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跟贾陆英老师学《论语》:第十三章 2013年12月4日

[复制链接]
老猫 发表于 2013-12-4 20:52: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稿修改演播室---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
 
     老秘网QQ群“重温经典读书会”49231471因为贾陆英老师两天一期的讲学和潜龙老秘的YY讲座,学习交流的氛围急速升温,吸引了数位诲人不倦的名师和一群学而不厌的秘书朋友加入,500人的群现在仅剩下最后20个名额了。今日上午,潜龙老秘因年底工作繁忙,发布了饱含深情的“暂别书",让网友心生敬意,为之动容。下午贾陆英老师继续与大家分享《论语问答录》学而篇第十三章,夕惕若等网友继续当主力作了深入探讨,现将聊天记录整理如下:: Q/ j! [3 u0 a1 S. \. ]: U* Q) n+ }

- h9 ~6 c4 A2 p  b贾陆英:
0 }1 _+ r) m, C: Z4 ?5 q! m; d* x
今天来迟了。我们抓紧时间学习讨论《论语》学而篇第十三章:
+ a; n, ^% v& n/ u! d0 B8 x# c, d8 v2 }. ?& x" c2 `
1•13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0 `1 ?7 Y& I$ W

2 j# S  N% X  a" n  q2 x复:践行诺言,实现诺言。因:依靠,凭借。宗:可靠。
. p& `0 @. o+ X7 @有子说:"符合道义的信约,才能去践行;符合于礼的恭敬,才能远离耻辱;依靠值得亲近的人,才是可靠的。"/ l) ~: ^1 ]7 J3 D

! r1 ]7 H  Z5 i问:人际交往中应注意哪些事项?
7 W4 Y% E( q' Y' `$ P
2 A, g+ s+ c8 U: s5 V答:本章指明了人际交往中三方面的注意事项:其一是,与人相约要做到守信用,前提是所约的内容要符合义,这样才能去践行。孔子说:“君子义以为上”(《论语•阳货》),道义是最高的行为准则,信合于义,才能成为真正的美德。不可与人订立背离道义的信约与诺言,不义之信不可复。其二是,对人恭敬,要符合于礼,才能远离耻辱。孔子说:“恭而无礼则劳”(《论语•泰伯》),恭敬过头了,就背离了礼的精神,非礼之恭自取辱。恭合于礼,也才能成为真正的美德。其三是,选择可以依靠的人,一定要找那些值得亲近的人,这样也就可靠了。孔子说:“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论语•卫灵公》),正因为君子团结合群而不结党营私,所以,这里所谓“值得亲近的人”,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与这样的人共事,才是君子之交。/ }- T1 y& C3 |2 S2 J

8 l, i: F7 d  q/ n4 Y3 K6 ?; t夕惕若:: G# Y" O' H8 z, p) i0 H
& D/ n4 G. F) R1 H# P+ o
首先,欢迎贾老。信近于义,不符合道义,或受到强迫之下做出来的许诺,是不作数的。比如,路遇剪径,许诺放了自己给他汇款之类的“信”自然不必死守。我记得古代有这么一个人,跟别人约好,桥下见面,结果发了大水,他依然不上岸,活活淹死。这就是遵守不合道义的“信”的反面案例吧。9 J/ ^0 o+ m# a" w

6 O  \) W" T$ J* u$ ^贾陆英:8 v5 g8 f6 z4 y% Y$ ]
$ t, {. g8 l" |7 l' {
不符合道义的信约,是不能践行的。孔子把“言必信,行必果”的人,称为像石头一般坚硬的小人,就是因为他们不分是非,不辨善恶,答应了就一定办到。有时前提错了,其行为结果也错了。今日社会中,那些被人雇用去干坏事的,就是这类人。) m/ n6 J. P' t  Y

3 o0 r" F1 ~9 @% [/ I♀雏贰:
+ f+ Y( E: a9 {! i, F" D- _% A- D' C( z& Y6 ]- _$ ~
放在现代,给这样的人评价就是不会变通了  
' C; g: c9 }8 [8 V/ H: B
- I' E( b$ k" r* P9 g( \  b; ?. s夕惕若:7 z: w7 X3 B( }4 p. y9 o1 K
' P% u! P+ H* r  D" z7 d/ E) D4 V
我刚想说黑社会的道义呢,们所坚守的信,看起来豪气干云,义薄云天,其实很多都是反面的。在小圈子里面的信。贾老,我记起一本书来《菊与刀》,里面讲,日本的武士道,他们也是讲义的,而且感觉比我们国人要严肃的多。在他们所守的义里面,有些事冲突的。
( K1 [1 e3 a3 G0 [1 ~8 d! N+ s/ m0 G& \$ s! m
贾陆英:$ l6 I% W6 {; s
1 C0 H+ l1 |, v5 s3 [. Y" [# g
一定要先看前提,前提背离了道义,其行为结果必不可取。这就叫“君子义以为上”。& Y/ w% M+ p: L' g( i2 C

6 T1 ?1 N6 {8 _
标签:论语
 

精彩评论12

正序浏览
老猫 发表于 2013-12-4 20:56:01 | 显示全部楼层
 
公文写作百法例讲
转:龙泉禅寺居士林的观点; r* `8 z: d5 n% s# x

9 w, N# ]4 b7 B2 z+ D有子曰:「信近于义 , 言可复也;恭近于礼 , 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 , 亦可宗也。」9 P3 X! \0 u' u) d( M# O% m, z8 x( A

4 W& x1 {  }4 y' a孔门弟于中被称「子」的只有曾子和有子 , 有子是孔老夫子门下非常精采的一个人 , 他的长处是德行。
" D- a3 R' L3 g, z. O: A
  C+ e0 ^1 T2 c  |/ b- }0 G「信近于义 , 言可复也。」「信」是信念丶守信丶立信 , 讲过的话要兑现 , 说出来的一定要真正能够做到。「主忠信。」「与朋友交 , 而不信于 ? 」但是这个「信」要近于「义」 o 「义」是合适的丶应该的 , 所以中国人将「仁义」放在一块 , 就是做任何一件事要做得恰到好处 , 这是义的一个意义。而一般人所讲的「义气」,是另一种说法 , 它有好有坏。本来的义气 , 有特别的意义 , 像路见不平 , 拔刀相助 , 是古代的侠义 , 演变到后来 , 黑道的兄弟也讲义气 , 为了朋友 , 可以卖命 , 只因为两个人很好 , 不管有理没理 , 这样讲义气的义有问题。
) k0 l8 \& T( K- _
9 N- c! o1 b5 Q9 Z0 e0 F「信近于义」,「义」是宜也 , 很不容易做到 , 必定要懂得仁 , 这样去做才合适,人与人之间就这样建立互相的关系,然后推展到天下国家。怎么样在整个天下国家中扮演最好的角色 , 能够恰如其分扮演好合适的角色 ? 就是说了话要做到 , 讲的话要合宜 , 要近于义 , 在这种情况之下 , 可以一而再丶再而三往复地说 , 就是「言可复也」 o 讲的话是表达我们的心声 , 表达出来的内涵是合适的 , 就可以继续不断的做下去 ; 讲的话不合适 , 因为那是错误的 , 所以不要重复。「信近于义 , 言可复也。」要这样正丶反两面去看。
1 I) x% b: g# z, b  {
& \+ o# R  |4 I# S6 E「恭近于礼 , 远耻辱也。」「礼」是礼仪 , 引为适当的节制 , 任何事一定要以合乎分寸的行为去做。恭敬也要有礼来节制它 , 有时过分谦恭 , 叫人烦得受不了 , 甚至怀疑你。就如前面讲两个人抢着付帐 , 结果彼此不高兴 ; 或有时进门时 , 前面两个人让来让去 , 后面一大堆人等在那里 ' 心里非常焦急 , 就这样 , 说不定有莽汉就骂出口了。所以这样的行为不要做 , 只有恰到好处的 , 才可以继续下去 , 能这样是「远耻辱也」 o% a3 b. t; V6 }9 M% S

5 |9 K# f. [! Z! \8 O「因不失其亲 , 亦可宗也。」做任何事 , 彼此之间重重的因果关系 , 我们往往看不深远 , 都只看表面。其实深远的「因」 ' 才是我们该亲丶该去做的 , 所以不失所应「亲」的 , 就是真正的宗旨丶宗仰 , 也就是人生追求的日标。: [) e* V; A& P6 [8 z
9 R) J) E! Y) r. D
所亲的不失应亲的 , 在这点上 , 孔老夫子告诉我们的是「仁」 o 假定我们真的亲了仁丶力行做到的话 , 会对佛法有「如渴饮」的心情 , 乃至听见了一四句偈 , 都会产生非常强烈的觉受——这是种内心和所渴求的相应时的心情 , 对我们的修行有很大的帮助。仔细观察 , 为什么平常心里面对佛法不会产生这么强烈的觉受呢 ?& B7 j2 X2 S4 |" q2 @7 i

5 T7 Z* h: p' }1 E$ t《论语》上教我们孝悌, 这种特征 , 跟我们学圆满教法第一件事情就是亲近善知识 , 完全是一贯的。入佛法的门以「皈依」来分判 , 文字上是皈依 , 内容上你内心怎么个皈依法?一种是文字相 , 一种是内心的觉受 , 还有一种是内心对「朗忍」(道次第)的体验。其中文字相是最肤浅的一层 , 如果停在这里是生不起皈依的。真正的皈依——不要在文字上转 , 在内涵上面去想。现在心里是什么状态 ? 是骄态 ,随顺白己的习气 , 毫不在乎 ? 还是战兢惕励 , 一心求皈依 ? 心心念念缘着法 , 照着去做 , 才能改变我们习气 , 这完全是实践的问题。「人不离法 , 法不离人。」所以做任何事情应恭敬启白三宝。皈依善知识是皈依佛的随顺 , 亲近善知识就是皈依佛的因。皈依法呢 ? 应该听闻丶思惟 , 听闻要有传承 , 思惟要能息烦恼 , 然后把这个法来净化自己 , 努力去做 , 这就是皈依法的随顺。以孝悌之道照着师长的话去做 , 岂不是皈依佛丶皈依法丶皈依僧 ?
+ ?# A2 _! U2 \5 m& }+ N9 t8 r5 l  |# K1 o7 ~# [; k* n
《三字经》中「苟不教 , 性乃迁」,那是对师长来说 , 对弟子就是「苟不学」,随顺自己习气不认真学有什么用 ? 关键就在这里,「教之道 , 贵以专」,学之道也是这样 , 在佛前祈求一定要努力做到它 , 不要随顺自己。这样全心全意去做 , 就是皈依 , 才是真正该亲该宗的。
: ^( o! j. j; c- I4 Z- D$ Q$ b7 x1 H+ ]" P% o: N! p, C0 {7 Z* w
平常做事就要这样 , 所因的 , 不失为该做丶该亲的 , 这才是我们中心思想所宗仰的。对人处事「信」——信要近于义 ; 「恭」——恭要近于礼。处处地方将圣人告诉我们的教诫摆在脑筋里,不断照着去做 , 生活当中就渐渐改变了。修行就是这样 ,基础建立得非常巩固 , 才能一步一步学上去。
 
 楼主| 夕惕若 发表于 2013-12-5 15:29:13 | 显示全部楼层
 
老秘网虚拟稿费
「因不失其亲 , 亦可宗也。」做任何事 , 彼此之间重重的因果关系 , 我们往往看不深远 , 都只看表面。其实深远的「因」 ' 才是我们该亲丶该去做的 , 所以不失所应「亲」的 , 就是真正的宗旨丶宗仰 , 也就是人生追求的目标。# ~. t" m4 K8 C' p) ]* L  m
又见一种提法
 
清风抚雪 发表于 2014-6-7 23:34:36 | 显示全部楼层
 
专业写文章
为政之要是什么,既要从《论语》等经典著作中汲取营养,又要善于从工作实践中获得感悟,学习了
 
余思诗 发表于 2013-12-10 14:00:40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语很热,每天下午都可以学一段,不错,确实要重温、回炉一下了
 
夕惕若 发表于 2013-12-5 15:21:01 | 显示全部楼层
 
昨天没讨论完,最后一个问题不甚明白,标注上,后头再看,
 
晶莹水滴 发表于 2013-12-12 19:59:44 | 显示全部楼层
 
老秘网这个平台真不错,才来几天,学到了很多
 
沉默夜色 发表于 2013-12-5 20:56:37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老师.最近学论语很热啊
 
夕惕若 发表于 2013-12-5 15:21:56 | 显示全部楼层
 
查询到的讲法很多,莫衷一是
 
灵台秘书 发表于 2013-12-5 02:44:42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贾老师{:soso_e163:}
 
江苏省委秘书 发表于 2013-12-5 20:45:23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学最近好像比以前火了
 
564184000 发表于 2013-12-5 19:45:58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感受很深,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7关注

489粉丝

4162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