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跟贾陆英老师学《论语》:第三章 2013年11月11日

[复制链接]
老猫 发表于 2013-11-11 17:21: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稿修改演播室---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
 
      11月11日上午,《智慧.人生.境界——国学哲理古今谈》、《<论语>札记》作者贾陆英老师在老秘网QQ群49231471继续各网友分享《论语问答录》,网友们讨论热烈,发表了不少独到见解。可惜,老猫再次”旷课”,感谢潜龙老哥代为主持讨论,现将聊天记录稍作整理,与大家一同补课。
0 d  a5 k; N  a5 x& G+ l- E# [
贾陆英:7 i0 F' N+ N% [& _$ `
' l  e" t& n5 H0 k% v3 N
     感谢各位网友的热情参与和点评。今天,我们共同学习探讨学而篇第三章:
$ h$ X. v( P# l# m$ ^' i4 T
" ~2 |) c+ l* w7 y5 }1 ~1&#8226;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O, V' X; m3 n" E2 X1 N# O
巧言:美好的言辞。令色:好看的脸色。
: Q$ b. ]  a6 x) V  @: x. t9 E6 K/ g" V: e2 c0 Z
孔子说:"花言巧语,伪善的脸色,这种人,仁德很少。"3 ~% T3 E5 J3 N. i# H
问:巧言令色的人,为什么缺少仁德?
. }% a8 A8 @3 A  T" w
, D' K7 {% F) x3 l答:孔子认为,仁德、仁心来自于人的真情、真诚,而人的内心是通过日常言行表现出来的。用花言巧语,伪善的脸色讨好他人的人,是虚伪的人,待人没有真情实意,因而也就谈不上仁。在这里孔子强调,仁人君子应当内心与外表一致、言与行一致。
+ Z% @+ Z* M* N% @6 E
8 `* w' @8 O+ [* Q! m" t! `/ ]1 a, B# Z3 V8 S
潜龙 :
& {, s+ Y( P6 j4 z6 d3 P: n9 k+ N" ?0 {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其实孔子还说过这一句:“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这二句是互印的。欲讷于言者对巧言令色之徒肯定反感。所以读论语,一定要先通读全文后,再把握具体内容。孔子这个观点再次表明了,要知行合一行胜于言。“内圣外王”是儒家学者们追求的最高境界。外王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王:对外施行王道。
9 F9 ~- C! C. Y; V! x) R$ E7 C- b; I0 c# b1 Y& u
夕惕若: * z8 C) R8 O. `, \/ g% z
+ e( V7 J: M; @! m" |: E
    圣人制定这个社会的规则,有规则就有才有反面典型,没有规则也就没有了是非善恶的标准,所以,无论做什么事,不能说是好事还是坏事,没有了好坏,哪来圣人大盗之分?大家都一样。贾老师,弟子有一疑问:中国古代自汉武独尊儒术始,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持续几近两千年,那么按孔圣人的理论,应该是君子当政啊,为什么入眼更多的是世故圆滑、投机专营或者“巧言令色”的人执政呢,比如明朝周延儒之流。# u) e0 U: i! B& v( q$ j& x5 q
0 ]( _( `# x2 r6 ]5 v
幼稚园: 0 x, J, P3 c" \

, v1 L0 E- h3 f* ]鲜矣仁是啥意思啊?不是否定巧言令色吗?0 m6 `. r% Y& O) ]+ {  \5 |6 E

( V  h6 v, }5 Y/ a& k/ E贾陆英:
8 P+ A2 @9 ^+ {+ P/ ?) o6 O
( |: y/ O7 m- t: w/ ~  {鲜,少的意思。鲜矣仁,是说巧言令色的人很少有仁德。欢迎大家讨论,在探讨交流中深化认识,扩大共识。
% q& q( p& i* r5 J0 t, p
  n4 Z2 b0 w; t! @1 W# u睡虫西麦:
: y: f: f. J% S, R: p
3 }9 @; C4 p9 R# U+ _鲜矣仁,是说巧言令色的人中很少有仁德的人。
- x& b! ?& C: l& u6 q5 M$ I* @4 u2 F3 K* `/ O
有心无力:* }6 ?# u0 N3 H. Q$ \' I
) V* V+ ~0 p; r: K2 o
我有个浅见,政治家哪个不是巧言令色的( Y$ L& o# D% }

. O. T  F# a! n贾陆英:
# g% U; ^1 E  v, P! @2 p3 g$ s8 j  I5 `) d4 m1 Q! C1 b
说巧言令色的人中很少有仁德的人。——这话不确切,应当是巧言令色的人缺乏仁德。. p! [1 E6 s& c  T+ x

$ m. M3 f: q4 m夕惕若:& {+ I- Y2 c9 C
' q% X$ P/ S( `- f- E! j
如果说主语是巧言令色者,那就说明巧言令色者里面还有有仁德的,如果主语是仁德,说明巧言令色者仁德“鲜”(即少)0 J6 V$ c; q$ t/ ]
8 o; d3 r& L8 R3 `# n# \. J
红豆不惑:) l+ z: g+ {- V! d; _1 h

" W3 d' Z2 L( r% c, g内圣外王是儒家思想观点。最早出现自道家典籍《庄子·天下第三十三》“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后被儒家所继承,其含义指的是个人修养与政治主张。“内圣”,即将道藏于内心自然无为;“外王”,即将道显示于外,推行王道。“内圣外王”,意谓内有圣人之德,外施王者之政,即人格理想以及政治理想两者的结合。其中,“内圣”是基础,外王则是目的。
3 m7 Q3 |( d2 M- L1 w0 Y
& e- r/ m7 f, m1 J贾陆英
( U2 m1 C2 s& ~5 O7 g. g! _# t
6 K# {# W  z2 }# \# J7 ]# T回复夕惕若:造成中国几千年世故圆滑、投机专营或者“巧言令色”的人执政较多这样的状况,我认为有两个主要原因:其一,孔子有德而无位,当时他的主张就难以推行。其二,旧中国几千年的体制是家天下,很难选出君子执政。凡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盛世,总体时间虽不算长,但都是有德者执政造成的。
% `* ~4 {- j, d, p" a% C7 k7 h6 x( Y4 o- X4 T
红豆不惑:
' U( g$ {& T' }' p" g
: F: i% n7 E0 g$ k8 ]* x) P' ?" X, E+ Z那么请教老师:如何才能有德者有其位?* z: v9 Z, p* F; |
5 v& [9 ?( z' Y8 K
夕惕若:
1 v. C: |7 [0 m" I9 N* k
' G. z) d$ d  i请教:以我浅见,孔子是不是因为有德才无位的呢?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天嚷嚷皆为利往,也就是说世人多数都是求名好利之人,有德之士曲高和寡,那么,这些有德之人必然很难合于俗,无论什么体制,集中也好,民主也罢,缺乏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势”,怎么才能当政呢?
2 z' g& Z$ y6 G% V" M5 M* ^1 A
# d! N* P% W9 T  W1 X" }贾陆英:
7 h5 r8 K5 B9 Z( u- g( Z  M  g! ]1 u; }& l4 s
完全赞同红豆不惑关于内圣外王的诠释。孔子是不是因为有德才无位的呢?——不是的。孔子祖上是地位显赫的贵族,得罪权贵后逃到鲁国。到孔子这一代,他三岁丧父(其父为下层武官),十七岁丧母,少时自称“贫且贱”,在家天下的制度下,不可能执政。他在鲁国曾任司寇代行相事,权力不小,执政几年,人们评价“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因为触犯三桓利益,被驱逐,才周游列国。7 X, `/ T- I- p+ O$ L+ g

5 Y, \/ [$ p+ b$ S) X9 \  S吉祥天:- o6 e8 [' I+ B0 C3 i

" Q' a1 y' N& c# J     贾老师,您说触犯高层利益,就被区别了,还是说明孔子当时没有进入那个位置啊。用周星驰的话说“做清官要比贪官还要奸”,我是这么理解的,有德是心中的底限,就是内圣,但是要做政治家,又必须外王,有时候巧言令色的事情也必须做,但是只要心中留有仁德,不被巧言令色的事情迷惑,最终利用自己的能力,给大多数人创造福利,就是仁德的表现了。但是如果不是圣人,大多数人都会在巧言令色中迷失自己最初的目的,丧失仁德,所以孔子才会说“巧言令色,鲜矣仁。”如果一味的强调大同和仁德的话,我觉得就跟宣传共产主义思想一样,愿望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毕竟道德之外,还有达尔文的进化论,先活着才有如何活怎么活更好。如何确定什么是圣人圣言,我觉得只有在不同时代和环境,这些都是真理,才是圣人圣言,至于每个人有没有理解,要靠自己悟。如果你一味的以德报怨,我觉得对有些人行得通,有些人到死都不会行得通的,用国外的研究。。有些人就是神经病啊。。他们对邪恶的理解远远超于正常人,你再怎么以德也感化不了啊。8 W4 f1 _. v- A4 M; s* r

8 W8 T8 }5 ?! Z贾陆英
1 K( s+ }  _* ^+ e! `
* `2 }+ A7 \. S7 G* ~5 o2 @! j* o$ o“文革”中丒化孔子之风盛行,至今影响尚存,应当正本清源。
3 M: s& {" q' a2 n( _# W$ y2 ?& H+ U$ P. Y
潜龙:
; [( [  k$ b( C! Z5 H% q/ V
& H8 l' t: t  h对待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应当持扬弃的态度0 P* F# ?0 H0 m0 w

* Q0 D1 x$ k& A: y夕惕若:
5 N1 K$ ]4 {+ b3 B* X) [+ x2 Z" [% V  U0 O4 i2 \' {/ C* F
    嗯,不管孔子本人际遇若何,既然他的思想能延续了两千多年,肯定是整个社会秩序构建的基础之一,对于我们研究现在的社会框架是必须研究的
9 s2 N' w& s- U6 j是一种思想的引领,不代表一定能达到。有人说五百年出一个圣人嫌多,一千年出一个略少。用弘一法师的人生三境界来讲,现实主义毕竟只囿于第一境界,看看思想和宗教层面的东西,多我们也是个提升。行动的定性看目的,目的是好的,手段再下流也是正义,目的是坏的,手段在光明也是坏的,是这样理解么?唯心发展到极致是宗教,唯物发展到极致是科技。
( A3 Q  ?/ r- M' B
" J5 l1 a* Q6 F' }3 l! t. K水隼:
7 a# g6 j$ N  A$ F9 d- V3 q
9 o3 d0 c: T4 ?# D2 y/ b$ T内圣外王,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但现如今又有几人能够做到。现如今好像也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7 ]4 f/ z( N" `# u7 D0 G0 @4 t& ~, Q* h4 F
红豆不惑:
! w7 z4 `3 C! B
3 `/ M0 {6 J. w$ I7 ~. Q, u圣人圣言是否也会在不同的时代和环境,而产生不同的理解和效用了?用实用主义来探讨下吧1 }  N; @* ]2 {: x5 h- R

8 V" Z% {& ^* C4 g, a' R0 y( M贾陆英:
. l3 f* U: ?7 G- ?
5 G$ r6 Y' u( F+ z8 G3 @( x“做清官要比贪官还要奸”——恐怕不能这样说。几千年来,忠与奸、清官与贪官,是界限分明,且深入人心的。是非黑白不容混淆,更不容颠倒。0 d! `! d& c# a* G# N
不管孔子本人际遇若何,既然他的思想能延续了两千多年,肯定是整个社会秩序构建的基础之一,对于我们研究现在的社会框架是必须研究的
, E6 p+ l* i2 R3 |2 d" a9 {( s奸并非仅仅是政治手段,他们坑害国家,坑害忠一良,坑害百姓。5 Z3 T5 J1 j3 @# S! ~
$ A: U+ J5 k2 ]) A  d; M
吉祥天:' m# A3 l* T& ^. @3 S
$ _; M  n! `" B
贾老师,我觉得刚才那句话的前提是做清官,然后再使用奸的手段,所以不会坑害国家,坑害忠良,坑害百姓。
; z3 ^( g4 }% y红豆,我一直不同意人之初,性本善这句话。特别是自己有了孩子之后,我感觉人之初,是空白,你给她填什么颜色,她就会变成什么颜色。甚至可以说,人性的最初,是没有善恶的,她的行为准则是依据自己的欲望,所谓善恶,也是我们给定性的,我们会根据她的行为是否符合大众的价值观,定性为善还是恶。
- c6 c. ]" S5 s& \6 i, m- x0 {1 W  F' G5 Y3 E
夕惕若:
8 p" R8 d/ g0 b9 a5 X* B& g9 f* i! \6 [0 K( h( m9 A
   为名为利贪酒图色,都是一个人使奸的源泉,题外话:我没有孩子,没有媳妇,今天是我的节日。我们要做的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大势,利用各类思想,不管他是姓孔还是姓释,信奉的不是个人,是一种思想,是一个思想体系,如果盲目信奉个人,就近乎宗教崇拜了。说到研究治学,愚徒汗颜,总不能稳下心神,一句一章的深入领悟论语这些经典。% M: P' q0 a4 \) y% f+ P
& Z, [# r7 p! m, p; m
贾陆英:
/ n5 b& v' J0 l# ^. x& C  l' P* ~* D  `, b0 J; u1 `0 @- {
我既不赞同“打倒孔家店”,也不赞同盲目尊孔,应当用历史的、辩证的、实事求是的态度评价孔子。这是个大问题,三言两语说不清。$ T7 g: g! V. y3 d  {
儒释道三者思想中都有可取之精华,而儒学作为旧中国几千年的主流思想,是中华文化的主干,尤其应学习和研究,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为现实服务。$ h8 Y' F1 z; {; U3 F* _

7 L* ~& \. Y. d$ U* T) y& U# e+ ]红豆不惑:; L. t2 B' X. ?8 a7 C

! Z8 i& |( Z% ?7 Y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为现实服务。红豆赞同:怀圣人之本,断奸邪之路,展正义之旗,匡盛世之基。
' O0 h% n1 c0 x# l) z% v" p4 \+ M! V$ s& y. d
夕惕若:
* a$ e: a9 ~0 G9 Q' O, z9 ]6 F% N7 W# |9 r4 t
跟张横渠那番话有异曲同工之妙,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 k) W4 t2 {' _' V' z) k5 b
  @8 s' O- X* e7 I: S( d
潜龙:
) ?2 `+ X3 {  w# ]3 y: {8 N& V  e4 n1 s2 Q  R
好,下面请贾老给大家总结一下如何?$ f5 T1 P; r! ]8 u& W
303.jpg   G; J% ~  g, q
贾陆英:9 h( K) B  ^6 T
* S6 k, W) Z( P% _
不算总结,谈点个人看法。: Y- |, g! G; L; P
1,这样的交流探讨非常好,今后应坚持并发扬。1 @6 ^5 G  [! j, I. {+ N
2,今天讨论的,涉及仁这个孔子思想的核心,今后还要多处提及。! W, P+ ~; h. b3 o0 W
3,今天还谈及如何对待孔子,如何对待传统文化以及人性,这些都是大问题,我们要多学习,多交流,深化认识,扩大共识。
' V: w9 D7 }7 k5 ~7 W我的速度慢,跟不上大家,请见谅。对待传统文化,应坚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推陈出新,古为今用,应摒弃门户之见,吸取百家优长,汇集八方精义。
1 v8 b" G9 U2 }/ P' n7 r! p4 e/ y7 W/ i
潜龙:/ C/ _; I( D- u2 G
" X* T# O5 E( g9 F) o2 x( f% F- N
好了,本节课到此结束,下面,舞照跳,侃照调,话照聊。
% d) T' b; d+ F6 V
8 @0 p3 V' e+ S" _
 

精彩评论17

正序浏览
渔翁钓雪 发表于 2013-11-12 14:36:3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5 两文银

 
公文写作百法例讲
现实中一些巧言令色之徒往往得势当权,孔子的有些言论应当做为一种追求,但是对个人的成长可能不实用
 
小小的确幸!.... 发表于 2013-11-13 14:18:4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5 两文银

 
老秘网虚拟稿费
贾老师,学生有一个问题想问,既然在探讨论语,我想可不可以结合孔子当时环境和现在的环境来讲,
 
清风抚雪 发表于 2014-6-7 23:18:27 | 显示全部楼层
 
专业写文章
“对待传统文化,应坚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推陈出新,古为今用。”很对,要批判性吸收啊
 
清风抚雪 发表于 2014-6-7 23:13:4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5 两文银

 
半部论语治天下,希望今人习得之。认真学习论语智慧,希望能够从中有所启发
 
龍歌 发表于 2013-12-30 17:20:5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5 两文银

 
论语是要认真拜读啊!很久没有如此大的兴趣要去学习知识了,感谢老秘网
 
石℃ 发表于 2013-12-11 10:04:5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5 两文银

 
加群第一天正好赶上此讲后半,今天得此全文,感谢分享!
 
长沙一秘书 发表于 2013-12-10 15:27:5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5 两文银

 
跟贾陆英老师学《论语》:第三章 2013年11月11日
 
江右小秘书 发表于 2013-11-13 17:01:3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5 两文银

 
据说某名人半部论语治天下。感谢分享,深入学习之。
 
张嘉南 发表于 2013-11-12 12:25:0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5 两文银

 
刚才仔细看了,深受启发啊!高人汇集,思想活跃,呵呵
 
呱呱密友 发表于 2013-11-14 13:54:1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5 两文银

 
看解惑文字,拾古文精粹,品不同解读,引思流汇聚。
 
夕惕若 发表于 2013-11-12 08:34:1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5 两文银

 
好哇好哇,抢个沙发{:soso_e100:}
 
江苏省委秘书 发表于 2013-11-12 21:14:3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5 两文银

 
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刘传 发表于 2013-11-13 10:40:1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5 两文银

 
论语虽好,关键要入心入脑,否则画虎不成反类犬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7关注

489粉丝

4139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