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贾陆英老师学《论语》八佾篇第3章 (2014年4月17日) 4月17日下午3点30分,《“论语”札记》作者贾陆英老师在老秘网“重温经典读书会”QQ群 49231471里面,就《论语》八佾篇第3章进行了讲解。现将讲座内容整理如下。 贾陆英:各位网友大家好。今天下午,我们共同学习讨论《论语》八佾篇第3章: 原文: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心,他怎么实行礼呢?一个人没有仁心,他怎么运用乐呢?” 本章孔子论礼乐之本在仁,没有仁心、仁行,礼乐也就失其根本,成为徒具形式的,毫无用处的仪节。请大家围绕仁与礼乐的相互关系发表意见。 问:怎样理解孔子关于仁与礼乐关系的论述? 答: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这里他提出了培养人、教育人的三个基本要素——“仁” “礼” “乐”。 “仁”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是人的精神境界,也体现着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实感,它是“礼”和“乐”的内在依据。 “礼”和“乐”体现在人的行为举止、仪表仪容、形体形态等等方面,又是人的情感的外在表达,是“仁”的表现形式和实现途径。 仁是灵魂,礼乐是形式。如果没有仁,礼乐就失去了灵魂,只剩下形式。因此孔子才说,一个人如果失去内心的“仁”,就不可能自觉地运用“礼”和“乐”。这就是孔子以及后世儒家历来强调以修身为本,把培养人的仁德放在核心地位的原因。 那么, 礼与乐又是什么关系呢?孔子向来以“礼乐”并称,这是因为二者既有不同的功能,又有密不可分的互补关系。《礼记·乐记》指出:“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这就是说,“礼”的要义是一个“节”字,其基本功能是规范人的等级、节制人的行为。“乐”的要义是一个“和”字,其基本功能是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的境界。乐也是礼的一部分。一个人如果只有“礼教”而缺乏“乐教”,就会成为一个呆板、拘束的人;如果只有“乐教”而缺乏“礼教”,就会成为一个放荡不羁的人。这两种偏向都不符合“仁”的精神。只有把“礼教”和“乐教”结合起来,才能使内心的“仁”恰到好处地表达出来。 葵花: “礼乐文明”可以说是人类的一种文明制度,孔夫子一生奔波,所追求的目标就是“礼乐制度”的实现。“礼”包括人的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尊卑秩序以及礼仪规矩等等。人的嗜欲好恶,都由礼来节制。在古人看来,人与动物的不同就是因为懂得礼。礼与法有点相似,但又不同,法是强硬的、缺少人情味的,而礼则是有温情的,是与道德、教养相联系的。在法的面前,人考虑的是敢不敢那样做;在礼的面前,人考虑的是应该不应该那样做。“乐”是指音乐。“礼”负责规范人的行为, “乐”则负责调和人的性情,人的喜怒哀乐之情,都可以通过乐来表达,同时也可以在乐声中化解。“礼乐”的目的在于教化,诱导人向善,让社会处于平和的状态中,来源百度。 夕惕若:没有仁心,表面上礼乐不过是徒有其表,是名与实的关系。既不呆板又不放逸,收放有度,这就是所谓的君子吧?如果这个君子,内心不仁,有礼有节也算是伪君子了。有了仁,无礼如何,无乐如何?主要还是要有仁,有仁才有礼有仁才有乐。否则就是形式主义啊。 爱就一个字: 礼乐,一种教义,社会平衡器,孔子毕身都想把他的这种礼教植根于统治阶层和社会层面,生前未达到,没想到死后实现了,而且深深地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或者说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人格。 贾陆英:夕惕若@既不呆板又不放逸,收放有度,这就是所谓的君子吧——是的,礼乐文化兹养着君子之风。 半壶老酒:社会有层次而且要安于层次,你的命不好,所以你生在这层;就是别闹事,别给头们找事,要加上你这个就更好了。 爱就一个字:说白了,安于现状,为什么后来的统治阶级爱上了这学说,因为他能起到现在西方社会的宗教的作用,起稳定社会作用。 滨海工商唐:层次之间应该有合理的途径和上升下降的空间。 贾陆英:孔子认为,礼乐显示于外表,只是一种形式,一种象征。其实,礼的基本精神是诚敬,乐的基本精神是和谐,而诚敬与和谐又源自于一个人内心的仁。如果缺乏仁心,礼乐就失去了实质的意义,只剩下空洞的仪节,不能产生任何作用。 孔子此论,是针对世人往往只注重外在的仪节,而忽略内在的义涵而发,他提醒人们,应把握根源,修养仁心、仁行,才能使礼乐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编纂我国第一部大型音乐百科全书《乐书》的宋代学者陈旸有句名言:“仁者礼乐之质,礼乐者仁之文”。 夕惕若:就像现在的群众路线,没有一个真诚为民的心,所谓的活动,不过是形式主义。有文无质,近乎伪,有质无文,近乎野,文质彬彬,翩翩君子。 爱就一个字:通过外在的形式,达到心里的礼教,就象一条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孔子是想在全社会建立起一整套的礼数。 云谈风请:形也要,实更要,这是外在形式,然后通过这达到全社会从上层到底层各自居其位。 半壶老酒:从形式上普及,逐步让人成为习惯,假的也可能变成真的,形式上的礼乐成为仁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