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话:关于如何写好新闻报道,我曾经总结过,也有一点体会,现贴出来,和大家共勉! 随时随地留心搞调查 在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各行各业,每时每刻都有大量的新人新事出现。特别是在深入开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今天,各条战线更是日新月异。我们要跟上发展的新形势,及时完成新闻报道任务,就必须对各种情况及时了解,及时掌握。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认真搞好调查研究。实践中我体会到,作为一个新闻报道人员,要处处做有心人,在平时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养成六勤的习惯: 一是,腿要勤。就是只要有机会就要多到下面跑一跑。到了下面,不要只顾一头扎在招待所或办公室找人座谈,而要尽量抽空到基层转一转。特别要注意到乡、村看一看。这样勤转转、勤看看很有好处,可以使你及时了解到干部、群众在做些什么,查些什么,从而发现许多新东西。如,一次我调查枣强县门庄乡计划生育助理员王玉兰的事迹时,除召开座谈会外,有空就到她所工作的办公室、手术室看看,结果发现了许多在座谈会上所不能看到的,生动感人的第一手材料。同时,因为你亲身第一步是事件的目击者,所以写作时,就会感到材料取舍、运用自如,描写生动准确。 二是,嘴要勤。就是要放下架子,甘当小学生,遇事勤打听。我们搞新闻写作,要反映各行各业的人和事,只有熟悉各行各业的情况,才能有效地对各行各业进行客观的反映。要做到这一点,平时必须养成虚心好学的习惯见人遇事勤打听。如见了领导同志,要注意请他们讲讲上级的有关指示精神和所在单位的整个情况、布置;见了基层干部,都要注意向他们询问一些现实工作和生活情况。每次询问,哪怕是三言两语,也会使你有新收获。俗话说,“问一问增学问”。这样日积月累,你的知识面就广了。对各种事物各种人员就熟悉了,并可从中掌握大量的报道线索,就会感到经常有写不完的新问题、新经验和新人新事。 三是,眼要勤。就是平时不管走到哪里,都要养成善于观察各种事物的习惯。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不管什么事,只要你亲眼看一看,印象就具体、就深刻。大凡有成就的作家和记者,总是练写的同时,奋力练眼的。俄国大作家契诃夫不仅以犀利的笔锋著称于世,而且以他敏锐的眼力誉满文坛。斯大林曾赞扬说:契诃夫的眼睛就象两把“钻子”,一眼就把事物的本质和特征捕捉到了。我国明代大作家罗贯中为了写《三国演义》,几乎看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至于当代著名的作家、记者,细致地观察生活的范例就更多了。许多搞业余报道的同志,不可能象这些大师们有那么多时间去游览,但他们高度重视生活的态度和细心观察事物的精神,确是可取的。只要你有一双“钻子”般的眼睛,深入下去细心观察,奋力开采,好的新闻会出自你眼中。如采访人物,不仅要听他们谈情况,还要注意观察他们的身材、神态、表情;现场采访时,不仅要看现场活动、人物的动态表现,还要注意观察此时此地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平时开会、外出,也要注意对各种人物、活动、景物细心观察。这样在新闻写作中,才能做到问题抓得准,描写生动、形象、感人。 四是,耳要勤。就是平时开会、听报告,以及与干部、群众等各行各业人员接触中,要注意当心听取他们的言谈话语,从中了解各方面的反映,学习群众语言。就是在乘车或到商店、公园等场所时,也要注意在人们议论中,听取一些社会上各方面人员的反映和不同的方言土语。这样养成“耳听六路”的习惯十分有益,可以使你随时随地了解到许多情况,学习到许多群众语言。而且这些反映和语言,往往比座谈会中所获得的还要具体、生动、鲜明。 五是,脑要勤。就是要注意把平时看到、问到和听到的一些零散情况,及时在脑子里过过电影,想一想进行一番粗线条加工,观看一些生动的事例,典型的语言。这种勤动脑,多思谋的过程,实际上是对于勤看勤问所获得的感性材料,在脑子中运用概念以作判断和推理的功夫。因为平时随时随地所看所问的一些材料多数是一些片面的、现象的东西,只有经脑子勤谋多思,才能上升为全面的本质的认识。同时,也只有勤动脑,多思谋,才能增强对事物的记忆。如果缺乏勤动脑,多思谋,那么你平时看的东西再多,问的再勤,也不会有多大收获。 ' h7 X T9 l: C2 _3 O4 z$ i- t# g/ V 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