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日报刊登了题为“‘无会月’里,眉山干部更忙了”文章,大力宣传了今年5月份眉山市取消所有会议,全市干部走下去帮助企业解决问题、走出去开展招商引资的行为,引发了笔者的思考。(四川日报,6月9日) 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以来,相继有多地推出了诸如“无会月”、“无会周”等类似政策,以响应中央精简会议活动、改进工作作风的号召,特别是去年以来,中央集中在全国分批次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很多地方地方政府借此来表达改变作风的坚定决心。 其实,类似的政策行为并不鲜见,早在2005年,河北省委、省政府就曾下发了《关于精简会议和活动的若干规定》,提出“每年5月份实行‘无会月’制度”,一度引发了网络大讨论,那么,“无会月”究竟是进步还是倒退呢?笔者认为,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此问题。 一方面,精简会议、解放干部,大兴真抓实干之风确为务实之举。在“无会月”期间,眉山市要求全体干部从会议中解放出来,率领相关职能部门主动到工业园区、到项目现场为企业协调解决实际问题,根据地方实际主动到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引进产业、项目和资金,把干部们的“劲”用到了实在处,把干部们的才华发挥到了关键处,必将有力推动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更重要的是,如果广大干部和群众认识到“无会月”的有益之处,此举必然起到抛砖引玉的积极作用,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和对齐的“标杆”,届时各地政府推崇真抓实干之举必将蔚然成风。 另一方面,误解政策、机械执行,强推活动亮点却是新“形式主义”。中央号召精简文风会风的意图很明确,就是要抵制形式主义,改变工作作风,如果地方误解了高层的用意,机械执行上级政策,活动来了“一阵风”、活动过了“一场空”,借搞活动的机会强推活动亮点便是不科学的“政绩观”、便是用新的“形式主义”来解决旧的“形式主义”,这是无益的,而且是有害的。 综上,笔者认为,适时推出“无会月”是提高政府行政管理水平的必然之举,对新时期党的建设具有积极意义。但是,正如部分专家学者认为,“无会月”这种强制性、简单化的规定长期执行缺乏可操作性,单纯减“会海”削“文山”并非治本之策,改进干部作风的关键是改善制度,建立长效工作机制,从制度上保障干部们真正把时间用在抓执行落实上。 作者:弘毅
% ~/ m$ A" G1 t4 s( b, @2 i- o0 m! N0 n J* i8 x, k
k) p9 `( v# _9 K! R/ v5 s9 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