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舒 2010年新浪微博的正式上线,开启了中国的“微”时代,“微”字如今正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和语言生活。 “微”在汉字中是一个常用的语素,表示“小、少”,可组成“细微、微弱、微型”等词语。有人已经指出,“微”作为“类词缀”是仿照英语中前缀“micro”形成的。(参见《文学界(理论版)》2011年11期)“micro”是英语中的前缀,常用来表示“asmaller than averagescale”,即规模比普通尺寸要小一些的事物,用于一些专业化的词语,如“microwave(微波)、micro-computer(微型计算机)”。“微”字出现在流行语中源于“微博”的诞生。“微博”一词译自“microblog”,是“微博客”的简称。“微博”一经推出就引发了一场“微××”的狂潮,很多“微××”词语,都是因为与“微博”相关联而产生的,这种词语中的“微”乃是“微博”的缩写。比如例(1)的“微群”,例(2)的“微话题”。 (1)搜狐也在用户分类上下功夫,其微博首页左上部设置了“微群”,点击进入后,便可在“娱乐”“媒体”“文化·体育”等栏目对号入座。(《南方日报》2010年5月25日) (2)“豆你娃”在新华微博“微话题”的讨论中跟帖,指出“土豆滞销,反映了对农民信息服务方面存在的差距”。(《中国青年报》2011年10月28日) 与此情况相同的还有“微公益、微祝福、微招聘、微达人、微爱情”等,甚至还出现了“微抄袭、微谣言”。这种“微××”词语中的“微”都代表“微博”,可以理解为“通过微博发布” “利用微博来进行”等意思。腾讯公司的“微信”如今也可以用“微”字来称代,如“微支付、微理财、微购物、微客服”等都与“微信”相关。 与此同时,也产生了模仿“微博客”而形成的另一类“微××”词语。这类词语中的“微”仅仅继承了“微博客”中“微”字的含义,可以理解为“小的”“少的”,但所指代的对象、行为 与“微博”已没有关系。比如例(3)的“微电影”,例(4)的“微旅行”。 (3)昨日发布会上播出由吴彦祖主演的90秒微电影作品《一触即发》。(《信息时报》2010年12月21日) (4)不少高档老秘网、会所看到了其中的商机,针对本地市民推出了各种“微旅行”服务。(《福州晚报》2011年4月29日) “微××”词语中的“××”一般为双音节,也有个别单音节的。好多“××”往往具有约定俗成的规模,而“微××”规模要小于“××”本身。其中“××”有名词性的,如:微喜剧、微简历、微漫画、微擂台、微杂志、微新闻、微书、微课堂、微词典、微视频等;有动词性的,如:微批判、微分析、微旅行、微拍、微导航等。 以上两种“微”都有着明确的语义,第二类的“微××”词语更是延伸到了衣食住行各个方面。然而还有一些“微××”词语也值得我们关注。如: (5)除概念车的展示外,截至11月30日,消费者均可在指定的东风雪铁龙4S店参与C5创享试驾活动,抢先感受先进的“全数字微体验”,还有机会试乘千万欧元的概念车,亲身体验雪铁龙品牌引以为傲的先进科技及创新精神。(《广州日报》2011年11月22日) “微体验”在上例中并没有表现出与微博的相关性;况且“体验”无法衡量其规模,若将此处“微”理解为“小的”似乎也无法成立。根据上下文,该试驾“体验”的是一种新型的动态数字模式,此处的“微”强调的是“××”形式的突破创新。由此可见,“微××”词语已经不仅仅表示与“微博”相关或者“小的”的含义,而且还可以表示一种新鲜事物或技术的创新,用以激起人们的好奇心与兴趣。人们不禁感叹:在“微时代”,一个小小的“微”字正在释放出大大的能量!(此文发表于2014年第3期)
`( J0 W! g8 _' S+ s3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