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0日下午,贾陆英老师继续在老秘网QQ群“重温经典读书会”指导大家学习交流《论语为政篇第3章》。老猫将聊天记录整理如下: ( N6 s) J$ K! R& G, u
贾陆英: 今天下午,我们学习讨论《论语》为政篇第3章:, b! h/ I; L S1 \# d
- f. C$ J0 D2 _- F
2•3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g& Z' I: B+ B
9 z0 ?4 I! G! `1 s1 U8 J0 R 道:引导。齐:整齐,这里是统一人们行动的意思。免:免于犯罪,免于受罚。耻:羞耻之心。格:规矩、规范,这里是人心归服,走正道的意思。
2 e( U l7 B @- j) {" c* Z8 O1 p; S* N
孔子说:"用行政命令来引导百姓,用刑罚来整治百姓,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罚,却没有羞耻之心;用道德教化来引导百姓,用礼制来统一百姓的行动,百姓就会有羞耻之心,并且人心归服,走上正道。"" n" T Q. [. a: u) g
0 `" H2 D8 J# h+ \; h
问:孔子为什么主张为政以德的治国理念?8 s* T4 q4 U. `3 v1 I
# u k! G0 X0 U( A0 C 答:孔子比较了“道之以政,齐之以刑”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这两种不同的治国方法,他认为,如果只用行政命令和刑罚去整治民众,那么,他们虽然可能为了免于刑罚而不去触犯法律,但内心并不感到羞耻,不会心悦诚服。如果用“德治”来实施领导,用仁政和诚信去引导民众,用“礼乐”去教化民众,他们就会怀有羞耻之心,知荣辱,辨是非,并且心悦诚服。据此他肯定了道德教化在稳定社会秩序方面的重要作用,从这个基本认识出发,他主张"为政以德",强调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基础,把社会秩序的稳定建立在人们道德自觉的基础之上。孔子在两千多年以前提出的这个重要思想,对于我国的政治、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形成了中华民族重道德、讲礼仪的优良传统,促进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伦理学思想、道德体系和道德教化体系的发展。
( f. O. ?3 K% J& N4 t( {/ ^ c2 @+ n- _& Y' w
问:怎样理解"道之以德"与“齐之以礼”的关系?
9 D: ^! {# i8 F0 d9 R: b5 ]
. [% b( @: N. W: k. {4 I 答:这是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两个方面。道之以德,使百姓有耻;齐之以礼,使行为有据。德与礼(即仁与礼)是统一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3 b+ L$ O, D. w; V K
# |% u' Q7 [9 K" I6 J" K- |
《左传》说:“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左传•隐公十一年》)礼是我国古代社会等级制度的规范,它的作用在于巩固国家政权、维护社会秩序、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最初的“礼”,是上古时代贵族祭祀神灵、祈求幸福的仪式。在孔子之前,人们主要是从“天命”的神秘观念上,从祭祀的仪式上去认识“礼”。孔子赋予“礼”新的内涵,强调“礼乐”之重要,不在于它的表面形式,而在于它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移风易俗的教化功能。. w0 O1 T- w Q4 l; q
一方面,他认为“仁”是“礼”的人性根源和内在依据。“人而不仁如礼何?”(《论语•八佾》)就是强调“仁”是“礼”的根本,人如果失去了“仁”,就不可能心悦诚服地实施“礼”。另一方面,他又强调“礼”对于“仁”的规范作用。“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就是说“仁”的思想和行为要有一个社会认可的标准,这就是“礼”。# F- L' B# n; l5 W" n; H
8 S& l/ s9 h, p6 m, M
本章中关于道德教化与为政治国的关系、德与礼的关系的思想,对于今天我们的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有重要借鉴意义,应该认真研究分析。“礼”的具体内容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变,但是,任何一种社会都需要“礼”来规范,这是毫无疑问的。从社会治理的角度来看,孔子关于“礼”是社会规范和人们行为准则的思想,尤其具有宝贵的价值。
2 _) H* J4 O! x4 j. r% j/ Y9 i, l4 o: E- M, `4 u0 f
我们还应当看到,本章虽然并不否定政和刑的作用,但对政、刑重视不够。荀子提出“隆礼重法”,是对儒家治国方略的重要补充、丰富和发展。可惜的是,后世儒家提出的“道统”说,把荀子排斥在外,荀子的这一重要思想当然也不可能被他们继承下来。非但如此,后世儒家从维护皇权统治的需要出发,形成了人治思想,这对我国政治、文化的发展也有深远的影响,是当今社会必须予以剔除的糟粕。
4 m% N- A; V0 b0 t' F0 o' e' j/ r/ M+ b
老秘网-老猫:
: v: `, y2 C* z. X$ p又是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之辩。感觉时下,在依法治国中掺入了太多人情因素。今后法院条管了,不知会不会有好转。实际工作中,包括对一些特殊对象,要软硬兼施,恩威并重。未犯罪的人,通过学习法律,也可以促进自律,提高道德水平的。知法守法,崇法尚德。执法之人须有德,立德之人先守法。
$ T Y$ G/ b' R; o- p
破风弃俗: 贾老,您说今世我们应以“礼”为重呢,还是以“理”为重(注:“理”为道理、真理) 睡虫西麦: 人分两种,一种性善,一种性恶。恶人用法治,以便维护善人之权益;善人用德治,社会公德自在人心。只用德治,怕是恶人无束囿,善人也要起义。用法治,至少天下还能太平。个人就非常欣赏德国的那种虽然感觉没有人情味,但是一是一,二是二的法治。法律是最低的道德。公德与私德,私德尤重。曾看过一则短文,说是不在公众场合吐痰是属于公德,但是公交车上让座则是私德。公德是必须遵守的,而私德是被提倡赞颂的。所以私认为,法律法规规定的其实是人的公德。而论语中的德为私德也* d8 v$ }- ]& T+ t% D. ?: y$ w$ G
8 Q3 S5 [5 B2 j8 Q4 B9 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