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我们***县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立足于县情实际,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基层一线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与全县人才队伍建设同部署、同安排、同落实,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对基层一线实用人才的培养使用力度,把培育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基层一线实用人才作为开发全县人才资源,推动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富脑工程”来抓,为基层一线实用人才施展才华创造了有利条件,营造了发展创业的良好氛围。下面,就按照《通知》要求,把我老秘网县基层一线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情况向各位领导作以简要汇报。 一、基本情况 ***县是传统农业大县,总面积2521.5平方公里,辖14个乡镇,229个行政村,人口40.6万,其中农业人口29万,耕地面积110万亩。 由于***县是一个农业大县,所以很早就有一批活跃在田间地头以及城乡之间的“田秀才”、“土专家”、能工巧匠和民间艺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他们逐渐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领头雁”和农民致富的“导航员”,为全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各届县委高度重视基层一线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因势利导、增加投入、积极培养、大胆使用、强化管理,使基层一线实用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截止目前,我老秘网县共有基层一线实用人才12500多人。其中,符合农村实用人才条件标准的(2007年全省农村实用人才统计制定的标准)有2699人,在这部分群体中,乡级重点人才194人,县级重点人才118人;党员527人,村干部222人;小学及以下学历347人,初、高中(含中专)学历2235人,大专以上学历117人。 二、经验做法 总结多年来的工作实践,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高度重视,健全基层一线实用人才管理的组织体系。
我老秘网县高度重视基层一线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树立了基层一线实用人才也是“金”的人才意识,把它作为全县“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成立了由县委副书记任组长,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任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领导小组成员的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贯彻落实国家及省、市关于人才培养、使用、引进等方面的各项方针、政策,研究制定我老秘网县的推进措施,拟定具体的实施方案。领导小组还在县委组织部设立了办公室,具体负责日常工作,定期召开人才工作联席会议。各乡镇也相应成立了组织机构,配备得力人员,切实把基层一线实用人才的培养使用纳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摆上位置。在此基础上,还把基层一线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纳入党建工作考核体系,充分调动各单位、各部门抓好此项工作的积极性。形成了政府调控,组织部门牵头抓总,人社、教育、农业等相关部门及各乡镇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二)创新机制,优化基层一线实用人才的发展环境。
基层一线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为确保工作的顺利进行,我老秘网县建立健全了实用人才长效发展机制,努力做到用事业造就人才、用环境凝聚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不断促进人才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一是建立财政投入机制。设立了人才开发资金,每年不少于55万元,视财力逐年增加。县委、县政府每年还投入30余万元,对全县各类实用人才进行技术培训。2005年至2009年,县委投入近百万元,选送了271名农村优秀青年参加全省“一村一名大学生”项目学习。2006年以来,每年还拿出10余万元,对包括部分“一村一名大学生”项目学员在内的村级后备干部进行了重点培养锻炼。
二是建立创业投资机制。以财政投入为基础,积极探索建立银行信贷、社会投资、群众自筹等多渠道、多形式的创业投资机制,扶持鼓励有潜力的基层一线青年自主创业,成为新型实用人才。每年,我老秘网县600万元农村党员创业小额贷款资金,80%以上投向基层一线实用人才。还积极协调农行、农业发展银行、村镇银行以及信用联社等金融部门,为实用人才创业发展争取贷款。
三是创新人才评价机制。不断完善人才评价标准,努力建立以业绩为依据,以品德、知识、能力为要素的人才评价指标体系,积极探索推进基层一线实用人才等级评定工作,制定相应的实用人才等级配套政策,不断推进基层一线实用人才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目前,全县共有1100多名农民获得了技术职称。
四是健全人才激励机制。通过政治上给待遇、物质上给奖励、政策上给扶持等措施,在全县上下形成了“培养一批能人,带动一方百姓,搞活一片经济”的人才效应,营造了“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社会氛围。2006年以来,全县有100多名优秀实用人才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表彰奖励,共有41名“一村一名大学生”项目学员到村任职。2010年村“两委”换届,全县共有412名农村实用人才进入村级班子,77人入党,有436名党员被培养成致富能手,60名致富能手被培养成党员,295名党员优秀致富能手被培养成村干部。
五是实行动态管理机制。我们通过基层推荐、个人自荐、组织人事及主管部门审核的方式,开展了基层一线实用人才选拔和认定工作,建立了信息库,实行动态管理,为基层一线实用人才发展政策的制定、开发和使用提供依据。此外,我老秘网县还先后出台了《关于人才工作的若干意见》、《***县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关于“一村一名大学生”毕业生返乡服务安排使用实施意见》、《关于开展“一村一名大学生成才立业推进项目”的实施意见》等相关政策,有力地改善了基层一线实用人才创业环境,推进了农业产业化进程。
(三)强化培训,提高基层一线实用人才的业务技能。
紧密结合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突出重点,注重实效,改变单纯传播知识和技能的做法,从传授单一技术、技能扩展到市场经济、现代农业科技等多个领域,使基层一线实用人才培训真正切合本地经济发展需要,做到学为所需、学以致用。
一是整合培训资源,建立培训网络。充分发挥党校、农广校、劳动就业培训中心、职业高中、农技推广站、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等的作用,扎实开展绿色证书培训、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以及“阳光工程”培训等常规培训,并采取长短结合,集中与分散结合,课堂与田间地头结合,培训内容与人才需求结合等方式,大力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和职业技术培训,传送科技信息、实用技术和法律知识等,做到技术人才到户、技术成果到田、技术要领到人、技术技能到手。同时,还注重发挥电化教育的优势,增强培训教育的直观效果,在县电视台先后开办了《农科园地》和《三农之声》等农业科技专题节目。此外,还与吉林大学、吉林农业大学、吉林广播电视大学等联合办学,开展学历教育培训,1600余名各类实用人才获得了中专以上学历。基层一线实用人才的发展意识,业务技能,致富、带富本领不断增强。
二是“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提高培训质量。立足发展实际,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基层一线实用人才走出家门与外界加强技术交流与合作,到发达地区和先进企业参观学习。2008年和2011年,先后组织80余名优秀实用人才到山东寿光、青岛等地考察学习,启迪了思维,开阔了视野。同时,还积极邀请各类科研技术人员深入基层一线,普及农村科技知识与技术,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村科技活动,提高农村实用人才的科技服务水平。5年来,全县涉农部门和各乡镇,先后组织省、市、县农技专家116人次开展送科技下乡等服务,解决了实用人才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三是整合培训项目,形成培训合力。整合组织、农业、人社、文体等培训项目,打捆使用培训项目资金,强化培训资源综合利用,形成培训合力,增强培训效益和成功率。
四是突出特色,打造人才品牌。我老秘网县是中国梅花鹿之乡、中国农民画之乡。县鹿业协会成立以来,始终把交流研讨、学习培训作为提高生产者素质及生产、管理水平的治本措施。通过学习研讨,解决了如何继承和保持传统技术工艺、保证产品质量和“保形、保色、保质”等技术问题,提高了梅花鹿饲养的科技含量,大大增加了我老秘网县鹿产品的市场份额。刘丹农民画培训学校,通过培养农民画创作人员,创作了很多高质量的作品,推进了***农民画市场化、产业化进程,为扩大***农民画影响力和知名度做出了突出贡献。目前“马记鹿茸”和刘丹农民画等品牌已逐渐走俏于全国市场。
(四)多措并举,开发基层一线实用人才的群体效能。
一是注重发挥协会作用。县、乡党委结合实际,按照“积极扶持、民办民受益”的原则,紧紧依托畜牧、农业、劳务等支柱产业,大力发展专业协会,以协会网络基层一线各类人才,逐步形成了“协会培育人才、人才壮大协会、协会服务群众”的良性循环格局。目前,全县已建立了黄牛养殖、肉鸡养殖、梅花鹿养殖及产品开发、劳务输出、果树栽培以及农民画创作等86个行业协会或专业学校,吸收了2400多名人才进入协会或专业学校。协会或专业学校的建立,为实用人才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二是主动开展上门服务。各乡镇还根据农民的实际需求,经常组织实用人才根据各自的产业特点、技术专长“认岗”、“领岗”,给群众做示范、搞服务。并抓住全省人才服务“110”、辽源市农业技术专家科技服务工程以及***县农业科技文化节等活动开展的有利契机,从各类实用人才中选拔出一定数量的专家型技术人员,组成“专家组”,针对在农技推广、技术服务过程中发现的各类技术难题,专家组进行集体会诊,查找原因,分析症结,制订对策,联合攻关。据统计,2006年以来,共组织专家组开展上门服务16次,解决问题171个。
三是强化劳务输出。结合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积极引导和鼓励基层一线实用人才外出就业,采取参加各种商贸节会、劳务人员牵线搭桥、社会各界广泛联系等各种形式,广泛收集劳务信息,扩大劳务基地,为输出劳务创造条件,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业、农村经济发展。2011年,我老秘网县共组织农民及城镇居民到日本、韩国、新加坡、俄罗斯等地劳务输出达到2600多人,实现劳务收入1.7亿元。
(五)树立典型,增强基层一线实用人才的带动效果。
在基层一线实用人才开发工作中,我们十分注意发现和树立典型,力争启动一个、激发一批、带动一片。在县电视台、电台开辟了专栏,重点推介基层一线实用人才先进典型。截止目前,先后以新闻或专题短片等形式推介了养猪能手、大棚香瓜王、果树大王等先进典型83个,并积极向上级各新闻媒体进行推荐。刘丹农民画创作室成立以来,中央及省、市电视台,部分报刊以及新华网、凤凰网、腾讯网、中华文化传媒网、中国国际文化产业网等多家网站对他的事迹进行了宣传报道,使“农民画乡”的美誉更加夯实,促进了农民画产业的发展。“一村一名大学生”项目学员王敬华发展种猪养殖业,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省、市、县各类媒体对他的创业事迹进行了全面报道宣传,吉林电视台《党建新视线》栏目组还对他进行了专题采访,省长王儒林亲自到养殖基地进行了视察走访。工作中,我们还将部分优秀农村实用人才的技能经验汇编成书(如,《种植业典型经验汇编》)印发给全县广大农村实用人才。
三、主要成效 一是加速了我老秘网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了农业科技创新。近几年来,结合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工作的深入开展,我老秘网县在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农业环境污染监控、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等多方面广泛开展课题攻关,解决了农业生产中的一些技术性难题。 二是增强了我老秘网县农民依靠科教兴农的责任意识。目前,广大农民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有了切身感受,增强了他们发展农业生产、依靠科技致富的信心与责任意识。 三是提高了我老秘网县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通过发展多层次、多领域、多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吸引一大批农村能人、专业大户加入,整合了农业资金、技术、产销等方面力量,使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紧密结合,有效解决了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的矛盾,降低了农业经营成本,提高了农业市场竞争力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 四是推动了我老秘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通过大力培养基层一线实用人才,使他们成为农村经济工作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不仅创新了农业经营体制、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带动了农村劳动力转移,也搞活了农产品流通,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达到了与农户“双赢”的局面,为我老秘网县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2011年,全县农业总产值474171万元,比上年增长9.3%;农民人均纯收入8260元,比上年增长27.9%。 四、主要问题 多年来,我老秘网县在加快基层一线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中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初步培养出一批“土生土长”的科技人才和技术能手,为全县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基层一线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人才总量严重不足。我老秘网县现有自然人口40.6万人,而各类基层一线人才仅有12500余人,所占比重仅为3.13%,同全国、全省乃至省内其它市、县平均水平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2. 培养机制尚需优化。现有基层一线实用人才资源开发管理政策在科学性、优惠性、务实性、灵活性和配套性等方面与先进地区相比差距较大,人才队伍建设的资金投入还不能完全适应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培训中,受人员技术水平、培训资金等因素的影响,组织的面还不够宽,培训的针对性还不强,培训手段还不够先进。 3. 管理服务有待加强。现行的人才使用、奖励、保障等制度总体上缺乏系统性和激励性,难以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五、下步打算 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将在今后工作中努力做到: 一要完善管理机制。在认真总结过去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县情实际,实行组织管理和自我管理相结合。组织管理,即侧重于组织、协调、引导,通过进一步健全县、乡、村三级管理网络,形成以组织、人社、科技等部门管理为主,以乡镇党委、村党支部管理为辅的管理形式,形成工作合力。同时,加强制度管理,完善基层一线实用人才培养选拔规定,在实行动态管理,优胜劣汰,促其发展的基础上,坚持和完善建档造册、走访联系、交心座谈、领导联系等制度,使管理工作有章可循,逐步走上制度化轨道。自我管理,即根据基层一线实用人才从事专业类别的需要,积极探索管理的新途径,分门别类地组建专业协会,制定章程,明确权力和义务,通过定期开展活动,加强实用人才相互之间的联系和交流,促使自我管理机制的形成,使基层一线实用人才由松散型向相对紧密型群体转变,提升管理水平。 二要完善培育机制。把工作的重点放在以提高基层一线实用人才整体素质上,将人才培养纳入党员干部整体培训规划之中,提高工作的针对性。首先是集中培训,着力辅导提高。要充分发挥乡镇业余党校、职业技术学校、电教网络等阵地的作用,每年定期组织基层一线实用人才集中培训,进行政策、实用科技知识的理论辅导。二是互通有无,着力促进提高。通过开展全县实用人才巡回报告等方式,既介绍自己的先进经验,又学习其他实用人才的成功做法,促进实用人才之间的相互提高。三是基地示范,着力引导提高。发挥各类科技示范基地的样板作用,并组织基层一线实用人才现场观摩、实地技术指导,促使实用人才操作水平得到提高。 三要完善扶持机制。首先是政策上扶持。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科研生产项目实施者,给予倾斜政策,重点扶持,做到“生产信息、生产用地、生产资金、生产品种、生产技术”五优先,为基层一线实用人才的发展解决后顾之忧;其次是技术上扶持。充分发挥农业专家、科技人才、能工巧匠技术能人等的技术优势,通过开展专家与实用人才结对活动,既及时帮助实用人才解决在生产、经营中的技术难题,又为专家、科技人才提供实践场所,实现优势互补;再次是资金上扶持。对进行特色农业开发、有较大发展潜力的项目,积极争取财政、上级专项资金以及农村金融部门的支持,给予资金扶持,帮助基层一线实用人才把所从事的产业做大做强,逐步形成规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