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贾陆英老师学《论语》为政篇第17章 (2014年3月18日,群友ysh整理) 3月18日下午3:30分,《“论语”札记》作者贾陆英老师在老秘网“重温经典读书会”QQ群14260122里面,就《论语》为政篇第17章——“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进行了讲解、探讨和互动。现将由热心群友ysh整理的讲座内容刊发如下。 贾陆英:各位网友大家好。今天下午,我们学习讨论《论语》为政篇第17章: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由:孔子早年学生,姓仲名由,字子路。 女:同汝,你。 孔子说:“由呀,我教你怎样求知吧!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明智呀!” 本章讲求知的态度,告诉子路不可强不知以为知。请大家就此发表意见。 夕惕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结合最近所学,阳明的知行合一,正好对“知”,有点体悟。我觉得,首先要明白,什么是真正的知。 右岸:治学,为人都应严谨律己,不能浮夸虚构,更不能信口开河 老猫:贾老师,某新闻发言人答记者“你懂的”,他到底是知之还是不知? 双筒望远镜:生活中经常有这样的人,号称无不知,这样的人看似夸夸其谈,实则腹内空空。请教贾老师,知与不知是否有个转化个过程? 夕惕若:你懂的——不是知,也不是不知,是智。 黄发秀:今天上午我们单位还在讨论不知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装成知道,并且不努力去学习。 孤山:高见。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空间。 贾陆英:贾老师,某新闻发言人答记者“你懂的”,他到底是知之还是不知? ——他是知,他认为提问者也知,故而说:“你懂得”。 贾陆英:“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求知态度? 答:“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强调的是人们对待知识要有谦虚和实事求是的老实态度,是对“知”的极精辟的解释,它应该成为一切真正想得到一些知识的人的座右铭。为什么说在求知的问题上抱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态度,才是真正的明智呢?人类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认识自然的过程,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一代又一代地不断积累的过程。就个人而言,任何人的知识都有局限,有所知,也有所不知。一个人,如果不承认自己有不知道的事物或知识,或者不懂偏要装懂,就是自己阻塞了自己获取知识的道路。只有实实在在地承认自己有不懂的东西,才会有求知的欲望和动力,才有可能把不知转化为知,这也就是孔子所说的“是知也”的道理。一个人是如此,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是如此。尤其是在这个新事物、新知识大量涌现的知识经济时代,我们要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创造自己美满幸福的新生活,更要有毛泽东曾经说过的“本领恐慌”之感,要如饥似渴地学习,学会自己不懂的东西。 双筒望远镜:对事物的认识先是不知,然后是知,在知的过程中,那些求真的人又有不知,知与不知真是无穷。贾老师,这样是否符合认识事物的规律。 孤山:又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雁南飞:这句话可以追溯到湖南某地。因为我们这里流行很久的典故,居然全国广而告之了。 夕惕若:贾老,庄子和钱穆先生说过一番话,大体的意思是,世界上的知识是无穷的,而我们的生命和精力是有限的,用有限的生命和精力去追求无限的知识,不是堕入痛苦之中吗 贾陆英:知与不知是否有个转化个过程? ——是的。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是一个不断学习和实践、积累、消化、吸收、提高的过程。 右岸:苏格拉底也说过,我知道我无知。一个人越渊博越知道自己的浅薄。知其不知者为智者,不知其所知为愚人。不懂可以学,学习了就懂了。装懂就是害自己,最后始终不懂。 无心随风:夫子的学是为己之学,以补己过。为学首要在诚,不能自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此无知非彼无知,知应为双关含义,一为知识,一为知情,二都不可混淆。不知者无畏,应是后者。 爱就一个字:无知者无畏,大家来辩证下。孔子的话,其实是讲求学的态度,说明了,懂就懂,不懂就不懂,不要装懂。再提高点,实事求是。 老猫:有人说过,一个人的知识水平好比一个圆圈,圈内为知,圈外为不知,知道得越多,不知道的也越多。我们可不可以展开点讲,来理解孔子的话.将后面的知理解为知识,知道了的就是掌握了,不知道的就是没有掌握,这就是学识。 贾陆英:贾老,庄子和钱穆先生说过一番话,大体的意思是,世界上的知识是无穷的,而我们的生命和精力是有限的,用有限的生命和精力去追求无限的知识,不是堕入痛苦之中吗 ——这是人生在求知路上的一对矛盾。解决这一矛盾,关键在于自己,要明确目标,抓住主要的东西下功夫。要博更要专。要广更要深。正如邓小平所说,学马列,要精要管用。想一口吃个胖子,想不分轻重缓急地什么都看,是不行的。 夕惕若:想一口吃个胖子,想不分轻重缓急地什么都看,是不行的。我现在就在这个泥沼当中了。 右岸:切中要害了,我的问题就是博而不专,广而不深。 贾陆英:夫子的学是为己之学,以补己过。为学首要在诚,不能自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赞同。 双筒望远镜: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贾陆英:《荀子•儒效》篇:“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内不自以诬,外不自以欺。” 夕惕若:还是个诚意,致良知的意思 爱就一个字:求学的态度问题 雁南飞:原来大家在溯源,而我在拿引申义开玩笑。对不起,我闪了! 贾陆英:《荀子•子道》篇,孔子告诉子路:“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言要则知,行至则仁。” 夕惕若:知之为知之——谦受益。不知为不知——满招损.看来道还是一以贯之的 右岸:夫子自始至终都是把求学和为人二者有机辩证结合的,大概在夫子心目中,一个品行好的人才有资格求学。故在求学路上,不仅要提高知识储备,更应锤炼个人修为。 贾陆英:毛泽东在《实践论》中说:世上最可笑的是那些“知识里手”,有了道听途说的一知半解,便自封为“天下第一”,适足见其不自量而已。知识的问题是一个科学问题,来不得半点的虚伪和骄傲,决定地需要的倒是其反面——诚实和谦逊的态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强调的是人们对待知识要有谦虚和实事求是的老实态度。 乃群:不知为不知,用坦诚的态度与别人交流,不懂的地方多请教、多询问,反而能赢得别人的尊重,获取更多的知识,变不知为知,完全是一件利人利己的事情。 夕惕若:我突然有个疑问,难道孔子的这个“知”真的就是知识的意思吗?是不是理解为知“道”更好解释全文了。 贾陆英: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中说: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认真学习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对自己,“学而不厌”,对人家,“诲人不倦”,我们应取这种态度。 双筒望远镜:个人认为这个知好比道家的道一样,知是对事物的认识过程,也是对事物的态度。知道是这么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