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亦说“亲自读书”

[复制链接]
学习时报摘记 发表于 2013-11-25 10:35: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文写作培训班
  前不久,笔者读到陈平原先生发表在《中华读书报》上《“亲自读书”的重要性》一文,深以为“亲自读书”这一主题颇为有趣,因为觉得意犹未尽,故愿狗尾续貂,再说上几句。
  在笔者看来,“亲自”之于读书,并非多余,更非噱头。“亲自读书”,至少包含三大要素:一是要有时间会挤时间读书,二是要尽可能原原本本、逐字逐句地读书,三是要选择好书、经典书读。
  “亲自读书”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了。实现“亲自读书”,必须有时间的保证。否则,人人说忙,人人都没有时间读书,又怎能体现“亲自”?“忙,生活奔波忙,工作繁杂忙,社交应酬忙,似乎成了古人乃至今人中有人不想读书的借口。吴应箕在《读书止观录》中直言不讳:现在不愿读书的人,总是自己推诿是由于家务繁多而不读书……我曾说要读书则没有一天没空闲,不想读书那就觉得没有一天不忙。是的,忙与不忙,其实全在每个人自己的掌控中。古人颇有创意的“三上”“三余”之法,便是对后人自觉积攒读书时间的最好启迪。想起有一年春节,有权威人士前往钱钟书家拜年,一番好意也是人之常情。可钱家正忙着做事,放下事情去开门,来人说了声“春节好”,跨步正要进门,钱先生只露出一条门缝说,“谢谢!谢谢!我很忙!我很忙!”。那人当然不高兴,说钱钟书不近人情。事实上,钱家夫妇正在忙着读书、写东西,有他们的工作计划,钱先生或许是“迂”了一点,然而,恰恰是其“迂”,才令他推却多种无谓应酬而确保有时间静心“亲自读书”。
  不能不看到,在互联网、电子书、诸多社交媒体迅猛发展之时,“浅阅读”“泛阅读”“趣味阅读”“娱乐阅读”越来越多地占据着人们的眼球。对于读者,偶尔为之,未尝不可,但长此以往,沉溺此间,则不免“让别人的思想在自己的头脑中‘跑马’”。著名作家王蒙对此也深表忧虑:“看看电视或者从网上下载的一些图片与搞笑段子,你已经知道某些国际国家大事与某些洋洋大观的书籍了……甚至越来越多的人没有认真读过,只不过是看了一点视听节目,就已经觉得自己懂得了,大大败坏了对于经典作品的观感与品味了。”你想想,当一本本名著被压缩成故事梗概或视听节目而让你读让你看时,你虽节约了时间,但更多失去的是思索的考量、寻觅的情趣。就好比吃小核桃,经加工而剥了壳的核桃肉,虽帮助人省却了繁复的剥壳过程,但一旦失去了剥壳的过程,也就失去了眼睛、双手和大脑交互参与的过程,这般吃小核桃还有多少趣味和意义?心理学家、教育学家、语言学家与生理学家都已经判定,没有发达的语言系统,是不可能有深刻丰饶的思想的。我们读书,尤是对名著之类的阅读,只有坚持认真的、专心致志的,且是逐字逐句、原原本本的阅读,才能给自己带来希望。否则,只能给我们的精神生活带来灾难。贾平凹说得好:“真正的本事掌握,全在于精读。你若喜欢上一本书,不妨多读:第一遍可囫囵吞枣读,这叫享受;第二遍就静心坐下来读,这叫吟味;第三遍便要一句一句想着读,这叫深究。三遍读过,放上几天,再去读读,常会有再悟的地方。”史学家陈垣的读书习惯则是“先‘痛下杀手’,把书大卸八块、分章析节,然后根据自己的需要重新装订组合”。是啊,“运用脑髓,放出眼光”,驾驭读书,做书的主人,恰恰是读书的滋味所系、成功所在。
  中国乃出版大国,但出版的书籍质量不免参差不齐。既然一个人的精力有限,那么,挑好的书读,挑经典的书读,当是我们的首选。要知道,读一本经典有时顶得上读几十本、几百本普通的书。要知道,经典作品往往反映了人类的一些普遍观念和思想心理,如现实和理想的矛盾、灵与肉的冲突、生与死的叩问、理性和感性的纠缠、善与恶的交锋,对人类终极追求的自觉意识。更为难能可贵的是,经典作品虽然大多是历史的、传统的,“但始终无法切断它们与当代人的联系”,它们总是能够“超越时代、历久弥新,让读者从中找到共鸣,看到自己的影子”。阅读经典,千万莫要忽略了对文学经典的阅读。有人说,文学经典是休闲书,可读可不读。此言差矣。要知道,“文学是从社会、自然、人心、世界、道德等多方面靠近真相的路径之一,作为现实和人心的母体,文学是一种力量”,而文学经典尤甚。它拥有力图抚慰苦痛、褒扬美好的自然力量——当然,其昭示于人的,不是小我之忧愁与苦难,而是直面创伤,战胜苦难,修复病痛,砥砺前行的坚强与勇气。北大出了许多企业家,比如俞敏洪、李彦宏、黄怒波、龚海燕,他们是英文系、图书馆系、中文系的,都与金融、融资、管理完全无关,但怎会创建成功的企业?王强说:“我想,是读经典。读那些能够改变我们生命轨迹的书籍,成为北大人离开校门后,不管走到哪个领域,能比别人走得稍微远一点的保证。”颇耐人寻味。
  “亲自读书”,其要义在于“亲自”。唯“亲自”,才能亲为、亲思、亲悟、亲得。做到“亲自”,学会抠时间是前提和条件,学会正态度是途径和手段,学会读经典是核心和保证。你“亲自”了吗?作者:周易

 

精彩评论1

正序浏览
黄老鞋 发表于 2013-12-6 11:09:16 | 显示全部楼层
 
公文写作百法例讲
  有人言:读千卷书,行万里路,不如高手点一步。
    确实如此,现在世界,与人们息息相关的知识保有量,越来越大,若仍靠行万里路去感知,变得越来越困难。
    古时,多有贫文富武之说。对头脑聪慧者来说,读书,投资少,见效快,可由于贫困,少有名师点拨,欲通晓“圣人”说,不得不行万里路以求证,花费大量的时间。不过对于古人来说,知识量少,童子试可以考到老亦不鲜见,所以,可行。像传说中的姜太公,七十二岁才出山,八十岁方挂帅,若按现在的知识量,未出山就已被淘汰,没等干事业早已退休。
    故而,为减少行路、提高效率,后人往往给“圣人”说填写了大量的批注,用自己的“行路”经验,点拨后来人,大大的减少了“行路”的距离和时间。
    “天纵英明”的康乾大帝,生长在紫禁城,年轻时读书,哪有机会行万里路?安全第一。因而,皇家会精心选择“帝王之师”来教书习艺。只要皇子聪慧,经高手点拨,快速进阶,因而亦能成大事。
     现在,院校遍地,学习者无数,可大学四年下来,相当的人,竟对在大学期间学到了什么、学会了什么茫然,虽有些科目教材粗陋,读来晦涩,使人缺乏兴趣,但缺少高人指点、或没遇到高人让其收到学习上的奇效,自然而然会丢弃钻研精神,混迹于世。
     高手,需晓理论,精实践,擅表达,有化腐朽为神奇之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77粉丝

1839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