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既要浅阅读,更要深阅读

[复制链接]
学习时报摘记 发表于 2014-4-14 09:26: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稿修改演播室---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
 
   自从人类发明了文字和活字印刷术,阅读就成为人类特有的文化传播方式,就成为人类传承文明、更新知识、提高素质的基本途径。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不同民族的习惯不同,人类文明正是因阅读更丰富多彩和充满活力。随着现代科技和网络的普及,人们的阅读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国民的图书阅读呈下降趋势,而以新兴媒体为标志的浅阅读呈上升趋势。这应当引起我们的警觉。8 y/ V3 f; g- b/ o  D! T/ `( U
  所谓浅阅读是指一种不求甚解、浅层次的,以简单、轻松甚至以娱乐性为追求的阅读形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特别是互联网、手机、电视等媒介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多媒体、电子小说、电子书不断涌现,微博等网络交流手段把人们从书斋里解放出来,整个世界仿佛变成了微型书屋。新闻资讯、浏览、娱乐休闲等消遣性质的阅读形式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这对我们了解社会、增长学问、开阔眼界、陶冶性情无疑起到了促进作用。
& d) C3 S4 g, Y) g0 P& [# G; G) s  浅阅读的特点之一是快餐式。最突出的特点是快,表现为走马观花,浅尝辄止,泛泛而谈,迅速地消化与吸收、抛弃与更新、理解与遗忘。特点之二是随意化。不求系统与高深,不需精深,读什么、怎么读全凭兴趣。特点之三是碎片化。与托夫勒的碎片化具有相同的指向。如手机短信、微博、微信等。特点之四是享乐化。感官上的享受成为阅读的一个直接原因,把版式、照片与视觉因素放在重要位置,力求迅速抓住读者的眼球。这种以快餐式、随意性、碎片化、享乐化为特征的浅阅读正在成为阅读的趋势。& ?9 J: Q% U1 u
  正因为浅阅读的以上特点,所以它就存在自身无法克服的缺点和不足。浅阅读不能深入,也就容易演化为浅思维。如果仅限于浅阅读,过分热衷于浅阅读,那么对于国家和民族将是灾难性的,我们更需要深阅读。深阅读就是深度阅读,它讲究反复咀嚼、品味、思考,它以获取知识和能力、提升自身为目的,它使知识向精、深、专的方向挺进。
$ e; P+ a( ~8 L; [  对于不以读书、研究为业的人来说,浅阅读未尝不可。但是对于整个社会,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国民素质的提升,深阅读万不可废。古人读书讲求“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唐宋八大家之韩愈自述所读之书不过数种,清代名臣曾国藩反复强调读书要专,“穷经必专一经,不可泛鹜”,“但一部未完,不可换他部,此万万不易之道”。经典的厚重与丰实,也注定了阅读的艰难与沉潜,这是浅阅读无法涉足的。当今世界,发达国家也在提倡传统式阅读。美国政府提出了“美国阅读挑战”“阅读优先”等计划,英国政府设定“阅读年”,打造一个“读书人”的国度,重新唤起深阅读。这对国人是一个有益启示:我们既要浅阅读,更要深阅读。作者:刁兴泽
 

精彩评论1

正序浏览
学习时报摘记 发表于 2014-4-14 09:26:58 | 显示全部楼层
 
公文写作百法例讲
书中滋味
- b5 X7 _" X# b9 B1 j
! Q+ @, C) z& H6 C: M* A) O: P( {   “这本书像一盏清茶,齿颊留香。”有人这样评价一本书。“这本书是一杯白开水,淡而无味。”也有人这样评价一本书。无论或褒或贬,都表明书是有滋味的,而这滋味应该是读书人或多或少都体验过的。% X) k% a7 Z, l! _# I/ C
  在表述读书体会时,我们常用的一些词都与“味”字有关,比如:意味、况味、品味、玩味、回味、耐人寻味,等等。还有一些词,本身不带“味”字,而其中含有此意,如隽永。宋代赵藩有诗云:“窗明内景晴,书味真隽永。”如此看来,能否体会到书中的滋味,也是评价读书成果的一个标志。
# l' ^( [) v# r  既然书是有滋味的,读书人就必须想方设法觅得书中的真味。恰如杨万里在《诚斋集 席斋论语讲义序》中所说的:“读书必知况外之味。不知况外之味而曰我读书者,否也。”只有细细地品味出书的深意才可名之曰读,如果不知深意便自以为是地说我在读书,那其实是算不上读书的。
5 j2 b' g9 z: J9 ]' J. K  那么,读书人怎样才能识得书中真滋味呢?这实在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同一本书,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感受,这和一个人的文化素养、阅历、性情、爱好以及思维方式乃至所处的时代等诸多因素有关。
- s/ P, a" G3 r8 L, k  对于读书人而言,要想更多、更深地获取书中的滋味,前提是把书读熟、读懂、读透。朱熹打了一个比方:“若只是握得一个鹘仑底果子,不知里面是酸、是咸、是苦、是涩,须是与他嚼破,便见滋味。”这就是说,囫囵吞枣的读书方法是不可取的,“须是与他嚼破”,才能体味其情,认知其理,既有了感性的共鸣,又有了理性的共识,这才算得上获得书中的真谛。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如东坡诗云:“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反复再三地看了又看想了又想,方能领会到书中的“味外之味”,浅尝辄止自然难知其意,更难识其味。+ d( K  r- z/ |2 `- l; b
  识得了书中滋味,书便融进了读书人的灵魂,到了这一步,“善读书者,无之而非书。山水亦书也,棋酒亦书也,花月亦书也。”那是什么都可读,什么都要读,草木亦有情,处处皆成书。于是进而想起了周恩来的一副自勉联:“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作者:赵青新
) l+ l1 g8 U  H) C9 v0 e1 r+ S8 h& ~9 V* r7 X! l1 p$ e: ]( I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77粉丝

1839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