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四个观点: 第一,态度比能力更重要。
, a# b+ s2 D" `2 j% A好的态度的核心是什么?就是两个字:积极。 什么是积极呢?积极就是看人往好处看,想事往好处想,做事往好处做;就是保持正向思维,注意力集中在光明面,做事时总是想办法把事情做到最好,而不是糊弄……(略) 第二,品格比知识更重要。 ; s/ [# k7 f3 c: G
现在跟以前不一样。以前,你家里有书别人家没有,那你有绝对优势。而现在,知识基本上都平等化了,想了解什么东西,上网一“百度”,无所不知。但是好的品格却很难得,因为知识的获得很容易,告诉一声你便知道了,忘记了可以再查,而品格的养成需要时间,需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且不能间断。 现在的学校教育有个问题,就是“有教无育”,只教给你知识,不教给你做事,不培养你做人。这个现象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从100年以前,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国门开始。中国人一看:我们老祖宗的“仁义礼智信”这一套不管用,还是得造船造炮,于是就把老祖宗的东西全扔了,开始学物理、化学,一直到现在,今天的主流教育还是如此。我们都属于受害者,当然也是受益者,从哪个角度来说。从品德的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属于受害者,现在很多人心理承受力非常差,谈恋爱不成杀人的,评不上职称跳楼的,全国大学生平均每天都有自杀的,原因在哪里?就是把知识看的太重了,忽视了品格教育。 我找了两张图片,一个是在古代的私塾,一个是现在的教育。古代的私塾是先生坐着,学生站着;现在的学校是学生坐着,老师站着。 传统教育的优点是什么?是“育大于教”。以前的私塾门口有个牌子,上书四个大字:“溺爱勿送。”要是溺爱孩子的话,就不要送到我这里来。中国传统教育把“德”,就是怎样做人做事,放在第一位。 举个例子。《三字经》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这一句传递了一个价值观。现在的小学教材,上来是人、手、口、足,教认字。我们都需要补上做人做事这门课,推荐大家读《弟子规》。《弟子规》一共1008个字,360句话,里面113件事,你如果都能做到,那么你就会卓然于同龄人之上。 有两个公务员考到我老秘网市某单位。这个单位的一个人跟我说:“这两个孩子刚去的时候什么都不懂,早上别的人都来上班了,他才来;来了之后卫生啥的也不收拾,就往那桌前那么一坐。后来实在看不下了,就跟他们说:你们应该早点来,在老同志来之前先来扫扫卫生,整整桌子。自从说了以后,每天这两个孩子都早早来收拾卫生了。”这说明什么?是孩子的问题吗?是,但更是教育的问题,没人告诉他怎样做。大家也有工作岗位,也有不明白的地方,怎么办?就读《弟子规》吧。 下面这张图片,是2007年6月郑州市晋唐书画学校张森院长,自己花钱印了10万份《弟子规》,无偿的送给中小学生,而且在大会上跪着送给学生。“我求求你们,你们读吧!”可见《弟子规》这本书是多么好的一本书,可见现在年轻人多么需要这本书。 8 B9 S" r9 e% @( M% ^. w0 O
& ~' x% M9 U) C) S 第三,努力比机遇更重要。
* I% ~1 Y& y5 z0 b% u; _在机遇面前有三种情况:有的人“错过机遇”,比如有一个公开召考干部的机会,却没考上,错过了,原因是什么?平时不够努力;有些人“等待机遇”,论资排辈,瞅一瞅差不多该排到我了,等着吧;还有人“创造机遇”。创造机遇的人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一直在努力”。 那么怎么努力呢? 一是做有意义的事,就是“取效乎好”。 举两个例子。国家大师钱钟书在反右期间下放劳动,不能看专业书,这对学者来说是很痛苦的,那他怎么办呢?他跟人要马列的书,马列的书肯定有,但他不要中文版,要德文版,他用这种方式来复习德语。刚刚去世的季羡林先生,晚年要参加的会议特别多,他就利用开会的时间构思文章,说是利用时间的“边角废料”,“在鼓掌声中一篇短文即可写成,还耽误不了鼓掌。” 我们平时有大量的时间处于半浪费状态。这个时候,应该按照这种观念,做有意义的事,把时间很好地利用起来。人的一生是啥?不就是利用时间的过程吗?你如果是一辈子都在做重要的事情,那你一辈子就很有成就;假如你一辈子把土挖开再填上,再挖开、再填上,你可以一直这样干一辈子,你的成就是啥? 二是要做最好的自己,就是“取法乎上”。 标准要定高。有人对国庆阅兵很不理解:阅个兵还至于那样么?几天穿坏一双鞋,有些战士练习瞪眼睛,最多70分钟不眨眼,有必要吗?踢正步能把侵略者踢出过门吗?当然不能,但这其中反映出一个问题,就是高标准。踢正步齐不齐,跟能不能打败侵略者确实没太大的关系,但是经常这样做之后,你心里会有一个标准,那就是:我要做到最好。 我觉得大家应该把工作当成一个舞台。舞台的意义在于有人在看着你。实际上也确实如此,你在工作的时候,确实背后有一双眼睛在看着你,只是你不知道而已。有一次,我们办公室的一名工作人员在楼下安排车,很忙活,我在楼上看他,但他不知道。这时校长在不在看,我不知道。有个老师下班时总是随手关灯,这件事有人看到了,并告诉了校长,然而他本人并不知道。有人说,把工作当舞台,常常想着旁边有人在看着自己,多累呀?确实,真正的动力应该在于自己的内心,就是我要把事情做好,做最好的自己。 第四,影响比权力更重要。
# R+ N, q9 t% X3 P2 M% d7 S9 X权力是一种强制力,它是有时限的,你到退休的时候就没权了。权力可以予夺,给你权力你便有权力,不给你权力你就没权力,而影响力不是。影响力没有强制性,也没有时限,可以一直到死,甚至死后影响力更大,比如画家凡高。影响力更是不可予夺、不可授受的。 究竟什么是影响力?举个例子。《百万英镑》大家都看过,那个穷小子手里的一张百万英镑,从开始到最后都没花过,也就是说,他从来就没发挥过钱的作用,但是就靠这一张百万英镑钞票的影响力,他从一个穷小子变成了富翁。这就是影响力。百万英镑是大的影响力,小的呢?一个清洁工把大街扫干净,同样对世界产生了影响力。当然,影响力有正也有负,我随地扔纸屑、随手捡纸屑,都对这个世界产生了影响力,但扔纸屑就是负向的影响力,所以“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我们要培养自己正向影响力。我问大家一个问题,你说人活是为的是什么?为钱吗?为权吗?钱和权永远没有到头的时候,人们互相之间比的不是钱多少、权多大,因为比自己有钱、有权的人总是有的,比的是影响力。 影响力有一个法则叫“吸引力法则”,网上也有视频下载,叫《The Secret》(秘密)。核心意思我总结为“想什么,就是什么”,用阿Q的话说,是“想谁就是谁”。一开始我不理解,认为这是唯心主义,后来发现这不是唯心主义,而是唯物主义。举我自己一个例子。我有一个朋友,他三次进西藏,我也很想进西藏,有一天路过烧烤摊时遇到他。这个朋友特别喜欢吃烧烤,我则从来不吃烧烤。看到他之后,我就问到西藏怎么走、哪条路好、注意什么问题等等。分手之后意识到:我得到了很多关于西藏的信息,而没有得到任何关于吃烧烤的信息。我想到西藏,接着有关西藏的信息就来了;我对烧烤不感兴趣,然后有关烧烤的信息就一点也不来。假如说我就对吃烧烤感兴趣,那跟朋友交流,肯定是最近哪儿开的烧烤店比较好之类的信息。推而广之,你想成为一个很优秀的人,那么促使你成为优秀的人很多因素就来了,比如说培训机会啊,在网上看到一个非常好的讲座啊,经常去逛逛书店啊,这些因素就来了。吸引力不仅是正向的,也有负向的。有句话:“你会成为你憎恨的人。”为什么?因为你总是憎恨,结果恨也跟着来了。 我建议大家看一看这个视频,内容很好,清晰度也很好。它说得比较夸张,说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发现,是所有的富人成为富人、穷人成为穷人的原因,等等。但我觉得有一定道理,大家可以体会。
) N) Q- y3 s- m0 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