传作用。督促大学生采取创办墙报、入户座谈和组织召开会议等方式,做好党的最新精神及农村牧区新型合作医疗、良种补贴等惠农政策宣传,使党的惠农政策家喻户晓。二是发挥村务管理作用。督促大学生村官围绕村民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认真抓好矛盾纠纷调解、惠农政策落实、村级组织建设等村务管理工作。三是发挥科技服务作用。将大学生村官列为农村牧区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站点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通过“教、学、帮、带”等形式,积极开展农牧业科技服务。 ㈢建立激励关怀机制,确保大学生村官“能安心”。 一是落实相关待遇。建立大学生村官旗、镇、村三级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提高工资待遇,按月足额发放大学生村官的工资,为大学生村官办理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二是做好管理服务。健全大学生村官管理制度,形成“旗委组织人事部门统一管理、苏木镇党委具体管理、嘎查村党组织直接管理”三级联动机制,在选拔和培养到村任职的同时,多关心大学生村官的生活。同时借助媒体加强正面引导和宣传,树立先进典型,让社会各界和农牧民群众理解他们,用更多的实际行动支持他们,增强大学生村官的身份认同感。三是完善激励措施。实行动态考评制度,定期组织村干部、村民代表和苏木镇干部对大学生村官进行民主测评,并把考评结果记入本人档案作为任用、选拔、奖惩和是否续聘的重要依据。按照“五条出路”畅通大学生村官出口,引导聘用期满大学生“村官”通过留村任职工作、考录公务员、自主创业发展、另行择业、继续学习深造等“五条出路”实现有序流动。对于素质过硬、实绩明显、群众公认的优秀大学生村官,转聘为苏木镇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特别突出的按程序选拔为苏木镇领导干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