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问题其实是一个很简答的问题,只不过在这个简单的问题上人们张出各种各样的说辞和旗帜,浪费了太多的口舌。使这个问题像其他问题一样,陷入了一场口水战。目前中国的口水战之多,让人想起一个成语:过江之鲫。之所以诸多争论都没有结果,就是因为各方都是从自身立场、处境出发,都多少怀了“分得一杯羹”的念想。所谓高尚的“议题”,于此“堕落”为一种个人情感宣泄和为自己身世鸣不平的呐喊。在这些口水战中,屈原的“哀民生之多艰”中的“哀民生”蜕变为“哀自身”;“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锐意求解、不懈探索的精神品质、“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深沉的悲悯情怀、“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阔大胸襟,呈现出大面积委顿和式微的态势。国家意识、民生意识、责任意识、悲悯情怀付之阙如的一切立论,都是让人质疑的。因为,这样的话,立论之眼界难免局促,言谈之根基难免脆弱,由此得出的结论则殊难服人。下面列出最近一个“老生常谈”的关于公务员的话题,与你商榷。8 Y: X$ n& v" c) P( z6 C+ H" H
“百万大军争先恐后报考公务员是对人才的极大浪费”。说这句话的是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这句话的本意是好的,它强调让社会的精英人才都到经济领域、文化领域,为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因为一涉仕途(官、仕途、群众,这些词汇身上带有典型的封建色彩,但在与之对应的现代品质的词汇未创造出来之前,只好违心地使用这些词汇了),等级森严、溜须拍马等仕途沉疴将对青年才俊的聪明智慧的发挥构成严重压抑和束缚。但不得不说,这句话说得是太片面了。 3 w R- Q& a) z' l; E, i- S6 T 现在一年毕业的大学生、硕士生、博士生大约在700万,其中100万选择报考公务员,这个比例并不算很高啊,完全没有必要大呼小叫。2015年的公考报名人数一定还会突破100万。此其一。 $ O1 K( A! B5 k 北大、清华、复旦、南大、中山等国内名牌大学毕业的学生报考公务员的比例不是高了,而是低了。国家要发展、民族要尊严、国民要幸福,这一切都要求高素质的人组成高素质的政府。难道让公务员报考冷场、让三流以下高校毕业生去报考公务员,就是国家和国民之大幸吗?此其二。& }0 E w& L9 W. j3 i$ \' G
高校毕业生大都具备独立的价值评判和人生规划能力,当然很多毕业生很迷惘,迷惘的原因很多,教育的问题、自身能力的问题、社会认知的问题,但关键是自身能力不足。每年100多万高校毕业生踊跃报考国家公务员并非都是内心的“官本位”思想作崇,从而做出将公考作为人生规划的敲门砖之决定的,他们中不乏有抱负有追求有责任有担当的真正的青年才俊。当然,很大部分报考者的目的很单纯很单一,就是解决就业问题,解决婚姻问题,这也是人之常情啊。这些年,接触到很多通过公考走上公务员岗位的年轻人,他们大都昂扬向上、吃苦耐劳、善于学习、勇于进取,并不是少年老成的“老油条”、“官胚子”。在他们眼中,公务员只是一种职业,所谓权力和荣华富贵,他们是没有去想的。当然,他们之中,也有人辞去了公职,到了自己更喜欢的岗位上去了,也都发展得很好。此其三。$ v2 x/ l6 S1 W& C3 v
对公务员的约束日趋严格。但即使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下,仍有很多人报考公务员,就很可能形成多种解释了。有的说,即使这样的严加束缚和规约,报名人数仍然持续攀升,公务员的隐性福利不可不谓大矣哉;有的说,公考只为稻粱谋;有的说,公务员就应该穷。前两种说法,还是有点道理的。公务员就应该穷的说法,则是很不理性的,暴露出一种畸形心理。无论是谁,无论是哪个岗位,都应该凭借自己的劳动收获应得的待遇和尊重。此其四。 ; O. p4 O2 v8 s) A2 q, k5 A# f 哪个领域里哪个队伍里都有履职能力不强的或者说不称职的人,没有必要故意夸大公务员队伍里的这个比例。再就是隔行如隔山,不能用自己的带有比较优势的条件作为标准去硬性衡量其他领域的人。就说做学问、创作和做官吧,有些东西总是不一样的。当年汪曾祺讽刺一位副部长:“他读不懂小说,但他可以当副部长”,这句话颇耐寻味,至今记得。张洁在《无字》中,也表达了对一些附庸风雅的官员的犀利嘲讽。当然,我说这些,并不是说如今的官员,不通文墨、不会审美鉴赏。官员队伍里有很多文学、艺术造诣颇高且思想深刻的人。现在几乎每个省的作协主席都是当代有名的青年作家,他们也是作家也是准官员。“进入官员队伍就不再是人才,仕途生态对人才造成极大浪费”这样的说法,毕竟是不符合实际的,且二者之间的距离会越来越远。其实,为学为官根本的东西必须是一致的,那就是必须正直、客观、敏感、深刻、悲悯,因为无论你做什么,都是在做人,都是在创造人生、领悟人生、提升人生。为当官而当官,为评职称而评职称,都是不应该的,都是很悲哀的。此其五。" J3 m$ ^% c: W. _" G K2 z- S
先说这些,有空再聊。祝好,握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