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习近平讲话中引用的古典名句

[复制链接]
竹梅老翁 发表于 2014-5-22 00: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文写作培训班
本帖最后由 竹梅老翁 于 2014-5-22 00:28 编辑
  }5 c; q. v" Y  z% s1 d6 y3 I' V, g+ `5 U. \
  不作无补之功,不为无益之事
  ——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二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2月28日)
  典出:《管子·禁藏》
  原文:不作无补之功,不为无益之事,故意定而不营气情。气情不营则耳目穀,衣食足。耳目穀,衣食足,则侵争不生,怨怒无有,上下相亲,兵刃不用矣。
  释义:不去立没有好处的功劳,也不去做没有益处的事情。
  为民办实事,既要考虑群众的需求,也必须要有科学的决策,考虑其长远的影响,而不是只看眼前的价值。例如,开发一片森林,可以增大耕地面积,但有可能造成生态恶化、水土流失,长远来看,不但耕地没法使用,当地也会不宜人居。这种拍脑门的决策,屡屡见诸报端。所以在施政时,必须增强科学论证环节,着眼长远利益。
  一命而偻,再命而伛,
  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余敢侮。饘于是,粥于是,以糊余口。
  ——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6月28日)
  典出:《左传·昭公七年》
  原文:及正考父,佐戴、武、宣,三命兹益共,故其鼎铭曰:“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余敢侮。饘于是,粥于是,以糊余口。”其共也如是。
  释义:(三次受命)每一次都诚惶诚恐,第一次是弯腰受命,第二次是鞠躬受命,第三次是俯下身子受命。平时我总顺着墙根走,也没有人敢侮辱我。不管是煮稠粥还是稀粥,都是在这个鼎里,只要能糊口就行了。
  作为三朝上卿,正考父深受倚重,但三次受命时他的谦卑程度层层递进,与一些官员的飞扬跋扈对比鲜明。正考父有一条经验值得官员们学习,那就是得势后仍保持简单的生活方式和谦卑的待人态度,于己来说是一种提醒,于人来说是一种态度的体现。
  诚于中者,形于外
  ——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二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2月28日)
  典出:《礼记·大学》
  原文:人之视己,如见其肝肺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释义:一个人如果内心真诚,能在其外表中看出来。
  “慎独”是儒家讲究的重要概念,是对个人道德水平的至高要求,意思是一个人独处时还能保持谨慎不苟。一个人可能在言辞中处处粉饰自我,但其品行终究会在行动中暴露出来。不少涉贪腐的官员被抓后,人们往往发现,此前不久他们还在大谈特谈为官清廉之道。勉强装可以混过一时,却终究难免百密一疏,如果长期心口不一,在其气质上、行为中也会有所异常。
  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
  ——习近平《之江新语·做人与做官》
  典出:汉·张衡《应闲》
  原文:君子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伙,而耻智之不博。
  释义:不要担心职位不够高,而应该想想自己的道德是不是完善。
  这句话代表了传统文化中经典的“政德观”,出自大科学家张衡之口。张衡曾任太史令前后达14年之久,多年不升迁。不慕名利的他,特地写了篇《应闲》表明心迹,认为道德比职位更为重要。按理说,当官的只要把职责做好就行了,为何中国文化中将道德置于职位和政绩之上?这是因为小到一方父母官,大到一个政权,其道德表现与民心息息相关,不重视道德建设,直接后果就是作风不正,进而演化为fubai盛行,必定失去民心。
  不受虚言,不听浮术,
  不采华名,不兴伪事。
  ——习近平《之江新语·不兴伪事兴务实》
  典出:汉·荀悦《申鉴·俗嫌》
  原文:在上者不受虚言,不听浮术,不采华名,不兴伪事。言必有用,术必有典,名必有实,事必有功。
  释义:不听不真实的话,不相信不切实际的方法,不谋取浮华的名声,不做虚伪的事。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为官大忌,却总能让不少人尝到甜头,以短时间内的“政绩”骗得赏识,一拍脑袋就做一个形象工程,赚取一时的浮华名声。习近平上任以来,推出八项规定并“反四风”,亲自抓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针对“虚言”、“浮术”、“华名”和“伪事”开刀,他心目中的好干部“愿听真话、敢讲真话、勇于负责、善抓落实”。
  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
  ——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二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2月28日)
  典出:三国·诸葛亮《自表后主》
  原文:臣初奉先帝,资仰于官,不自治生。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孙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别无调度,随岁时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也。
  释义:不让家里有多余的钱帛,外面有剩余的财物。
  在这篇短文中,诸葛亮向后主表明了不给家里和后人谋私利的心境。但如果诸葛亮只是一个特别清廉的庸官,那也不值得为人们铭记,理解诸葛亮这句话,需要结合他的千古名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中国历史上,有不少官员是“勤政”和“廉政”兼备的,不但不贪,还很有能力。封建官吏尚且如此,对当下的领导干部提出这种要求,并不过分。
  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
  ——习近平《摆脱贫困·廉政建设是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
  典出:唐·吴兢《贞观政要·君道》
  原文: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
  释义:如果想安定天下,必须先端正自身。
  儒家的基本命题之一是“内圣外王”,将道德与政治之间直接关联。无论官居何位,权利多大,自身道德这一关(即“修身”)是首先要面对的障碍,不过此关无从谈起“齐家、治国、平天下”。对于个人来说,这意味着提高道德的自觉性,意识到自身的不足,并不断弥补;对于一个政党来说,这意味着需要对党员加强教育,既提高其道德素养与政治觉悟,也不时敲响警钟。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史册有遗训,毋遗来者羞。
  ——习近平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1月7日)
  典出:宋·包拯《书端州郡斋壁》
  原文:同引用
  释义:端正思想是吏治的根本,刚直的品性是修身的原则。好的树木终将成为栋梁之材,纯钢也不会用来做成钩子这样卑微的东西。仓廪丰实后那些偷吃的鼠雀兔狐之辈就高兴了,如果没什么好处那些贪官污吏就发愁。在这方面历史上留下了许多的教训,不要做出使后人蒙羞的事情吧!
  一代清官包拯,据说一生只流传下来这一首诗。人们赞颂包公断案如神,却不能忽略,他能秉公执法,恰因心中无贪欲,可以无所顾忌。中国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清官,他们深受群众拥戴,至今仍在人们心中占有重要的分量,这些人带头守法,维护国法尊严。如果一个官员自己到处揩油,很难指望他能维护法律所要求的公平正义。
  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
  ——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二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2月28日)
  典出:宋·苏辙《上皇帝书》
  原文:陛下诚能择奉公疾恶之臣而使行之,陛下厉精而察之,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则其以私罪至某,赃罪正入已至若干者,非复过误,适陷于深文者也。
  释义:去掉老百姓的祸患,如同除去自己的心病一样。
  爱人民,是古今中外对于官员的最基本要求。在实践中,这意味着真正将人民疾苦放在心中,注重“雪中送炭”,而非“锦上添花”,将民生问题放在突出的位置考量。在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民生都是重头戏,其所涵盖的范围广阔,影响深远。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也注定了民生问题将长期是官员的“腹心之疾”,群众利益无小事。
  清、慎、勤
  ——习近平《摆脱贫困·秘书工作的风范——与地县办公室干部谈心》
  典出:宋·吕本中《官箴》
  原文:当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知此三者,可以保禄位,可以远耻辱,可以得上之知,可以得下之援。
  释义:清廉、谨慎、勤勉
  吕本中在《官箴》中提出的三字要求,被历代官员奉为金科玉律。《四库提要》专门提到,“书首即揭清、慎、勤三字,以为当官之法,其言千古不可易”,梁启超也说“近世《官箴》,最脍炙人口者三字,曰清、慎、勤”。通常认为,为官之人真正掌握了这三个要素,就能持身立世。除了“勤政”和“廉政”外,这里面还提出了谨慎处事的要求,领导干部在面对钱财、处理事务时,如果难以克制自我,其结果往往是被侥幸心理所害。
  一心可以丧邦,
  一心可以兴邦。
  只在公私之间尔。
  ——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的讲话(2014年1月14日)
  典出:宋·朱熹《论语集注·卷七 子路第十三》
  原文:仲弓曰“焉知贤才而举之”、子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便见仲弓与圣人用心之大小。推此义,则一心可以兴邦,一心可以丧邦,只在公私之间尔。
  释义:一种心可以导致亡国,一种心可以使国家兴盛。这两种心只是公与私之间的一念之差而已。
  作为一个将“立党为公”写进党章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历来将公心放在极为重要的高度强调。何谓公心?并非是违背人的天性,让官员们完全摒弃私心,而是要在公共事务领域,将公共利益和人民群众的安危放在第一位。权力在手,不应用来谋求个人或小团体利益,而是要为百姓谋福祉。在公与私之间,关乎执政党的公信力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勾践栖山中,国人能致死
  ——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二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2月28日)
  典出:明·顾炎武诗《秋山》
  原文:秋山复秋水,秋花红未已。烈风吹山冈,磷火来城市。天狗下巫门,白虹属军垒。可怜壮哉县,一旦生荆杞。归元贤大夫,断脰良家子。楚人固焚麇,庶几歆旧祀。勾践栖山中,国人能致死。叹息思古人,存亡自今始。
  释义: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栖居会稽山中,越国的百姓情愿以死相效。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任人皆知,却往往忽略了他的成功背后,是越国百姓义无反顾的支持。人民愿意支持什么样的政权?从勾践的故事中不难看出,是愿意到群众中去,与群众紧密相连,为群众谋福祉的政权。“群众路线”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大法宝,在当下正在重新焕发生机,就是因为扎根泥土,深入群众。

- G$ ~' b; n0 x/ B* z
 

精彩评论1

正序浏览
竹梅老翁 发表于 2014-5-22 00:28:59 | 显示全部楼层
 
公文写作百法例讲
  为官之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作治国理政的主导因素,几千年里,留下了大量的经典论述。不仅为官者熟悉这些经典,百姓同样耳熟能详,这意味着,不只是为官者以此自我要求,百姓亦以此为标准看待之。# M8 p- R- [1 L; H& J5 c
  中国历代有修“官箴书”的习惯,甚至有些刻在了石碑上,留存至今。古时入朝为官者,需先熟读,由此可见在古人心中,官德好坏与政权兴衰存亡之间有着密切联系,即所谓“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无论是“公生明,廉生威”这种家喻户晓的话,还是“清、慎、勤”这样的官德标准,都源自“官箴书”。2 X3 d: v0 Y  I' q3 B" K
  如今的官员,所面临的是与古人不同的制度环境与人民,不能以古为纲,但从问题意识来看,古代官员与今日领导干部,却面临着同样的困境与追求。古人所探讨过的公与私、廉政与勤政、服务人民、科学决策、居安思危等等问题,对于当下的官员们来说,仍然是核心问题。
9 T$ w: [% e6 M4 E! K5 t8 {  w6 _$ `  我们不必过于教条,只从“官箴书”中找智慧,但不妨将这种做法本身也视作一种智慧,有意识地将官德作为一个系统来看待,并不断对其进行完善。更值得借鉴的是,将官德视作对官员最基本的要求,如若无德,一票否决。/ q; q' D! \7 d- ^) u; M
  无论从中国历史上灿若星河的清官故事里,还是从史书、奏折、佛经、家训、对联等文字记录中,都能找到启发今日官员的经典论述。6 [9 l3 F( O8 H1 P/ G( \! w8 Z2 d
  从现有的资料来看,习近平至少从20多年前开始,就有意识地对古人的官德论述进行过阐述。尽管万变不离其宗,但他在引用中,多次提到要为古人的话语赋以时代的内容。在引述时,他经常进行注解,并引申开来谈当下的问题。! V' r# K/ E1 }
  从习近平的文稿和讲话来看,他对于官德的引述,主要在做人和做事两个层面。
6 h6 J# K1 O4 Z  f5 s% _6 m  官德首先是对于做人的要求。“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将道德看得比官位还重要;“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时时保持敬畏之心;“诚于中者,形于外”,注重品德的修养;“子帅以正,孰敢不正?”,重视榜样的力量。: ?8 u) y' f' D
  官德也提出了做事的标准。“不受虚言,不听浮术,不采华名,不兴伪事”,不搞形式主义那一套;“为官避事平生耻”,敢于担当;“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将服务百姓作为第一要务;“不作无补之功,不为无益之事”,做事要先科学论证。* Z8 k# s2 {1 {* _7 F6 L( D
  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历程中,有过文武清廉政通人和时,亦有过奸臣当道民不聊生时,无论是经验还是教训,都已经过了历史的沉淀与发酵,是塑造今日官德的宝贵矿藏。而当下需要做的,是将它们擦亮于这个时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2粉丝

127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