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4月,武汉一位工人给邓小平同志写信。信中不称“军委邓主席”,也不称“中顾委邓主任”,而是恳切地写道:“小平同志:我这样的称呼,似乎不太礼貌,若有不妥之处,请给予责备。”邓小平同志看了这封“称同志”的信,当即写下了一段话——“头一次看到这样的称呼,我很喜欢,酌重处理!”个中显然藏有深意。 称呼,其实不只是叫法问题。人际间的称呼,是思想观念及人际关系的一种外化,是人际关系的表现。称呼的变化一向是社会风气变化的晴雨表。应该看到,互称“同志”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早已“久违”了——“党内称同志”这条“党规”似乎已然被淡漠,而称“长”道“总”的风气却很是风靡,还有把领导称为“老板”的,甚至将“某长”呼作“老大”,这不只是强调几分人身依附,更颇有一点儿江湖“道上”的味道了。 不知从何时起,“同志”之称在不声不响中萎缩了,不仅在人们彼此之间几乎绝迹,就连在党内也不是普遍使用。取而代之的是身份、职务和官衔,或是带有功利性的尊称等。而一些官员,听到别人叫他“书记”“部长”,乃至“老板”“老大”等等,没有一点儿不自在,反而心里甜滋滋的,这也反映了甘于当公仆、甘为孺子牛的思想淡薄了、松动了。党内关系庸俗化、社会化,是一个危险的苗头,一个值得警惕的信号。这不得不让人对“同志”的性质产生误解,“同志”的意义以致被亵渎了。 党内称“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中共“一大”党纲就规定:“凡承认本党党纲和政策,并愿成为忠实的党员,经党员一人介绍,不分性别,不分国籍,都可以接收为党员,成为我们的同志。”1965年12月14日,中共中央专门发出通知,要求党内一律互称“同志”。毛泽东同志更是“同志”称呼的倡导者、实践者,他早在1959年就提倡大家要互称同志,改变以职务相称的旧习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又一次重申了毛泽东同志的这一主张,要求党员在境内一律互称同志,不称职衔。 同志,志向相同,志趣相同,无职务高低之别,无长幼尊卑之分。《国语·晋语四》说:“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礼记》云:“同窗为朋,同志为友。”孙中山也在其著名的《总理遗嘱》中呼吁:“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同志”意味着情感相亲、相互友爱,就会注意防止疏远脱离群众,克服党群关系“油水化”;意味着党员之间相互平等、相互帮助,就会防止上亲下傲问题,克服党内关系“等级化”;意味着精神相通、志向相同,就会防止理想信念淡薄,克服党内关系“职业化”。无论时代怎么变迁,“同志”最本质、最核心、最重要的内涵就是意味着志向相同,这一点从来没有改变过。离开了“共同志向”,就没有“同志”可言。 称呼折射作风,称呼关乎党风。当前,我们党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解决“四风”问题也要从一件一件实事做起,从一件一件所谓的“小事”做起。同志之间的“称呼”问题看似不大,实际不小。党内一律称“同志”一直是党中央提倡的,因为这不小的“小事”联系着党的作风,影响着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迫切呼唤重塑党内成员之间的关系,让久违的“同志”回到同志们中来,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同志”的温暖。作者:蔡建军 7 s- ~ f# G, w* B L7 {7 z5 i* d7 u" 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