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跟贾陆英老师学《论语》为政篇第17章

  [复制链接]
石子云 发表于 2014-3-19 15:00: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稿修改演播室---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
 

跟贾陆英老师学《论语》为政篇第17

2014318日,群友ysh整理)

 

318下午330分,《“论语”札记》作者贾陆英老师在老秘网“重温经典读书会”QQ14260122里面,就《论语》为政篇第17章——“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进行了讲解、探讨和互动。现将由热心群友ysh整理的讲座内容刊发如下。

贾陆英:各位网友大家好。今天下午,我们学习讨论《论语》为政篇第17章: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由:孔子早年学生,姓仲名由,字子路。

女:同汝,你。

孔子说:“由呀,我教你怎样求知吧!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明智呀!

本章讲求知的态度,告诉子路不可强不知以为知。请大家就此发表意见。

夕惕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结合最近所学,阳明的知行合一,正好对,有点体悟。我觉得,首先要明白,什么是真正的知。

右岸:治学,为人都应严谨律己,不能浮夸虚构,更不能信口开河

老猫:老师,某新闻发言人答记者你懂的,他到底是知之还是不知?

双筒望远镜:生活中经常有这样的人,号称无不知,这样的人看似夸夸其谈,实则腹内空空。请教老师,知与不知是否有个转化个过程?

夕惕若:你懂的——不是知,也不是不知,是智。

黄发秀:今天上午我们单位还在讨论不知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装成知道,并且不努力去学习。

孤山:高见。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空间。

贾陆英:老师,某新闻发言人答记者你懂的,他到底是知之还是不知?

——他是知,他认为提问者也知,故而说:你懂得

贾陆英: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求知态度?

答:“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强调的是人们对待知识要有谦虚和实事求是的老实态度,是对“知”的极精辟的解释,它应该成为一切真正想得到一些知识的人的座右铭。为什么说在求知的问题上抱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态度,才是真正的明智呢?人类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认识自然的过程,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一代又一代地不断积累的过程。就个人而言,任何人的知识都有局限,有所知,也有所不知。一个人,如果不承认自己有不知道的事物或知识,或者不懂偏要装懂,就是自己阻塞了自己获取知识的道路。只有实实在在地承认自己有不懂的东西,才会有求知的欲望和动力,才有可能把不知转化为知,这也就是孔子所说的是知也的道理。一个人是如此,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是如此。尤其是在这个新事物、新知识大量涌现的知识经济时代,我们要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创造自己美满幸福的新生活,更要有毛泽东曾经说过的本领恐慌之感,要如饥似渴地学习,学会自己不懂的东西。

双筒望远镜:对事物的认识先是不知,然后是知,在知的过程中,那些求真的人又有不知,知与不知真是无穷。老师,这样是否符合认识事物的规律。

孤山:又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雁南飞:这句话可以追溯到湖南某地。因为我们这里流行很久的典故,居然全国广而告之了。

夕惕若:贾老,庄子和钱穆先生说过一番话,大体的意思是,世界上的知识是无穷的,而我们的生命和精力是有限的,用有限的生命和精力去追求无限的知识,不是堕入痛苦之中吗

贾陆英:知与不知是否有个转化个过程?

——是的。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是一个不断学习和实践、积累、消化、吸收、提高的过程。

右岸:苏格拉底也说过,我知道我无知。一个人越渊博越知道自己的浅薄。知其不知者为智者,不知其所知为愚人。不懂可以学,学习了就懂了。装懂就是害自己,最后始终不懂。

无心随风:夫子的学是为己之学,以补己过。为学首要在诚,不能自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此无知非彼无知,知应为双关含义,一为知识,一为知情,二都不可混淆。不知者无畏,应是后者。

爱就一个字:无知者无畏,大家来辩证下。孔子的话,其实是讲求学的态度,说明了,懂就懂,不懂就不懂,不要装懂。再提高点,实事求是。

老猫:有人说过,一个人的知识水平好比一个圆圈,圈内为知,圈外为不知,知道得越多,不知道的也越多。我们可不可以展开点讲,来理解孔子的话.将后面的知理解为知识,知道了的就是掌握了,不知道的就是没有掌握,这就是学识。

贾陆英:贾老,庄子和钱穆先生说过一番话,大体的意思是,世界上的知识是无穷的,而我们的生命和精力是有限的,用有限的生命和精力去追求无限的知识,不是堕入痛苦之中吗

——这是人生在求知路上的一对矛盾。解决这一矛盾,关键在于自己,要明确目标,抓住主要的东西下功夫。要博更要专。要广更要深。正如邓小平所说,学马列,要精要管用。想一口吃个胖子,想不分轻重缓急地什么都看,是不行的。

夕惕若:想一口吃个胖子,想不分轻重缓急地什么都看,是不行的。我现在就在这个泥沼当中了。

右岸:切中要害了,我的问题就是博而不专,广而不深。

贾陆英:夫子的学是为己之学,以补己过。为学首要在诚,不能自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赞同。

双筒望远镜: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贾陆英:《荀子儒效》篇: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内不自以诬,外不自以欺。

夕惕若:还是个诚意,致良知的意思

爱就一个字:求学的态度问题

雁南飞:原来大家在溯源,而我在拿引申义开玩笑。对不起,我闪了!

贾陆英:《荀子子道》篇,孔子告诉子路: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言要则知,行至则仁。

夕惕若:知之为知之——谦受益。不知为不知——满招损.看来道还是一以贯之的

右岸:夫子自始至终都是把求学和为人二者有机辩证结合的,大概在夫子心目中,一个品行好的人才有资格求学。故在求学路上,不仅要提高知识储备,更应锤炼个人修为。

贾陆英:毛泽东在《实践论》中说:世上最可笑的是那些知识里手,有了道听途说的一知半解,便自封为天下第一,适足见其不自量而已。知识的问题是一个科学问题,来不得半点的虚伪和骄傲,决定地需要的倒是其反面——诚实和谦逊的态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强调的是人们对待知识要有谦虚和实事求是的老实态度。

乃群:不知为不知,用坦诚的态度与别人交流,不懂的地方多请教、多询问,反而能赢得别人的尊重,获取更多的知识,变不知为知,完全是一件利人利己的事情。

夕惕若:我突然有个疑问,难道孔子的这个真的就是知识的意思吗?是不是理解为知更好解释全文了。

贾陆英: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中说: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认真学习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对自己,学而不厌,对人家,诲人不倦,我们应取这种态度。

双筒望远镜:个人认为这个知好比道家的道一样,知是对事物的认识过程,也是对事物的态度。知道是这么来的?

参与人数 1文银 +10 收起 理由
老猫 + 10 YSH朋友辛苦啦,感谢

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 : 文银 +10

 

精彩评论6

正序浏览
贾陆英 发表于 2014-3-19 15:37:14 | 显示全部楼层
 
公文写作百法例讲
有人提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问题,这是啊啊《老子》第48章中的观点。# ^" N1 g( E: X3 n2 Q% A: V$ `
关于“为学”与“为道”的关系,自古以来就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解释。河上公的注,认为“为学”与“为道”是背道而驰的,《老子》反对“为学”。而王弼的注,则认为“为学”与“为道”是体道、得道的两个互为依存、相得益彰的过程。我赞成王弼的解释。
/ i1 E/ _; N  {8 m1 y  e“为学”与“为道”并不是互相背离、互相排斥的,而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为学”就是对于知识的学习和积累。知识越多越好,因此要“日益”。“为道”就是体道、悟道、明道、行道。“为道”就要顺乎自然,遵循客观规律,这就必须去掉违背自然规律的人为欲望,因此要“日损”。“损”是一种扬弃的过程,是指通过反省自己,克服人性的弱点,改正自己的过错,实现人生境界的升华。“为学日益”,积累的是知识;“为道日损”,去掉的是违背自然规律的人为欲望,二者并行不悖。
 
老猫 发表于 2014-3-19 15:21:25 | 显示全部楼层
 
老秘网虚拟稿费
这次整理得不错,发言内容稍加合并,顺序有所调整,读来更加畅快。赞一个。

点评

“孤山:高见。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空间。孤山:又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还是有漏网之鱼。。,下次再小心点。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3-19 15:58
 
双筒望远镜 发表于 2014-3-19 15:47:21 | 显示全部楼层
 
专业写文章
要好好学习了,在温故而知新,解决好学然后知不足的问题。
 
石子云 发表于 2014-3-19 15:58:5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猫 发表于 2014-3-19 15:21- r8 G( x' v1 c& O
这次整理得不错,发言内容稍加合并,顺序有所调整,读来更加畅快。赞一个。

& y- l/ v5 Z$ N5 `“孤山:高见。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空间。孤山:又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还是有漏网之鱼。。:(,下次再小心点。
 
 楼主| 于安 发表于 2014-3-19 17:32:01 | 显示全部楼层
 
对石子云兄的工作态度深表敬意。谢谢。
参与人数 1文银 +10 收起 理由
石子云 + 10 向作者致敬!

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 : 文银 +10

 
奔跑的蜗牛1216 发表于 2014-3-19 17:55:20 | 显示全部楼层
 
虽然错过现场学习,看记录,也非常受益,看来,得摒弃浮躁,沉下心来在这个老秘网踏踏实实的当个小虾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13粉丝

45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