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文人尤其是知名的文人,有过秘书经历的不在少数。原因在于过去的秘书往往偏重文字工作,非有较深的文字功力不能胜任。苏东坡也是这样。. ^# k6 w/ W/ G! N# q& `# K. N
苏东坡即苏轼,宋代大文豪,一生成就斐然,遭遇却大起大落,令人感概。他作秘书的时间不算长,大约两年半左右,是在第一次遭到贬斥又重新被起用之后;但地位很高,是以翰林学士知制诰的身份充当皇帝的秘书(其时皇帝年幼,摄政的是皇太后)。当时朝中不设一品官,连丞相也只是二品,而苏东坡已是三品的高官,再进一步就可以拜相了。据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所述,苏东坡任翰林学士知制诰期间,他的办公室在皇宫北门内,与皇太后宫殿相通,每逢单日,他都在办公室里起草诏命,第二天即颁布下发,常常工作到深夜,在两年多里,总共起草了800多道诏命。虽然诏命都由皇太后口授,但他必须用最古雅、最庄重的文字写出来,不仅文辞优美、精当,还要按圣旨的写作要求镶满史例和典故,而苏东坡总是信手拈来,从不翻书,所以,皇太后和死去的神宗皇帝都把他视为“奇才”。皇太后还告诉他:“先帝(神宗)吃饭若中途放下筷子,一定是读你的文章。”可见苏东坡才华出众,绝非虚言。 * D5 F6 q9 `) ?/ N% v% n 但苏东坡最终还是坚决要求离开中央到地方任职去了。原因并不在“领导”,相反,摄政的皇太后非常信任他,不仅扣压了许多苏东坡的政敌攻击他、弹劾他的奏章,还常常给他各种赏赐,大冷的冬天苏东坡在宫中加夜班的时候,皇太后还专门派人送热酒给他。问题出在苏东坡的个性。7 v9 b. `8 o# h B5 J. p. H
观其一生,苏东坡是文人而不是政客,是大诗人、大散文家、大书法家而不是大政治家。尽管和旧时代的知识分子一样,他也关心国家大事和黎民的疾苦,也有从政的能力,从政期间也有过不朽的政绩如杭州的苏堤,但骨子里却始终讨厌一切的虚伪和欺骗,厌倦政治斗争中的尔虞我诈和勾心斗角。他智能优异、心灵纯洁、态度浪漫、处世磊落,却天生不善于政治的狡辩和算计;他性格豪爽、疾恶如仇又口无遮拦,可以当众嘲弄看不惯的人,留下了祸根自己还毫不察觉。遗憾的是,苏东坡生活的时代却充满着权力斗争和朋党之争,更不幸的是他自己也被卷进了政治的旋涡。作为翰林学士,此时的苏东坡已是朝廷重臣,担负着为小皇帝起草诏命的责任。但起草工作不能违背“上级”的指示,这是当秘书的规矩。有这样一件事:王安石去世后,苏东坡受命起草追封王为“太傅”的诏令。照例,这类文章要对死者歌功颂德,但苏东坡从来就反对王安石的变法,甚至把王安石及其同党斥为“奸佞小人”、“国之巨蠹”。无奈之下,他只好在语言上做文章,用暧昧的恭维达到贬损的目的,让人看不出这是一篇夸大的颂文还是反面的抨击。此外,他还多次上书皇上要求废除王安石当权时制定的变法措施,在他的坚持下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他的直言不讳和大胆言论使他成了政敌的眼中钉。同时,他虽然被归入司马光一派却并不赞同司马光的政见,对同派中看不惯的人和事照样提出批评,甚至当面嘲讽挖苦,叫人下不了台,于是他又遭到了同派中人的忌恨。在敌我两面夹攻之中,他感到了厌倦,感到了无奈,犹如置身蛇窝之中、蛆蝇之所,终于,在他的再三请求下,离开京城到杭州作了太守。7 F+ C' d% w$ B 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