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的种类虽然不同,但在写作语言的原则、方法上,却有一些共同的要求。 一要准确。公文的语言是表述事实和观点的,强调逻辑思维,要求语言具有准确性。作者一落笔,就必须考虑这样表述对不对,准确不准确。比如说某项工作“已经打开了新的局面”“取得了很大成绩”……这些都是“估价”。写这句话时,就要考虑这样“估价”准确不准确,依据是不是充分,评估是不是科学。又如,个别、极个别,少数、极少数,有些、不少、多数、大多数、绝大多数等等,是表示数量的;彻底、不彻底、很不彻底、极不彻底,已经、初步、阶段性,很好、非常好,十分高兴、万分激动,都是表示程度的,这些用语都是有分寸的,落笔时必须考虑怎么写符合实际情况,不可有随意性。同时,还要注意标点符号的使用,否则也会影响准确地反映实际或原意。同样一段话,标点用错了,意思就会错。 二要明了。这是公文语言最基本的要求和最大的特点。大部分公文不是向上级报告什么,就是要下级去做什么。上报情况如果写不明白,至少是等于白报,甚至造成严重后果;要下级做什么写不明白,不是无用,就是造成失误。因此,文件起草后,作者要以一个普通读者的心态,审慎地阅读,认真地思考:全文以至每一部分和段落,这样表述明白不明白?是否会作别的理解?会不会造成误会?等等。随读、随想、随改——要养成这样一种严谨的好文风。公文要写得明白,但同时又要防止片面。强调某个问题或某个方面,这是完全应该的,但要注意辩证地分析问题,恰如其分地科学地论述观点,防止把观点强调到不适当的程度,这样才能做到真明白。 三要简练。在表述准确、明白的前提下,公文写作用字越少越好,语言越简练越好。要做到简练,就不要在文中写与主题无关的话。一句能说清的,就不要写两句,可说可不说的话,尽量别写,基本没用的词、字就不要写。比如,“认真进行学习”“坚决进行打击”,把其中的“进行”两字去掉,同样明白、准确。再比如,为工会起草一个开会的通知:“各县、市总工会:定于9月8日,召开各县、市总工会主席会议。报到时间:9月7日。报到地点:地区工会招待所。”这个通知43个字,应该说写得明白、准确,没什么问题,但是,如果改成这样:“各县、市总工会:9月8日召开各县、市工会主席会议,请7日到地区工会招待所报到。”这是34个字,比改前少了9个字,同样明白、准确,何乐而不为呢? 四要注意口吻。还有一点要注意的,是公文语言的口吻或口气。对上对下的公文,用语是有分寸的,不能没上没下,没大没小。比如,有些县委写给上级市委的报告中,往往有这类的话:我们县委书记亲自深入到××村,对××问题,认真地进行了调查研究。这些“亲自”“深入”之类的话,就不像是下级对上级说的话,很可能是县委办公室起草公文的同志,以自己对县委书记的口吻,而不是以县委的口气写给上级的话。这类话给人以自我赞扬的感觉,不应该这样写。这样的公文就应该直截了当地写县委书记到什么村,对什么问题作了调查研究,这样口吻就对了,也简练了。再如为领导写讲话稿,起草者虽然不是领导本人,但必须以领导人的口吻来写,才符合讲话人的身份。 五要通俗易懂。公文语言还要注意通俗易懂,尽量不写过长的句子,以便读者好读、好理解。不要企图把几个意思用一句话说完,而是要一句话写一个意思,这样句子就短了,读者就好读、好理解了。有些公文,特别是文化部门或理论研究部门的一些公文,故弄风雅,文白混杂,晦涩艰深,这是不该提倡的。有人一拿起笔来就做作,故意摆文样,说套话,像演员一样,一登台先“进入角色”,结果演出来的总是戏,故意做出来的戏,再像也是假的。其实,“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返璞归真便是华”“修辞求其诚”,公文还是应该老老实实地写好,不要故弄玄虚,不要追求华丽、生僻的词藻,不要恢复古文的语调,更不要自己硬造生词。 六要生动。公文写作,也要注意文采,特别是写调查报告、典型材料,要力求写得生动些,在写实的原则下,可以借鉴一些文学创作的手段。比如写一些场面和对话,写真人真事,要写得形象些,逼真些,力求给读者以深刻印象,使人读着如身临其境,亲见亲闻,这就生动了,有文采了。一些公文观点虽不错,但平淡俗套,使人读了如同嚼蜡,尝不出什么味道,留不下什么印象,这样的公文也没什么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