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企业家、同志们: 去年XX事故的惨痛教训还记忆犹新,青岛输油管道泄漏爆炸特别重大事故又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前不久公布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分别从完善发展成果考核评价体系、加强重点领域基层执法、深化安全生产管理体制改革3个角度强调了安全生产的极端重要性。今天会议的核心内容,就是要认真贯彻落实全会《决定》、习总书记和中央、省、市关于安全生产的一系列要求,深刻吸取教训,注重举一反三,真正做到“一厂出事故、万厂受教育,一地有隐患、全国受警示”。借此机会,我讲三点意见。 一、隐患险于明火 这次“青岛事故”看似偶然,实则必然。主要表现有三点。 一是关于地下管网系统的问题。地下管网是维持城市功能正常和产业健康发展的大通道、“主动脉”。从“青岛事故”可以看出,地下石油管道与地上高楼大厦近在咫尺,既有规划建设滞后的问题,也有“重建设、轻管理”的不良倾向,最终导致“小隐患”酿成“大灾难”。就新区而言,一方面随着城市化和产业的快速发展,新的地下管网成倍增长,但真正的系统规划在哪里?另一方面,原有的地下管网存在年久失修、铺设不当、多头管理、各自为政等问题,甚至没有一张完整的地下管网分布图。这一课必须迅速补上。 二是关于“7小时疑问”的问题。“青岛事故”22日凌晨2时40分输油管道破裂,10时30分左右发生爆炸,其间有7个多小时的时间。除了关闭输油管道、抢修有关线路,企业有没有按规定及时上报?相关部门有没有启动疏散或者提醒沿线居民的程序?相关责任方有没有第一时间通知海事部门可能导致的污染危险?涉事企业的危机管理方案对风险的评估是否与发展相符?这些虽然都还在紧张调查之中,但毋庸置疑的是,应急救援机制肯定存在诸多薄弱环节,反思去年的“11.8”事故,我们又何尝不是这样? 三是产业与城市规划布局问题。“青岛事故”让我们进一步反思现代城市和产业的发展。在企业生产线与民众生活线高度重合的今天,一方面,随着城市化快速推进,人口会在经济相对发达地区高度集中;另一方面,为了满足人民舒适便利的生活需要,城市不得不维持复杂的支持系统。两种要求在同一块狭窄的空间中纠缠生长,现代社会对安全生产的压力自然越来越大。新区要真正实现“产城融合、甲板起飞”,就必须在科学规划产业和城市发展布局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安全管理水平,这也是衡量城市治理水平的最重要标准之一。 二、防范胜于救灾 一是隐患排查严肃化。要以深入贯彻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排查“四风”为契机,按照“全覆盖、零容忍、严执法、重实效”的要求,立即开展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改。检查要“竖到底、横到边”,谁检查、谁签字、谁负责。尤其要突出危化品、建筑施工、道路交通、烟花爆竹等重点领域的专项检查,对查出的问题实行“零容忍”,严格做到“三个不能”:没有安全措施的项目不能开工,达不到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不能生产,安全生产措施不到位的生产要素不能供给。 二是安全监管网格化。按照“全覆盖、全过程、全方位”的要求,以企业为主体开展网格化建设,落实政府负责人、行业监管人、综合监管人和专家服务人,所有企事业单位与所属网格政府签订责任状,高危行业和重点单位由安监局监管。积极整合基础信息统计、隐患排查、执法检查、应急处置和督查督办等各种监管功能,探索建立网格化监管平台,实现安全生产监管的精细化、业务的信息化和管理的规范化,全面提升新区安全生产保障能力和水平。 三是应急处置专业化。完善应急救援联动机制,明确部门工作职责,建立健全应急预案,加强应急预案演练,形成高效顺畅、协调运转的应急救援体系。建立安全专家应急会商机制,不断充实各类安全专家库人员,强化应急救援的专业支撑。整合社会应急资源,加快应急救援专门机构建设,切实加强以安监、消防、公安、卫生、交通、建设等部门为依托的专业救援队伍建设,强化应急救援装备配备,确保在危急关头、紧急时刻,能够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 四是基层基础规范化。安全生产要突出从源头治理去抓,监管队伍首先要配齐配强,特别是要加大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要依靠先进技术装备和科技化手段,加大安全生产技术改造力度,加强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特别是加快建立化工园区防管控一体化监测监控平台,打造全省乃至全国安全生产平台管理示范工程。要大力开展企业全员安全培训,加强安全宣传教育基地、阵地建设,通过各种方式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安全生产监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