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网络舆情信息写作技巧

  [复制链接]
崇信不息 发表于 2014-8-13 08: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稿修改演播室众筹计划,点击了解详情
 
    一、关于舆情信息工作的几个理论问题
! b+ c; j$ d5 d! D# D/ _" X    1、对舆情基本概念的理解与把握
3 R2 F- D& D5 i    从传统的社会学理论上讲,舆情本身是民意理论中的一个概念,它是民意的一种综合反映。但是,从现代舆情理论的严格意义上讲,舆情本身并不是对民意规律的简单概括,而是对“民意及其作用于执政者及其政治取向规律”的一种描述。一般来说,所谓舆情,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舆情因变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执政者及其所持有的政治取向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或简述为,舆情是舆情因变事项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中,民众所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 a. z/ Y: [) _" }1 [% E1 c  q. y4 X
    上述这个关于舆情的概念比较抽象,要想真正弄明白也非易事。对于基层舆情信息  U" u9 x7 H5 M- j5 O% g* D
    工作者而言,无须刻意追求它的更深奥秘所在,只要有所了解就行了。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对舆情概念的理解,必须把握这样几层涵义:一是舆情是民意集合的反映。换句话说,民意是形成舆情的始源,没有民意,就没有舆情;二是舆情所要反映的民意,是那些对执政者决策行为能够产生影响的“民意”,而非民意的全部;三是舆情因变事项是舆情产生的基础,研究、分析舆情,首先要深入研究、分析舆情因变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四是舆情空间对舆情传播及其对执政者决策行为的影响有重要作用。
: {. L' ]% D8 }) I0 U# M4 R7 v1 _    这里特别强调的是,舆情定义中的“民众社会政治态度”,是指民众对执政者及其所持有的政治取向的看法、意见和态度。民众的这种社会政治态度说到底是对自身利益需求的一种诉求和表达,它不仅包括民众对国家政治的看法、意见和态度,对社会政治的看法、意见和态度,同时还包括民众对社会事物的看法、意见和态度。一句话,“民众社会政治态度”是民众要求执政者不断改善民情状况的一种诉求和意愿的集合。换句话说,作为“民众社会政治态度”的舆情,就是民意的集合。
+ Z" i# @+ u6 t6 s6 r    2、对舆情信息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把握
1 t: x+ `. m; e1 G    舆情信息是对舆情的一种描述和反映,从理论上讲,所谓舆情信息,就是指在民众社会政治态度的收集、整理、分析、报送、利用和反馈的信息运动过程中,用以客观反映舆情状态及其运动情况的资讯、消息、音信、情报、指令、数据和信号。
, i- H( ^  R" f; {    广义上的舆情信息又叫社会舆情信息,它属于社会信息范畴,包括了经过人们意识而产生的、能够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各种知识、消息、信号、情报、讯息的总和。狭义上的舆情信息是指反映舆情状态及其运动情况的各种载体。宣传思想战线舆情信息工作中的舆情信息,是特指经过舆情信息工作者对收集到的舆情,进行整理、分析、加工后形成的以文本形态(也可以其他形态)存在的一种反映民众社会政治态度的文字(也可有其他方式)材料。或者说,舆情信息是专门反映民众各种思想意识状态及其变化情况的以文字为主的书面材料。简单说,舆情信息就是指反映舆情的文字材料。它是宣传思想战线舆情信息工作的一个重要的载体。
2 O% k9 G- W4 D# n( q% @    舆情信息说到底是民众思想状况的一种反映方式。无机界信息、生物界信息、科技信息、经济信息、社会信息、文献信息等都不属于舆情信息,只有人们接受这些信息后产生了普遍看法和认识后,这些“普遍看法和认识”才能称之为舆情信息。比如非典和禽流感,其本身不是舆情而是舆情因变事项,只有发生了非典和禽流感,引起社会民众恐慌和不安而形成的某种民众社会政治态度、看法和意见,才能算是舆情。我们将人们的社会政治态度、看法和意见进行收集、整理而形成的文字材料,才是舆情信息。/ V* _- k' D+ Z# B. f; G
    舆情信息与舆情是不同的两个概念。舆情是由舆情因变事项而引发的民众社会政治态度,不管你反映不反映,它都每时每刻存在于客观世界之中;而舆情信息则是人们有组织、有目的的对舆情进行采集并经过加工而形成的,是专门对某些特定舆情状态及变化情况进行描述、反映的一种载体形式,它所能触及到的舆情事项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因此,我们说,舆情信息与舆情的主要区别就在于舆情是客观存在的,而舆情信息只是舆情的一种反映形式。' f4 D! s7 p7 \
    这里应当特别强调的是,在实际工作中,人们往往区分不出哪些是工作信息,哪些是舆情信息,究其原因,是因为人们对舆情信息的概念还不是很清楚。其实,从内容上看,工作信息反映的一般是“事件”本身及“事件”发生的过程,而舆情信息所反映的是“事件”对“人”的思想产生的影响。比如,我们宣传某个典型,工作信息一般报典型的经验、做法或如何宣传这个典型;而舆情信息报的则是这个典型对人们产生了哪些启迪以及宣传这个典型人们有哪些思想反映。这就是舆情信息与工作信息最重要的区别。
+ |. s8 V! B5 ?% E% R* E0 p    3、对舆情信息工作基本内涵的把握. `& L7 o) z# ?% h* x  U4 K* w  m
    就宣传思想战线这个特定工作领域而言,所谓舆情信息工作,是特指在中宣部直接领导、组织、协调下的,全国宣传思想战线的单位和部门,在意识形态领域内,围绕因应特定舆情因变事项产生的相关舆情,通过收集、整理、上报舆情信息,并对决策者相关决策行为产生影响效应的过程中,所进行的直接相关的一系列有组织的活动。简单说,所谓舆情信息工作,是舆情信息工作部门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舆情收集、整理,并将形成的舆情信息文稿报送有关部门的过程及其所需要从事的相关工作。对于舆情信息工作的基本概念,我们应当把握这样几个层次的问题:: n( g9 b9 J5 j  b
    一是舆情信息工作的主体。所谓舆情信息工作的主体,是指舆情信息工作的启动者和实施者,在舆情信息工作这个概念中,是指具体负责舆情信息工作的“单位和部门”,也即舆情信息工作者。舆情信息工作的主体一般由舆情信息工作的决策者、组织者和实施者三部分“人”组成,舆情信息工作的主体在舆情信息工作中始终处于主动地位,他们的素质如何对舆情信息工作关系极大。
  ]6 l. q7 P1 [6 M0 I3 m    二是舆情信息工作的客体。所谓舆情信息工作的客体,是指舆情信息工作所要服务的对象,或者叫作舆情信息工作的受益者。舆情信息工作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具有决策权力的决策者,它可能是某个拥有决策权力的个人,也可能是具备相应决策职能的集体或组织。就宣传思想战线的舆情信息工作而言,其客体一般包括二个层次,一个是同级党委或政府及其决策者;一个是上级党委或政府及其决策者。舆情信息工作能否顺利开展,舆情信息工作能否顺畅,其成果能否被服务对象所接受,在很大程度上与舆情信息工作的客体密切相关。
$ p" R! Q$ x  j    三是舆情信息工作的影响效应。所谓舆情信息工作的影响效应,是指舆情信息工作的目标经过舆情信息工作实施的一切有组织的活动而得以实现的程度,它是舆情信息工作成效的体现。它主要表现在二个方面:一是作为舆情信息工作客体的决策者,对作为舆情信息工作主体的舆情信息工作者的工作是否持积极肯定的态度;二是舆情信息工作是否对决策者的决策行为直接或间接地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效应。
. k: m: L/ y( S; u  Z2 r6 A    舆情信息工作的上述三个构成要素,对舆情信息工作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做好舆情信息工作,必须把握好舆情信息工作的相关基本要素,并弄清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互相依存的内在的关系,从而进一步把握舆情信息工作的基本规律。1 ~" g" x: c4 |0 |" O
    二、舆情信息工作的常用技巧2 H6 Q' e, z# Q$ ?- B  Q. B
    说到技巧,我们做什么工作都需要技巧,掌握了技巧就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就舆情信息收集的技巧而言,实际上是工作实践中长期积累的经验和意识培养的综合结果。在这里我们仅就如何有效地抢抓舆情点的问题,通过实例做一些讲述。, ]- j/ v5 C: O  u, z  A1 C
    技巧之一:收集舆情——清楚了解舆情存在的空间
4 I* H- u' m' g3 i& l# c. [: d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抛开舆情存在空间的理论探究,会发现有这样一个规律,即,舆情经常发生在民意表达最为集中、舆情传播最为畅通的“场所”。因此,我们收集舆情,就要到民意表达最为集中、舆情传播最为畅通的“场所”去寻找。/ D  l$ x6 s2 Y# p2 O8 V
    一从媒体上收集信息。媒体是舆论的汇集地,媒体信息来源十分广泛,包括了各地区、各领域甚至世界各国的信息。媒体信息特别是网络媒体信息,没有过多的周转环节和层层报批的手续,受“长官意志”的干扰相对较少,揭露问题也比较尖锐、比较及时,我们从中会发现许多有价值的舆情点。通过媒体收集舆情应注意三点:1、中央重大决策、重大事件引发的舆情,要以主流媒体为准。其舆情收集除了自己对“事件”的第一反应外,更多地要关注媒体的评论和舆论的反映;2、社会思潮及理论动态舆情,要善于从媒体“理论版”、“言论专栏”去收集,同时也要关注民间网站学术类论坛上的一些“言论”;3、社会热点问题及网上热点问题,要关注各大网站上的新闻跟贴和民间网站论坛。+ W: p* w! d8 m6 j8 n
    二是从横向部门收集信息。舆情信息工作的横向部门很多,除各级党委、政府、人大、政协等领导机关外,舆情信息收集最值得关注的是那些与群众利益相关性较强的权力部门,如公、检、法,工商、国、地税,教育、国土、城建、环保等等。这些部门的相关政策及做法涉及群众切身利益较多,极易引起群众的思想波动和不满情绪,很容易引起和诱发社会不稳定因素,因此,应当成为各级舆情信息工作部门关注的焦点。对这方面舆情信息的收集,要广泛建立纵横联系,不断强化立体收集。要在立足本地区、本系统的基础上,打通各种渠道,其它系统建立直接或间接的横向联系。要根据各地实际情况,逐步建立一些具有辅助功能的舆情信息联系渠道,培养一批专、兼职舆情信息员,从而保证横向部门信息收集渠道的畅通。/ {6 X/ ], \4 k5 s
    三是从民间收集的信息。舆情信息是反映民意的载体,从民间获取舆情是民意信息来源的最直接、最真实的渠道。从民间收集信息,要求舆情信息工作者要有强烈的民本意识和高度的责任感,要经常深入社会的各个阶层,同广大人民群众保持经常性和广泛性的联系;要善于从民间广为流传的民谣、“顺口溜”以及各种街头巷尾的议论、“小道消息”、“传言”中捕捉舆情点,从中发现倾向性、苗头性、社会性的舆情信息。从民间收集的舆情信息,一般都涉及群众的思想反映和民众的社会政治态度,而且比较直接,具有“原汁原味”的特点,因此,应当做为舆情信息收集的重要渠道。
$ b3 @1 s7 K3 F/ b- ?    技巧之二:抢抓舆情——善于把握舆情发生的时间, _; f4 b2 {4 j" u, Z# u1 f
    舆情的发生是由舆情因变事项所引起的。所谓舆情因变事项,是指能够引起民众关注,且会对形成民众政治态度产生影响的所有事项的集合。它既包括执政者制定和实施的各类方针政策、制度法规、工作措施,也包括影响民众利益及主客体利益关系变化的事件、人物,还包指工作成就和存在的各种主要问题等国家管理者的权力运行结果;同时还包括自然界、国家周边地区、甚至世界各国及宇宙间可能发生的一切能够对舆情产生刺激的事项。由于舆情因变事项一般是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发生的,而舆情是伴随舆情因变事项的发生而发生的,所以舆情具有极强的时效性。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特别注意舆情发生的时间。舆情发生的时间有这样几个规律:! A6 t# H& s; n1 g% {/ C! {, P
    一是舆情在舆情因变事项之后发生。从理论上讲,舆情因变事项发生以后,必然要引发相应的舆情,这是舆情发生时间的一规律。比如,国家出台了一项政策,当这项政策公布以后,民众必然对这项政策有一些理解和看法。赞同、反对、莫不关心等心理反应和行为反应,都可能发生。当民众的这些情绪反应,上升到一种“社会政治态度”的时候,就形成了舆情。因此,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当发现了某项舆情因变事项产生以后,就要分析可能产生的舆情,并在“第一时间”加以收集、整理和上报。
+ j7 }' q1 K  s8 z* i    二是舆情同舆情因变事项同时发生。在现实生活当中,这种情况不在少数。比如,最近国家拟调整个人收入所得税的起征点,尽管目前还在讨论中,但己引起了社会各阶层群体的广泛关注。个税起征点到底应订在多少收入为宜,恐怕不同利益群体的意愿是不会相同的。这种民众意愿的不同,正是多元民意的一种反映,而这种民意的走向,恰恰是我们必须关注舆情的焦点。这个例子说明,舆情因变事项的变化会影响舆情的变化。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就要善于在这种变化中抢抓舆情,并多角度收集和报送。
. z4 s1 p, V6 m; {4 ], L2 Q( H    三是舆情同舆情因变事项相伴发生。舆情的性质告诉我们,舆情可以对执政者的决策行为产生影响。当决策者因群众反映强烈,而不得不对己经做出的决策进行调整时,民众的社会政治态度会随着决策者决策行为的改变而改变,这时舆情会同舆情因变事项相伴发生。比如,房地产价格无限攀升问题,早己引起了老百姓的不满,其开发商的暴利和房地产市场的无序状态已成众矢之地。后来中央采取了宏观调整政策,抑制房价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受到老百姓的欢迎。在这个过程中,舆情是与舆情因变事项相伴发生的。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善于观查舆情因变事项的动态变化,在其变化中捕捉有价值的舆情点,从而形成有价值的舆情信息。
; q6 U* |2 j/ L0 }, l    技巧之三:分析舆情——准确判断舆情变化的走势% I9 n8 `3 o: P) Z
    分析舆情是舆情信息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对纷杂多变的舆情不进行深入分析,就不可能抓住舆情的本质,也不可能写出好的舆情信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进行舆情分析最关键的是要准确判断舆情变化的走势,具体说来要把握以下几个环节:3 [+ a! W+ O, \+ w9 {9 Y0 |
    一是分析舆情要注意层次性。舆情是民意的反映,对同一个事物,不同的利益群体所体现的民意是不相同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分析某一特定舆情时,要注意层次性。比如,某地发生了矿难,对于矿难中的死亡矿工的家属同矿主而言,其第一反应和关注的问题肯定是不同的;当地老百姓和政府管理部门的,第一反应和关注的问题也是不同的。那么,如果我们要反映舆情怎么办呢?最好的办法是分层次反映,把不同群众的反映都收集起来,形成各方意见、意愿的集合。只有这样,才能完整地反映出因矿难引发的民意取向。( _$ V9 Z  i1 y6 @
    二是分析舆情要关注利益性。舆情的本质是民众对自身利益的诉求和表达,写舆情信息离开了老百姓利益的诉求和表达,将不会写出好的舆情信息。这里所讲的“利益”是广义的概念,它包括民众的直接物资利益,同时也包括民众的精神利益。比如,解决农民工工资问题,农民工对自身利益的诉求,是对自身直接利益的诉求。而其它阶层民众之所以关注此事,是这些民众渴望社会公平的一种非物资利益的意愿的表达。因此,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对舆情的分析要以“利益性”为切入点,只有抓住“利益”这个核心,才能反映舆情的本质。
6 b# f$ M0 ^5 U/ x    三是分析舆情要突出政治性。舆情是民众的社会政治态度,说通俗一点,是民众对执政者及其行为的一种看法和评价。分析某项舆情,不仅要看民众意愿表达的方式、方法,更要看民众这种意愿所包涵的内在的政治态度。比如,春节晚会广告问题,表面上看,民众对春晚广告不满是因为一些人用纳税人的钱宣传自己;而深层次上,是对国家就这个问题放任自流,从而使民众对国家政治产生了不满。所以,分析舆情一定要把民众的某些看法,同国家政治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抓住要害,才能对决策起到作用。
0 ^: p# ^4 x  D1 n& v    技巧之四:整理舆情——合理调整舆情写作的角度
: D  r4 o% F; K0 F* h    整理、撰写舆情信息是舆情信息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加工舆情信息“产品”的关键工序。写好舆情信息不需要华丽的词澡,舆情信息文稿也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文稿可长可短,结构可松可紧。那么怎样才能写好舆情信息呢?实践证明,写好舆情信息关键在于选准角度,合理调整写作的切入点。9 f/ S( t4 c7 m. i3 F  C
    一是有敏锐的舆情意识。敏锐的舆情意识,是舆情信息工作者必备的素质。在实践中不断培养和提高舆情意识,是一名舆情信息员做好本职工作的前题。舆情意识集中反映在对舆情的敏感度上,一名合格的舆情信息员能够在小事中感悟出大道理,可以在纷杂的事物中抓住主要矛盾;能够在舆情因变事项发生后预测出可能发生的舆情,可以在人们街头巷尾的议论中捕捉到苗头性的问题;能够在日常生活的细微处看到影响社会和谐的隐含诱因,可以透过国内外舆论走势发现对国家政治、经济、外交政策取向产生影响的因素。要做到这些,就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实践证明,调整好自身的角色是提高舆情意识的好方法。比如,当你写一篇反映农民意愿的舆情信息时,你要把自己角色变成农民;当你写一篇反映工人思想状况的舆情信息时,你要把自己的角色定位成工人;如果你要向国家提出某种建议时,你就要把自己定位到国家决策者的“参谋”的高度,等等。只有把自己定位为同你所反映问题的利益群众相同的角色,才能写出真正有价值的舆情信息。
% Q5 O( Q! n, l9 M    二是要多角度思考问题。写舆情信息并不难,关键看你写的舆情是否“管用”。同一个舆情因变事项发生以后,由于写作的角度不同,主题切入点不同,其“管用”的程度也不同。比如,同样是矿难,可能写舆情的角度是多种的。你可以分层次写各利益群众的不同反映,也可以分析造成矿难的直接原因及对策;你可以通过民众的情绪感悟出人们对矿难频发产生的忧虑,也可通过网民的言论看到民众对矿难背后存在fubai问题的愤怒;你可以从矿难事件本身透视出相关制度缺失给矿工及家属带来的灾难,也可以深入分析民众的反映了解到部分人对国家政治的不满和担忧,等等。这个例子说明同样一个舆情,可以从不同角度来反映。因此,当某个舆情因变事项发生后,你应当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从不同侧面去分析问题。只有多角度研究、多方面思考,才能选准主题的切入点。8 ]1 r' J/ ]( s+ G2 z. z3 E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
 

精彩评论5

正序浏览
贝壳201537 发表于 2015-3-19 11:35:06 | 显示全部楼层
 
公文写作百法例讲
一是有敏锐的舆情意识。敏锐的舆情意识,是舆情信息工作者必备的素质。
 
释天 发表于 2016-10-26 10:52:37 | 显示全部楼层
 
老秘网虚拟稿费
这篇舆情信息的讲座,很详实,看了之后很受启发
 
破锋八刀 发表于 2018-1-13 23:26:46 | 显示全部楼层
 
专业写文章
厚德载物自强不息行胜于言
 
weishangshi 发表于 2018-4-10 15:53:33 | 显示全部楼层
 
准备入手舆情信息,感谢老师
 
sunsm13 发表于 2024-1-17 15:09:28 | 显示全部楼层
 
网络早已走入我国的千家万户,我国已经成为真正意义的网络大国,但是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互联网的深化改革,各种问题也不断涌现,尤其网络谣言泛滥严重。近日,重庆公交事件让“重大新闻事件” 谣言浮出水面。重大新闻事件网络谣言不同于普通的网络谣言,重大新闻事件往往关乎我国的国家形象,重大新闻事件谣言的出现、快速传播不仅损害了受害者的利益,污染着网络的清洁空气,而且还严重危害国家形象。
4 u: i1 D: k7 }4 s) ?3 ]6 i9 ~) {' y/ b4 r! m0 ?
出现这种问题,我们应该积极反思,我认为引起重大事件谣言的出现、快速传播、甚至造成不良后果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 }6 o' T( Q: q4 `$ v- R
7 i5 G  {, {& q) Q# a4 z$ d“网络法官”、“网络杀手”煽动舆论。现在我国网络上不乏被境外反动势力利用、收买的破坏者,一旦国内有任何风吹草动,重大事件,这些人总会充当煽动错误舆论导向的“急先锋”还有一些网络博主、网络大V为了博人眼球,为了“吸粉”而不择手段,不惜牺牲他人利益,抹黑国家形象,而满足自己的私利。这些人是网络空间中的“蛀虫”、“不良因子”、“毒草”,不仅扰乱网络秩序,而且污染网络空间,对我国互联网发展造成严重不良影响。
: o' m& ?  S: k$ {3 Y& |( ~
9 w  V7 d: z" Y( n- H- u我国网民整体素质依然偏低。随着整体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我国人均受教育水平也随之不断上升,但是怎样正确用网的普及率却依然不高,很大一部分人由于对怎么使用网络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认为在网络上就可以为所欲为,网络就应该是一块法外之地。这就导致了很多网民在网络上不受约束,对谣言,尤其一些“重大新闻事件”的谣言没有辨别力,容易随波追流,容易被一些“网络杀手”、“网络法官”,一些网络大V利用、误导。形成大规模的不良网络影响,严重危害着我国网络强国的进程。7 Y% ~8 `, m. [
. q, Y1 L; t* f) k
我国一些主流媒体导向错误。作为我国的新闻媒体工作者应该严格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指示,做无愧于时代的新闻工作者。但是在重庆公交事件发生后,一些媒体不做客观报道、客观评论,偏利用“女司机”等字眼刻意引起大众关注,导致广大网友产生误会。不仅违背了守望公平正义的职责,而且加快了谣言的传播速度,成为错误舆论的帮凶。1 m/ `9 D6 z. L0 g7 N' b. G
" M3 b! v# T0 N& ~( ?; z
政府相关单位通报工作不够及时。重庆公交事件发生后,公安机关首先控制住事件的当事人“女司机”,进行例行调查,这本是公安的正常工作,却由于通报不及时,造成了广大网友的误会,同时政府部门没有在网络上进行任何解释、通报、安抚工作,导致事件进一步发酵。这暴露了我国政府单位中新闻媒体工作人才的缺乏、反映出我国政府单位缺少闻发言人制度、应急事件通报制度,对新闻工作还不熟悉,对紧急事件的舆论把控力度弱,在新闻工作方面还是一名“新手”。: i6 [, s, O9 }( P/ @5 K9 M

9 Y5 W3 B' ^5 X  ~4 O" o互联网作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把孤立的世界变成了地球村,深刻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推动着社会发展。习总书记多次强调:“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重大新闻事件谣言治理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着每一位网民的切身利益,而且还关乎国家的整体形象。因此,对于重大事件的谣言治理,要出快手、下重拳,织密法治保护网,提升工作本领,给以网络谣言坚决的打击。$ l% {. u5 }: y8 T4 C( v
4 F7 R1 _* r# m* ]
提高新闻舆论工作本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是治是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做好新闻舆论工作更事关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因此,相关部门应提高新闻舆论工作本领。首先,要建立健全新闻发布会制度及紧急事件通报制度。借鉴好国内外相关经验,配备好新闻发言人,建立起新闻工作的专职队伍,可以在重大事件发生时快速反应。同时,也要加大网络工作人才、新闻工作人才培养力度。完善管理体系 ,按照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对于优秀的人才、干部大胆任用、大胆提拔,“栽得梧桐树才能引得凤凰来”。不断改进工作方式,从源头把控治理,将谣言扼杀在源头。借助好网络公司、辟谣机构等社会机构的力量,同时广泛的发动群众,发动打击谣言的群众战争。不断加强新闻舆论工作创新,打造起新闻舆论工作的新格局!3 g8 o; h! e0 J: Q4 Y( ]" |8 y
; l' C9 g2 m7 u& F4 \9 F
加强群众学网、用网教育、宣传工作。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网络强国的伟大目标,现阶段我国离网络强国的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集中表现在网民整体素质不高。加强学网、用网教育宣传工作,要以网络为“正确学网、用网”的宣传主阵地,利用好微信、微博、QQ等新型网络媒体平台;制作动漫视频,手机小游戏等形式,打破仅用文字,标语等单一的宣传形式,让“学网、用网”宣传真正“活”起来;在寓教于乐当中普及网络知识、法律法规。同时,也要发挥好学校的教育作用,利用好学校的信息技术课,信息技术不仅仅要学习电脑的基本知识,还要学习怎样正确用网的基本知识,逐步提升我国网民的整体素质。让我国网民更理性,从谣言的中间阶段——传播阶段斩断谣言传播通道,进一步净化网络。“谣言止于智者”,让每一位网民都能成为“学网、用网”的智者!2 z8 f; F9 x6 O6 L" W

$ ^9 i5 \" x* i) K  q提升网络法治治理水平。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网络谣言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屡禁不止,根源在于法律制度不健全,法治水平不高,手段单薄。现阶段,政府要树立法治思维,查补法律漏洞,尽快填补网络相关的法律、制度漏洞。划起法律的“红线”,搭起制度的“高压线”。利用好法治利剑,快到斩断网络谣言的传播通道,彻底铲除谣言的滋生土壤。发挥出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真正“威力”,营造风清气正的互联网空间。
; Q0 ?5 {8 {0 e4 L( q( ~0 ^8 B9 A5 ^" P: l  q4 n% a) ~6 H" h/ V
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重大新闻事件谣言的出现,严重损害人民利益,政府及国家形象,污染网络空间。因此,应出快手、下重拳严厉打击整治重大新闻事件网络谣言。还广大网民一个天朗气清、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为建设网络强国打下坚实的环境基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2粉丝

21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