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以来,从“最材夜思教师”张丽莉,到“最美司机”吴斌,再到“最美路人”周冲,英雄大爱无疆的行动,感染了无数人;“最美”一词,成为网络搜索热词。此情此状,让人深感:动民以行不以言。 无论古今,人民群众最重实际行动。人民群众的文化程度,也许参差不齐;阅历经历,更非可见可测,但他们对人的判断,往往八九不离十:哪个真好,谁人可赞,只要看看他的行为,就能来个“一口准”。 这样的事例,很多。当年在大庆油田,当出现“井喷”时,有这样一位老石油工人,不顾腿伤,扔下拐杖,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从而保住了油井。于是,有群众称他为“铁人”,并自发向其学习靠拢。 再如,当年在兰考火车站,当出现困难农民外出时,有这样一位县委书记,不顾凛冽的寒风,带领县委一班人去现场,走进灾民中,看望贫困户,靠群众,找出路;靠大干,搞自救,让老百姓有了欢笑。于是,当他死后,万人泪送,口口相传。 还有,一位地委书记退休后,不仅婉言谢绝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而且主动走进荒山,义务植树,一干就是22年,建成了一个价值达3亿元的林场,并将林场无偿上缴给国家。于是,有了“杨善洲,杨善洲,老牛拉车不回头,退休又钻山沟沟,二十多年绿荒山,分文不取乐悠悠”的民谣流传。 事情就是这样: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动人心者,莫先乎行。再昂扬的话语,抵不过一个微小的行动。行动,往往是最实际的“讲话”、最权威的“发言”。人民群众,常常就是从一个人的行动中,尤其是一个肩负职责的领导者的细微行动中,读懂他内心的“细语”,捏准他心底的“小九九”。 这就要,多重行。这种行,是从我做起,“看我的”、“跟我上”,而不是从他人做起,“听我的”、“给我上”,只当“演说家”,不当“实干家”;只当“评论员”,不当“运动员”。须知,事业靠“行”不靠“言”,动民靠“行”不靠“谈”。 这就要,弃虚言。做不到的,不要把大话说在前头;能做一的,不要硬说成二;本来是规划中的事,不要硬说成是已进行甚至是要实现的事。更不可口言是,身行非,人前一个样,人后一个样,像个“两面人”。须知,人民群众个个都是“孙大圣”,人人都炼有“火眼金睛”:花言骗不了人,巧语蒙不了人,不着边的话语更忽悠不了人。 这就要,讲德行。行者会有功,功在为百姓;行者能有利,利在为群众。如此,才能真动民。如此,就要行以德为先。这个德,是上合党性,下切民意,终利民生。这个德,是利在一己时,决不先谋;利在众人时,全力谋之。这个德,当功在一时,决不大谋;功在长远时,深谋大谋。一句话,这个德,是明大道,不计私功;近察远,不惟近利。 司马迁在《史记·儒林列传》中说:“为治者不在多言,顾力行何如耳。”多言,不会使小河改道,也难使荒山披绿。力行,即便是南水,也能北调;即便是凡人,亦能揽月。生活正是这样:多言不如多行。多行才能动民。只有行之动民,才能上有“立德”,继有“立功”,再有“立言”之“三不朽”,从而使国兴民乐,天地和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