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经济总量扩大,但质量与效益还有待提升。截至2012年底,新区GDP实现四年翻一番;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实现四年翻两番,占全市比重近五分之一;实际到位外资累计突破30亿美元。今年以来,工业经济平稳向好,应税销售逐月上升,工业用电量平稳增长,制造业融资持续增加。但受宏观经济形势变化等多重因素影响,经济回升基础不牢,下行压力加大。上半年工业用电、工业应税销售增幅仍为个位数增长,企业盈利面比去年同期下降6.9个百分点,规上企业两项资金占用同比增长12.1%,亿元以上重点工业项目投资后劲不足,完成率只占年度计划28%,资产经营管理的水平和效益都有待提升。
二是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但深层次矛盾依然突出。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加快,新建创新创业载体近300万平方米,引进培育国家“千人计划”13人,入选省“双创计划”人才43人,占全市1/3强。今年上半年,新兴产业投资总量保持全市第一。但服务业占比仍只有28.1%。上半年由于房地产等服务业支撑不足,导致因工业企业效益下滑带来的财政收入差距难以弥补。(上半年全市商品房累计合同销售为258.71万平方米,新区为29.31万平方米,仅占全市十分之一强)。新兴产业面上“开花”多,实际“结果”少,市场应用和拓展成为当务之急。就科技创新而言,产出、税收、规模企业贡献度仍有待提升,特色不鲜明(苏南其他4市,苏州将纳米产业作为一号工程、无锡“物联网”两年前就上升为国家战略、常州在动漫产业上囊括了省内几乎所有的全国性示范基地和企业、南京则将软件产业作为第一大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中的新兴产业来挖掘和放大。)
三是现代化建设力度加大,但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四年多来累计完成拆迁547万平方米,建成道路149公里,拓展发展空间50平方公里,加快建设“两城”,城市功能和品质不断提升。中瑞生态产业园和海峡两岸新材料产业合作示范区成功落户并加快推进,入选全国首批、全省唯一的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获评“江苏省先进开发区”,综合发展评价指数列全国第18位。然而,支撑未来长远发展的要素资源日渐趋紧。土地供给约束持续加剧,截至2020年允许建设区目前仅剩余1000亩左右的空间。但仅今年新区43个市级重点项目中,12个项目土地指标缺口1900亩左右。环境容量受控,节能减排压力加大,环境污染成为社会民生热点问题。用工矛盾突出,研发设计、高级技工、高端管理人才、复合型人才缺口较大,用工成本上升15-20%。资金仍然紧缺,43个市级重点产业项目资金缺口达10亿元以上。
四是改善民生成效明显,但社会建设任务依然繁重。依托“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四年多来累计建设安置房615万平方米、公租房67.5万平方米,逐步将被征地农民统一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新建成一批教育、文化、民生设施,群众整体幸福感、自豪感不断提升。但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起点。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到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改革,从“洗脚进城”到真正成为现代市民,群众对社会建设的期盼越来越高。同时,社会矛盾更趋多元,赴省、市信访有增多趋势,上半年12345热线受理新区投诉3801件,全市最高,安置房、征地拆迁、城市管理等仍是主要焦点问题。
善弈者谋势。站在新起跑线上,新区不仅需要对自身的发展态势有一个准确的把握,而且对所处的宏观发展大势要有更加清醒的认识,并以此为背景来审视、谋划未来的发展。第一,宏观经济环境的新变化和科学发展的新要求,决定了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走“创新发展”之路。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仍在显现,全球经济增长动力仍然不足,欧美等发达国家实施“再工业化”战略,推动数字化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应用为标志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倒逼我们必须大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培育新兴产业,抢占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国际市场需求不振,国内经济放缓的趋势更为明显,尤其是金融领域正在发生重大变化,“融资难”下半年将更加突出,保增长难度进一步加大。面对外部环境的硬约束、科学发展的更高要求和自身发展的更高难度,我们必须从固有的思维定势中解放出来,从传统的路径依赖中摆脱出来,与时俱进走好创新发展之路。第二,国家战略的实施和区域经济地理的重塑,决定了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走“开放融合”之路。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等国家战略的实施,前不久全省召开苏中发展会议,推进苏中崛起、宁镇扬一体化,这些重大战略决策必将带来区域经济地理的重塑,使新区发展既面临着多重的难得机遇,也直接面对更为激烈的区域竞争。只有以开放的视野和思路,主动对接、积极参与、深入挖掘,才能在竞争中抢抓机遇,在互动融合中借力发展。反之,如果眼光只盯着自己,对区域发展格局的变化、对面临的机遇缺乏把握,只会事位功半,甚至有被边缘化的危险。第三,现代化目标内涵的丰富完善和“五大行动计划” 的拓展深化,决定了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走“精明增长”之路。深入推进“五大行动计划”,加快现代化建设进程,绝不是单纯追求增长速度,而是以质量效益为前提,实现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整体提升;绝不是光有经济发展的单兵突进,而是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实现各项事业发展水平的提高;绝不是以要素投入为主粗放式发展,而是以创新驱动、转型升级为主要特征,实现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显著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