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龙泉禅寺居士林的观点
* E9 w1 Y' {$ L- ?7 H+ f
) @1 \: p* W3 x有子曰:「信近于义 , 言可复也;恭近于礼 , 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 , 亦可宗也。」
; M/ x% v- V* c0 e1 B! H8 P5 O9 `& V# L
孔门弟于中被称「子」的只有曾子和有子 , 有子是孔老夫子门下非常精采的一个人 , 他的长处是德行。
4 ]' ~' q& J: T" H' Z0 {. r) Y# r8 H+ _. \
「信近于义 , 言可复也。」「信」是信念丶守信丶立信 , 讲过的话要兑现 , 说出来的一定要真正能够做到。「主忠信。」「与朋友交 , 而不信于 ? 」但是这个「信」要近于「义」 o 「义」是合适的丶应该的 , 所以中国人将「仁义」放在一块 , 就是做任何一件事要做得恰到好处 , 这是义的一个意义。而一般人所讲的「义气」,是另一种说法 , 它有好有坏。本来的义气 , 有特别的意义 , 像路见不平 , 拔刀相助 , 是古代的侠义 , 演变到后来 , 黑道的兄弟也讲义气 , 为了朋友 , 可以卖命 , 只因为两个人很好 , 不管有理没理 , 这样讲义气的义有问题。
) W& y! s0 I# {3 f- m% {
( i% [# m! @+ w$ T「信近于义」,「义」是宜也 , 很不容易做到 , 必定要懂得仁 , 这样去做才合适,人与人之间就这样建立互相的关系,然后推展到天下国家。怎么样在整个天下国家中扮演最好的角色 , 能够恰如其分扮演好合适的角色 ? 就是说了话要做到 , 讲的话要合宜 , 要近于义 , 在这种情况之下 , 可以一而再丶再而三往复地说 , 就是「言可复也」 o 讲的话是表达我们的心声 , 表达出来的内涵是合适的 , 就可以继续不断的做下去 ; 讲的话不合适 , 因为那是错误的 , 所以不要重复。「信近于义 , 言可复也。」要这样正丶反两面去看。
$ g& m% s% U/ [. u, m
1 S$ S! j N1 Y) O. [「恭近于礼 , 远耻辱也。」「礼」是礼仪 , 引为适当的节制 , 任何事一定要以合乎分寸的行为去做。恭敬也要有礼来节制它 , 有时过分谦恭 , 叫人烦得受不了 , 甚至怀疑你。就如前面讲两个人抢着付帐 , 结果彼此不高兴 ; 或有时进门时 , 前面两个人让来让去 , 后面一大堆人等在那里 ' 心里非常焦急 , 就这样 , 说不定有莽汉就骂出口了。所以这样的行为不要做 , 只有恰到好处的 , 才可以继续下去 , 能这样是「远耻辱也」 o4 o$ }& A0 q( M5 U9 Z l
3 K) z4 W2 r' Q; W1 u8 N1 K# c「因不失其亲 , 亦可宗也。」做任何事 , 彼此之间重重的因果关系 , 我们往往看不深远 , 都只看表面。其实深远的「因」 ' 才是我们该亲丶该去做的 , 所以不失所应「亲」的 , 就是真正的宗旨丶宗仰 , 也就是人生追求的日标。8 H2 B: e) A# A: Z7 p
; \" E8 ~ s0 [: \$ n5 g. M所亲的不失应亲的 , 在这点上 , 孔老夫子告诉我们的是「仁」 o 假定我们真的亲了仁丶力行做到的话 , 会对佛法有「如渴饮」的心情 , 乃至听见了一四句偈 , 都会产生非常强烈的觉受——这是种内心和所渴求的相应时的心情 , 对我们的修行有很大的帮助。仔细观察 , 为什么平常心里面对佛法不会产生这么强烈的觉受呢 ?2 i4 _3 c- a3 \+ M7 h
7 b J5 [9 \+ i- |
《论语》上教我们孝悌, 这种特征 , 跟我们学圆满教法第一件事情就是亲近善知识 , 完全是一贯的。入佛法的门以「皈依」来分判 , 文字上是皈依 , 内容上你内心怎么个皈依法?一种是文字相 , 一种是内心的觉受 , 还有一种是内心对「朗忍」(道次第)的体验。其中文字相是最肤浅的一层 , 如果停在这里是生不起皈依的。真正的皈依——不要在文字上转 , 在内涵上面去想。现在心里是什么状态 ? 是骄态 ,随顺白己的习气 , 毫不在乎 ? 还是战兢惕励 , 一心求皈依 ? 心心念念缘着法 , 照着去做 , 才能改变我们习气 , 这完全是实践的问题。「人不离法 , 法不离人。」所以做任何事情应恭敬启白三宝。皈依善知识是皈依佛的随顺 , 亲近善知识就是皈依佛的因。皈依法呢 ? 应该听闻丶思惟 , 听闻要有传承 , 思惟要能息烦恼 , 然后把这个法来净化自己 , 努力去做 , 这就是皈依法的随顺。以孝悌之道照着师长的话去做 , 岂不是皈依佛丶皈依法丶皈依僧 ?! a \' W8 U. _) K
8 Q' W, K( g6 b; m# ?2 o《三字经》中「苟不教 , 性乃迁」,那是对师长来说 , 对弟子就是「苟不学」,随顺自己习气不认真学有什么用 ? 关键就在这里,「教之道 , 贵以专」,学之道也是这样 , 在佛前祈求一定要努力做到它 , 不要随顺自己。这样全心全意去做 , 就是皈依 , 才是真正该亲该宗的。
4 G/ P. ~0 ]4 V. x, f# N9 z) J6 R5 g3 R# ~: j+ D
平常做事就要这样 , 所因的 , 不失为该做丶该亲的 , 这才是我们中心思想所宗仰的。对人处事「信」——信要近于义 ; 「恭」——恭要近于礼。处处地方将圣人告诉我们的教诫摆在脑筋里,不断照着去做 , 生活当中就渐渐改变了。修行就是这样 ,基础建立得非常巩固 , 才能一步一步学上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