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生态文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黄石市是中部地区重要的原材料基地和老工业城市,也是一座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因矿设厂、以厂建市,长期以来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较为突出。近年来,黄石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三大战略”为统领,以促进经济生态相协调、人与自然相和谐为目标,大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强化生态重建,引领资源型城市全面转型。
! p. c+ D+ G5 ^$ z t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重塑产业发展模式。近年来,围绕加快产业转型,坚持“高新化、集约化、低碳化”三化并举,奋力开拓产业发展新路径。
* X6 S0 @, L E7 M7 ?! }$ _' c 一是坚持高新化提升。黄石市针对传统资源型产业比重大、能耗高、排放多、污染重的问题,始终坚持一手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内涵提质,推进传统产业高新化;另一手抓新型产业培育壮大、拓展增量,不断完善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创新环境,大力培育电子器件、新能源、现代物流、先进制造、食品饮料等八个“百亿元”新兴产业集群。
# Z, l8 C! D) @# S n3 C' h8 R4 I 二是坚持集约化发展。树立节约集约发展的理念,既突出提高产业集中度,大力发展产业集群,又突出提高资源利用率,大力发展产业园区,努力促进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化转变。& c0 @2 ?7 K1 P
三是低碳化引领。以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为契机,以低碳能源、低碳产业、低碳应用示范为突破口,探索资源型城市低碳化新模式。) S4 m9 ?% z3 T1 l" f5 y" v
强化恢复治理,重建生态系统。近年来,围绕恢复生态系统功能,牢固树立“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努力在节能减排、地质灾害治理、生态修复治理等方面上下功夫。$ w* Q' V% v# H
一是打好节能减排硬仗。面对严峻的节能减排形势,黄石市坚持多管齐下、突出治本,大力实施结构减排、工程减排、循环减排、管理减排等四大减排措施,全面完成省定各项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围绕结构减排,累计整治关闭了能耗高、污染重、效益差的“五小企业”1000多家;大力推行“退二进三”,关闭和搬迁了中心城区的300多家工业企业和经营网点。围绕工程减排,制订实施了5年滚动工业污染源限期治理计划,累计投入技改资金60亿元,完成了工业污染排放治理项目300多个,其中世界规模最大澳斯麦特炉——大冶有色铜冶炼节能减排工程竣工,成为我省“十一五”节能减排标志性项目。围绕循环减排,大力实施了10个重点项目、10家重点企业、10项重点技术推广循环经济“310工程”。围绕管理减排,通过大力开展清洁生产、加强环保设施运行管理等措施,进一步提高了环保设施效能,降低了污染物排放量。
3 n3 n# r$ ]; q2 A, {' _+ k) k( ^ 二是狠抓地质灾害治理。黄石地质灾害十分严重,历年开矿采掘形成的地质灾害隐患点295个,开山塘口400多处,工业尾砂库153座,占全省2/3。结合黄石实际,积极探索项目、技术和开发相结合的地质灾害治理新思路。在推进项目化治理方面,积极抢抓资源型城市转型试点以及国家“百矿换新颜”、石漠化治理政策机遇,成功实施了全国特大型地质灾害治理项目——板岩山危岩整治工程、全国重点地质环境治理项目——铜绿山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等一批重大项目,争取到国家、省级地质灾害治理项目29个。在运用先进技术治理方面,积极引进和吸收日本、德国高陡边坡治理技术,成功研发出适合黄石实际的平台植绿法、客土喷播法、飘台燕巢法、绿色覆盖法等四大治理技术;同时积极借助3G—TD电子政务国家级应用试点机遇,在地质灾害易发点配置了智能化无线实时传输设备,有效提高监测效率效果。! a+ |: t8 O& C' v7 W; T" u: }
三是着力恢复生态环境。按照“统筹兼顾、突出重点、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思路,大力实施“四大”生态工程,着力恢复自然生态环境。实施生态修复工程,规划实施了湖泊治理、山体生态修复、开采矿山治理、自然保护区建设等四项子工程。实施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森林覆盖率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逐年提高;投资5亿多元实施了沿江和环磁湖景观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长江黄石段、磁湖、大冶湖等主要水体水质达到国家三类水质标准;近3年建成投产7座污水处理厂、黄金山垃圾焚烧发电厂、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中心等大型环保设施,城市污水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82.05%和95.34%。实施城乡环境整治工程,加大对工业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和工业噪声等污染源的限期治理力度,对餐饮业油烟污染、环境噪声污染、扬尘污染和机动车尾气污染进行了综合整治,在全市实行机动车“绿色”标志。实施农村环境保护工程,开展以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以及土壤污染防治等为重点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 j' P, Y+ o- S! S$ ~5 ]
创新体制机制,重构生态建设保障体系。近年来,黄石市从更新观念入手,超越传统的资源观,强化生态成本观、环境大局观、绿色政绩观,着力创新生态建设系列体制机制,构建起了保障生态建设制度体系。0 w8 Z7 Q, w1 K2 N% H+ g
一是创新资源开发利用机制。围绕盘活存量、拓展增量,坚持把技术创新和理念创新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积极探索创新资源开发利用的新方法和新机制。依托科技,深度开发矿产资源,积极引进和发展金属矿山深部探矿技术。近年实施了16个省部级危机矿产找矿项目,新增资源储备价值约 700亿元,其中两个项目被国土资源部列入全国地质找矿十大成果;同时,大力开展低品位、共伴生矿产资源的综合勘查与综合利用,矿产资源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明显提高。变废为宝,全面整合土地资源,针对可供开发的后备资源不足和大量工矿废弃地闲置浪费的矛盾,积极抢抓“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先行先试”的机遇,积极争取全国第二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城市,在全国率先探索工矿废弃地与建设用地补偿平衡机制,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新思路,将大冶、铁山地区的工矿废弃地统一规划、连片治理,规划建设总面积120平方公里、起步区面积30平方公里的省级工矿废弃地综合开发试验区。
7 {4 Q% b* R( R& O4 b 二是创新生态建设投入机制。针对黄石生态保护欠账多、负担重、投入大的实际,近年来,积极探索多元化投入机制,努力破解生态建设资金难题。创新生态补偿机制,率先在全省推行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备用金制度,并以此为契机,加强矿山整合,引导资源向大中型企业集中,扭转了长期以来矿产开发“老板发财、百姓受害、政府买单”的被动局面。创新资金融贷机制,通过市城投公司成功发行10亿元企业债券,向亚行争取贷款1亿美元,用于四湖生态治理、污水处理厂、污水管网建设等七个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与国开行签订了99亿元的开发性金融支持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合作备忘录,成为国开行支持城市转型专项贷款试点城市。率先开展科技项目贷款贴息和专利权质押贷款,鼓励企业抢抓黄石比照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阳新享受比照西部大开发等政策机遇,用好增值税转型政策,3年来,全市企业税前抵扣8亿多元,完成工业投资670亿元,有力促进了企业技术改造升级。0 x, d& C# W- Y7 U! t' c
三是创新生态监管考核机制。党委政府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导力量,建立科学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基础性环节。近年来,坚持不断改进和完善监管考核评价机制,努力形成有利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用人导向和工作导向。首先是完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出台了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总体规划、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等规范性文件及构建生态建设指标体系;其次是建立了环境准入机制和项目集约用地考核机制;根据省委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总体部署,适时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专项考核,切实解决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考核还不够到位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