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工作的关系,在一次与厉以宁先生的谋面后,我收到了一份快递——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两卷本《厉以宁诗词选集》。书的扉页上题写着:“冉永平邓艾跃贤伉俪惠存,厉以宁何玉春赠。2013.7.6”。书中还夹着一张全国政协的便签,上面也是厉先生清秀的字迹,写着我的地址以及他自己的地址和落款,还包括邮编。显然,这页纸是方便快递公司写地址用的。
+ r. e2 r2 q5 Y2 o 厉以宁是当今经济学界泰斗,平日学术、公务活动繁忙。这样一位已届83岁高龄的老先生,给我这样一个新结识的晚辈赠书竟如此周到,让我非常感动。而此后的几个月,当我读完全书600多首诗作后,不禁掩卷慨叹,他那句“诗是沉思词是情”是多么贴切。
- t3 P" k) ]0 x! D! M. R `' ? 厉以宁在诗集的后记中写道,两卷诗词是为了纪念50年金婚而选编。全集共收录作者从1947年到2008年这61年中所撰写的666首诗词。% l8 t& g( O4 s. w+ H
厉以宁的诗,正如他的诗句:“诗是沉思词是情”,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对亲人、对国家浓厚的情怀。! [: { O1 U7 m% L$ Z6 y/ E& A$ m% |
作者的本行是经济学。经济学者需要的是理性、逻辑、严谨甚至冷峻。而作为文学的诗歌需要的更多是感性、情感和激情。没有情感的诗只能是文字游戏,无法打动人。他的诗词不但以情感人,以情动人,而且透过他的诗词,我们还看到了另一个厉以宁。: J* B( U5 h3 g3 Z$ {5 p. w
比如,作于1951年的《长相思·别母亲赴长沙》:“早盼晴,晚盼晴,诚意盼来暮雨停,送儿远道行。左叮咛,右叮咛,今古江流有浊清,铭心慈母情。”注中介绍,这是作者1951年带着铺盖卷和一口小箱子,乘小木船赴长沙赶考,母亲带6岁的弟弟到码头送行的情景。36个字,留下了作者一段难忘的记忆,留给读者的是对天下慈母情的无限眷念。
. s0 O7 G9 q& }' A4 s; f 作为纪念金婚的诗集,其中更多的是作者写给其夫人的情诗。情诗贵在情真,否则就显得矫情。厉以宁的情诗,像一壶醇厚的老酒,看似清淡平常,喝起来却让人回味无穷。; E8 _' P5 b5 {1 f, G; x# ]' f
“春,满院梨花正恼人。寻谁去,听雨到清晨。”这首《16字令》是作者寄给夫人何玉春的信,全词无一情字,但爱侣间相思之情跃然纸上。而1958年所作的《人月圆·题结婚照》则是另一番“家常”味道:“辛勤手织毛衣绿,今日代婚纱。素妆淡抹,胸前点缀,一朵红花。平房砖地,小窗剪纸,装扮新家。明晨离去,银河无路,地角天涯。”这些日常的词句,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时代感很强的画面,相信所有那个年代过来的人,读后都会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2 u" N$ ~ v3 t
厉以宁的诗情并不局限于儿女情长,更有他对人生、对社会、对时代的思考和知识分子对祖国、对民族的大爱。比如,1959年的《七绝·河北农村所见》:“高炉余火映红霞,农舍停炊社即家。岂止城中遭苦雨,溪头荠菜不开花。”后两句是巧改辛弃疾的名句,体现了作者对“大跃进”时代的关注和忧思。而1966年“文革”中的《七绝·无题》对国家和民族前途的担忧之情更加强烈:“春来冬去总蹒跚,桃李偏逢六月寒。急雨打窗残梦醒,落花容易再开难。”作者在注中介绍,这首诗作于1966年6月2日,是作者从外地参加“四清”奉命连夜回北大时有感而作。之后一年,作者被送到农场强制劳动改造,此间的多首诗词,反映了当时作者对时局的忧虑以及个人命运的遭遇。5 q$ E4 ~5 |2 m( {. T4 w
“文革”结束,春回大地。这时候作者的心情也豁然开朗:“日升日落孰为先,月缺并非月不圆。山景总须横侧看,晚晴也是艳阳天。”这首诗是作者48岁生日所作,虽然其中流露出一丝岁月蹉跎之憾,但全诗并无惆怅之感,相反充满的却是对国家、民族以及个人未来前途和命运的乐观和信心。) p, O, J! S2 Y# w7 M4 X' B0 B
随着作者渐渐步入老年,其诗更见平易,既有老骥伏枥的志在千里,更有对人生了悟后的洒脱豁达,人生的智慧使其诗作又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 ?+ P2 E- |: X; e C
“梦里过荒丘,寒意飕飕,醒来小院却温柔。不是阶前花未谢,心正无忧。人世似江流,好景悠悠,此行何必再寻舟。遥望波涛东逝去,方到中游。”这首《浪淘沙》写于厉以宁77岁生日之际。读到此处,你无法不感叹,一部个人的诗词选集,映照出的何尝不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一段历史、一段心路历程?作者:冉永平3 e# g! S; \9 x" M
/ h( l" n2 e8 [7 A' m$ J, 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