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文杂谈 $ K2 t5 F g4 v$ x a) F- _
一
$ r4 d' m3 \/ \' k4 v& b, a
内容重要,形式和技巧也很重要。内容决定形式,形式能有效的反作用于内容。同样的内容,刻板的形式可能会显得枯燥,面目可憎。而好的形式与内容相互融合,则会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活泼生动、凝聚人心。当然要看场合,宜庄则庄,宜谐则谐。
: R& B- T6 N( P" j- d+ V Z; e
二 " H5 r3 V) f( ^ T% g
要学会借鉴、学会借力、学会参考、学会模仿;要注重运用、注重运作、注重提炼、注重结合。一个人的精力和智力是有限的,要善于和勇于拿来吸收,慢慢的揣摩,慢慢的糅合。要消除误解,打破误区,尽快掌握规律和技巧,同时发挥能动性,协调好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的关系,升华到一个新的境界。
* I1 x* ]0 Y O( R
三 * d% Q' @& E" a7 c
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立异二月花。要返璞归真,要化繁为简。要回过头来,去学习基本的东西,去思考基本的问题。很多时候,最大的问题就是学过了没有领悟,最大的失误就是认识了没有实践,最大的差距就是干过了没有总结,最大的失败就是知晓了没有升华。
$ U$ U# z1 P2 F. ^
四 8 E% L. Y( Z2 v% }+ q
要准确判断受众的理解能力、认识能力,要在确定好总体思路、基本观点的基础上,充分运用论证的逻辑力量,依靠科学的论证方法,把整篇文章穿起来。切不可陷于局部雕琢、拘泥细节上。特别是不要费劲心血是阐述哪些不言自明、已有共识的东西,费力解释往往可能弄巧成拙,让别人本来清晰的认识变得迷惑。而且会导致整篇文章松散、臃肿、拖沓、不干净、不利落。即使论证、阐述,也要创新方式、转换角度,简约清晰的说明白、讲清楚。切不可试图证明每个细节,尤其是那些显而易见的、已成共识的、近乎常识的,如此反而减弱了文章的气度和力量。
- A" f2 i2 L c6 l7 L
五
6 }$ j) V! x9 p2 Q2 H n
表述准确是最基本的标准,如何更生动、更鲜明、更有内涵、更雅致、更有特色、更有美感,更有力量,还要在润色上下功夫。润色的前提就是学习、就是创新。一定要用平实的语言,不能晦涩。在此情况下,要写出新意,关键是角度、是提法,这方面的工夫更多的是要在思路上、思维上多下功夫。无论怎样,语言都必须平实,不但看起来能懂,听起来也直接明白什么意思。即便是抒情,号召,也要让人明白,不明白就不会信任。
& g5 J! K g; y, p- a+ D/ q4 |
六
3 P( r0 A! u# k$ v
一定要把握准受众对象。对群众,态度谦和、谆谆善诱、平实亲切、通俗直白,有助于群众认可、跟随、同步。对下属,准确鲜明、要求严格、突出强调、分工负责,有助于下属重视、听从、落实。对内对外,都要诚恳、真实,但方式、方法必然要有区别。新闻宣传和机关公文也要各有侧重。
) U5 i& \3 |3 f7 d" b
七
" j8 c0 \: b9 A' r+ C% Q
怎样才算好文章,科学、真实、管用是基础。实际上有文采、有气势会更有感染力、吸引力,天生丽质,配上华饰美服相得益彰岂不更好。当然前提是形式要服务于内容,不再多少、美丑,在是否协调、是否契合。 0 {2 j, z* h5 ]+ H# F
八
$ y n; K7 r( \: |' `, v6 v
近日,关于批判官话套话的言论不绝于耳,更有甚者主流媒体推波助澜,各种政治掮客同声呼应,从而形成了另一种形式主义。领导安排部署工作,免不了要强调、要突出、要讲求效果。说短话、短文、白话、实话当然重要,但形象、生动、鲜明同样需要。关键不在怎么说,在是否落实。很多好往往是说多了,没落实。
$ x$ i N+ J/ {' ~# f3 L
九
~) s- i/ [7 y7 }' }% ]4 O$ b: T
* i5 {3 c4 J9 z1 ~* x) 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